杨森,温书香,李君艳
(1.漯河市郾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 漯河 462300;2.漯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漯河 462300)
弱毒苗和灭活苗均为传统疫苗,1988年Koenen等人认为,用结晶紫灭活苗免疫猪只,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猪瘟的防控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科研工作者对猪瘟病毒进行兔体反复传代和致弱,在传至250代和800代时分别获得了ROVAC株和高度致弱的LPC株。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LPC株的免疫效果和免疫保护力要比ROVAC株好得多。其中LPC株在我国台湾地区广泛应用。1954~1955年我国科学家周泰冲及其研究团队将猪瘟强毒株在兔体内传到214代成功研制出兔化弱毒疫苗,而后继续传代到480次,选育出的一株毒株对猪基本没有毒力,但仍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我国将其命名为“54-III系兔化毒”,我国自行研制的猪瘟疫苗弱毒株的推广应用表明,单次免疫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54-III系兔化毒”疫苗其超高的免疫保护力、安全性、以及在断奶仔猪、怀孕母猪、免疫抑制病的猪只身上都不会引起发病等优点,被世界各国认可。
此外其他国家也在致力于研发猪瘟弱毒疫苗。例如日本用猪瘟野毒ADL株通过鼠肾细胞传代142次,牛的睾丸细胞传代26次进行病毒毒力的弱化,得到了在低温条件下繁殖的细胞培养弱毒株。法国研究者用猪瘟的Alfort毒株致弱的Thiveral株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且弱毒株毒力不反强。
传统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安全高效,遗传稳定等特点。在我国仍然以弱毒疫苗免疫来控制猪瘟的爆发流行。但弱毒疫苗免疫在后期的血清学检测中存在一个问题,也即是无法鉴别诊断出是疫苗免疫还是野毒感染造成的抗体阳性。这对猪瘟的防控也是不利的。此外,免疫的弱毒疫苗也可能与野毒株进行基因重组,造成毒力反强,毒力反强毒株可以通过垂直传播造成母猪产死胎,弱仔等现象。因此,要研制出既能产生较好免疫力,又可以鉴别诊断出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的疫苗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亚单位疫苗主要是将病原体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人工克隆、纯化,制备的一种疫苗。亚单位疫苗具有安全、可靠、特异性强、易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猪瘟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主要针对Ems和E2为基础进行的。生产亚单位疫苗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研究表明真核表达系统在表达蛋白的过程中,其加工和修饰过程与哺乳动物类似,表达的蛋白在免疫效果和稳定性等诸多方面都优越于表达系统表达的蛋白。此外,用E2和E0亚单位疫苗免疫猪,可以有效区分猪只是免疫接种还是感染野毒产生的抗体,这对于规模化养猪场检测是否有猪瘟野毒感染非常重要。但随着对亚单位疫苗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亚单位疫苗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E2亚单位疫苗需要对猪群进行两次免疫才能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且免疫后需要15~30d才能产生免疫保护。另外,随之而生的亚单位的鉴别诊断试剂盒的敏感性不高,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亚单位疫苗的应用。
基因缺失疫苗中研发较为成熟的是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在猪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的免疫后,用鉴别诊断试剂盒能够有效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或者自然流失技术将猪瘟病毒毒力基因缺失,从而获得弱毒苗,2000年Widjojoatmodjo等人构建了两株C株缺失突变株FLc22和FLc23,建立了能够表达猪瘟E2蛋白和Ems蛋白的细胞系SK6,用这两种毒株免疫的猪只可以抵抗猪瘟强毒株的攻击。Van Gennip的等人将E2基因的全部基因,部分基因进行缺失、构建了3种缺失株。免疫效力实验表明,这3种毒株的免疫效力均无法与Ems基因缺失株相比,但是Flc4能够抵抗强毒致死量的攻击,其他两个毒株只能提供免疫保护。
猪瘟病毒活载体疫苗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将目标基因植入载体中,通过激活插入抗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诱导产生长时间的免疫反应。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鉴别诊断试剂盒区分野毒感染和免疫接种。常用于猪瘟病毒活载体疫苗的靶基因主要有E2和Ems,而活载体主要有低毒力的痘苗、伪狂犬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痘苗病毒的遗产物质是双链DNA,他的一个优点是许多基因可以缺失,但并不干扰该病毒的复制,因此是病毒活载体的良好材料。然而,该病毒能够引起给动物接种的人员的感染和发病。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痘病毒载体的应用受到了大大的限制。猪瘟-猪伪狂犬病毒载体疫苗对于已经感染或者已经免疫过猪瘟疫苗的动物不产生免疫保护,所以,猪伪狂犬病毒载体的使用仍然受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猪瘟病毒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
在猪瘟疫苗的研发过程中,新的疫苗不断涌现。除了上述介绍的常见疫苗外,还有一些CDNA、DNA疫苗、表位苗等。新的疫苗若想取代传统疫苗,主导市场,科研力量、人才、资金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