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磊
摘 要:鉴于各地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本文以需求理论为切入点,以河南省教育资源布局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高等教育、高中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初中、小学)、学前教育4个教育阶段,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两个角度,针对围绕“优质教育”产生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产出博弈和最大化耦合理论,在软硬件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方面展开客观评价与研究,得出以区域优化、设置教育需求征询系统、师资平级交流、管理层面“荣誉+利益”驱动、学生层面教育硬件设施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以增设专业征询系统、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及加大教育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为核心的高师专业优化设置模型,并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对比实验论证,旨在不大幅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推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需求;博弈;产出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1-0120-06
一、研究现状
自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全国各个省份都增加了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但由于这些教育投入的导向性不明,多被用于扩大规模的重复性学校硬件建设上,而忽视了教育软件资源的投入,致使教育投入未发挥充分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各省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现状,不仅制约了各省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了这些省区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其长远发展后劲,给各省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从微观上逐渐凸显为围绕“优质教育”而产生的供需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教师、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升温,社会各界围绕“优质师资”形成“争夺战”,围绕“优质教育”产生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处处呈现“好学校一座难求”的局面,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城乡优质师资的缺失,造成城乡学校师资建设存在“量”和“质”两个问题:质的不足使城乡大多数学校缺少优秀教师充当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量的不足直接使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出现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应付教学等问题,逐渐造成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使教育领域出现“马太效应”,以致城乡教育大面积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归根结底,是家长们对名校优质师资的追求与现实中优质师资的不足之间存在明显矛盾。
在高等教育阶段,诸多省份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与交流、亦未充分发挥作用,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高等学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优秀师资使用率过低;二是师范专业设置存在明显不足:专业设置过于宽泛,各高师院校师范特色不明显,专业存在明显“滞后性”,课程设置过于“笼统”,师范生所学课程存在与现实“脱节”现象,造成师范专业毕业生择业时“竞争力不强”,使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业后不能“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主要是各级学校)在录用新人后,就必须马上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有效解决上述矛盾,迅速提升各省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鉴于此,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河南省教育不公平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归纳法等实证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高等教育、高中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初中、小学)、学前教育4个教育阶段,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两个角度,针对围绕“优质教育”产生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产出最大化理论和博弈论,在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方面展开客观评价与研究,寻求有效合理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并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实验论证,旨在不大幅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得出适合各省实际教育现状、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城乡教育资源区域优化配置模式和高师专业优化设置与师资培养模式,为决策层提供翔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与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論模型和实证个案。
二、理论基础
推进教育公平是在不大幅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以需求理论、产出最大化理论和博弈论为指导,追求教育投入的产出最大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Berwick认为需求由两个部分构成: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1]。Kemp结合教育实际,给需求下定义为“希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态之间的差距”,并把需求分为6种[2]。束定芳则认为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大类[3]。本文认为,可以从学生、学校、社会3个角度出发,来分析讨论需求问题。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三者之间存在重叠部分(见图1),且这个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当重叠部分面积越大,则说明三者在需求方面达成的共识越多,该模型就越理想,反之则越不理想。
博弈论是解决两个或多个理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的理论[4]。博弈过程主要指博弈主体之间所开展的博弈过程[5],即博弈主体在“策略空间”,作为“理性参与人”在面临多个策略时进行选择及实现对自己利益最大化方案的可能性。但博弈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各个利益主体不能站在全局统筹的角度,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需要产出最大化理论起统筹作用。
产出最大化理论就是在既定单位投入的前提下,通过统筹安排、优化组合,发挥既定单位投入的最大功用[6],简言之,就是获得单位投入的最大收益率。
三、文献综述
自需求理论、产出最大化理论和博弈论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教育领域的研究有:国外Berwick运用需求理论分析了语言设计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国内周燕运用需求理论研究了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需求[7],王雪冰等运用博弈理论研究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与管理[8],陈颜研究了需求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高专新生的管理工作[9],道靖运用博弈论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评估难题[10],王丽娜、卞启兰运用需求理论研究了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失问题[11],王贤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12],等。
上述诸位学者的研究值得充分肯定,但详细研究后发现,我国目前对城乡教育资源优化统筹与师范专業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基本停留于运用教育理论研究本领域问题的层面,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视角受到一定的限制。总之,迄今为止,在教育资源现有布局的基础上,跨领域引入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及产出最大化理论,通过调查论证,探究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服务城乡基础教育统筹的高校师范专业优化设置模型,且通过对比实验,对新模型的积极作用展开大规模的实践论证,尚无人开展。
四、问卷调查
本文首先在需求理论指导下,以河南省教育不公平现状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从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两个角度,设计出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普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需求的4种教育需求调查问卷和围绕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而设计的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设置需求问卷(包括师范生卷、师范生家长卷和用人单位卷3种,展开大规模现实/网络调研论证,辅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与师生、家长座谈的形式,收集翔实的第一手需求信息。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各级学校的硬件配置与软件配置参差不齐、“二三流”学校教职员工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迫切和高等教育阶段教师教育专业设置“滞后性”突出等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设计,问卷发放回收之后,首先对各种问卷的选项进行统计,接着运用加权平均数,得出各个调查项目的满意度百分比;在数据分析阶段,课题组运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得出切实反映现实需求的第一手信息。
本文问卷典型数据包括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师资稀缺”的现实问卷调查和针对高师专业设置矛盾的网络问卷调查两部分。
(一)基础教育阶段多方需求数据统计
82.3%的家长“希望各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名校都适当扩大招生规模”;73.5%的家长明确表达其被动与学校合作的不满;79.7%的学生家长“希望当地各级学校有更多优秀教师,以保证优质教学质量”,96.1%的学生及98.2%的家长希望得到名师点拨,接受优质教育;教师肯定参与师资交流模式的意愿比为65.3%,而在对重点学校师生的此项问卷调查中,该项比例分别低至23.2%和35.1%,即76.8%的重点学校教师对参与到不同学校(这里主要是到“二三流”学校)“支教”积极性不高;从学生问卷反映的数据来看,93.9%的普通学校学生希望能够与兄弟学校开展友好交流,渴望到重点学校借阅图书,完成一些学科实验,在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方面实现共享;79.7%的学生希望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学习,而87.5%的教师也表示,开通网络课堂是一个“投入少,产出大”的途径,而普通学校多媒体装备配置比例仅有11.2%,该比例之低,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格格不入;由于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建设成本过高,但其使用性价比不高(仅为34.1%);96.1%的学生及98.2%的家长希望得到名师点拨,接受优质教育;89.7%的学生希望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学习;98.1%的学生及85.8%的家长认为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完全起不到巩固学习的作用,基本完全流于形式。
(二)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设置需求数据统计
此次调查问卷中,89.4%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反映用人单位需求”;93.8%的师范生表示,对“目前专业设置不满意”,认为“专业设置完全流于形式,现实针对性差”;78.5%的师范生家长对“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表达了对当前高师专业设置不合理现状的不满;89.4%的受试对师范专业的现实针对性表示“不满意”,认为“专业设置过于宽泛”;67.7%的受试表示招不到“专业知识与能力真正对口的师范毕业生”;74.9%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毕业生对自己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而师范生问卷数据中,有79.9%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实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表示“就业前景太严峻,在学校应多提高自己能力”;75.9%的师范生对课程开设“老、旧”现象提出明确批评;用人单位卷数据表明,84.1%的受试表示,职场新人的“专业知识过于笼统,不能对口迅速开展实际工作”;83.7%的受试认为,新录用人才“重理论、缺乏实用性,需对其展开职业培训”,耗时耗力;75.6%的受试表示,希望提高能力训练课程比重;家长问卷中,64.5%的家长对教育实习表示“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参与问卷调查的师范生,有87.1%受试“希望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80.4%的师范生问卷回复者“希望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时具有竞争力”;76.3%的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在“就业前景”一项,屡屡提及“毕业即失业”一词; 有72.3%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就业的期望值明显降低,表示“现在就业压力巨大,到哪里就业都行”;对于招生规模,有67.7%的家长表示应“根据基础教育阶段用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对于教育实习环节,师范生表达出理性看法,83.3%的受访对象表示“基本流于形式”;而对于申请专业调整的程序,有80.1%的学生表示“太过繁琐”。
五、数据分析与结论
造成当前不同阶段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优质师资的缺乏及同级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待遇、教学设施、办公条件差别巨大,逐渐形成各地不同阶段教育资源的布局不均衡的现状,此现状又进一步促使优质师资和生源向重点学校更加集中,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布局,从而造成区域内学校发展过程中“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本文认为,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师资的培训、高等教育阶段优质师资的培养和所有教育阶段硬件教育设施的共享3个方面,以追求优质教育各方需求趋同最大化为轴心,以教育资源区域优化为突破口,集中破解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难题。
(一)设置教育需求征询系统,追求各方需求趋同最大化
当前城乡各级教育改革过程中,以基础教育阶段重复硬件建设、同级学校之间固有师资队伍差距明显、新入职优秀师范毕业生数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需求且走向不均衡为特征的教育投入浪费现象,造成各地各级教育供需双方突出矛盾。造成我国社会教育热点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各个教育阶段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缺乏明确、健康的运行轨道,造成宝贵教育资源的严重内耗。降低教育资源内耗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设置教育需求信息征询系统,及时反馈各方教育供需信息,实现教育各方的智慧合力,尽最大限度拉近学生、学校、社会3方需求差距,有力拉动优质教育博弈各方的需求最大趋同化,以最佳方案实现各级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统筹,有效降低教育资源的内耗比例,优化发挥单位教育投入的最大功用,逐步缓解教育矛盾,实现城乡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地缘”区域优化战略,博取教育资源的最大产出
当前制約城乡教育统筹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二,一是优秀师资走向严重不均衡且总体匮乏;二是同级学校之间,在“社会声誉”软实力、“办学设施”硬件配置等方面差距过大。
造成优秀师资走向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重点学校以良好社会声誉为源动力点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及其在生源质量、办学设施、教师待遇、办公条件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加剧优秀师资更加向其集结。欲破解该核心难题,须充分发挥区域内重点学校优质师资“辐射”作用,做好重点学校良好教学设施共享工作,同时加大对普通学校硬件建设资金扶持力度,逐步缩减同级学校硬件配置差距;且通过严格区域内师资调动管理,确保普通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提升普通学校社会声誉度,根本办法就是提升优质师资的比例及规模,可通过区域内师资平级交流培训和从高师院校培养源头上解决。
(三)区域范围内实行师资平级交流,实现师资成熟规模化
以博弈精神为指导,实施区域内师资“平级交流”战略,加快普通学校优质师资规模化成熟进程,为缩减学校社会声誉软实力差距提供师资队伍保障。可在区域内同级学校之间,通过“荣誉+利益”驱动模式,实行“师资平级动态交流”:在不打乱各个学校原有教师编制、不损害各个学校教师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以一个学期为教学互换周期,开展区域内同级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教学岗位互换实战交流与培训,采用激励机制下“自愿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其参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革的积极性,将换岗教师的参与周期长短及教学业绩,作为个人职称评定、晋升工资、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指标;结合教师个人意愿决定实际交流的周期延长与否;如此,可基本消除优质师资优化配置过程中的阻力,加快师资规模化成熟进程,顺利解决城乡区域内“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难题,为各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四)打造高师专业设置征询系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针对性
当期高师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与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供需矛盾,凸显高师专业设置脱离现实需求的不合理现象明显。破解此难题,可通过打造专业设置征询系统,依据社会各界需求,提高专业及课程设置、教育实习环节的现实针对性,破解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师范人才培养滞后性弊端,为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提供优质师资源头保障。
高师专业设置与师资培养存在低端重复现象,可依据社会需求,通过与临近省份高师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培养信息共享,逐步确立区域内不同高校的特色专业;同时各省、区域诸高校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在招收师范专业学生规模等方面保持信息共享,抱团发展,避免专业及课程设置“千篇一律”现象,降低教育成本,发挥有限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功用;该措施也利于照顾相当部分师范生的“乡土情结”,为基础阶段统筹教育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五)设立统筹改革基金,加大投入力度,为城乡统筹教育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城乡教育“马太效应”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优秀教师追求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欲撬动教育统筹改革中此顽石,必须打破此利益链条。最合理有效的途径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雄厚的教育统筹改革专项资金,且加大统筹改革基金投入,对克服困难,自愿、积极参与师资规模化成熟计划的优秀教师,实行丰厚的物质奖励,确保师资规模化成熟方案的可行性和城乡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积极配合教育改革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鼓励性倾斜;同时加大对城乡普通学校的扶持力度,扩大对其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设施及教师工作环境改善投入,逐步完善其硬件、软件办学设施,缩小与同级重点学校的客观差距,逐渐减缓城乡统筹改革物质层面阻力,为城乡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提供物质保障。
(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协调与监管力度,为城乡统筹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与严格监管力度,对参与改革学校严格考评,将其考核成绩与各学校的办学经费划拨挂钩,确保改革落到实处;通过对参与改革教师的严格考核,实行“荣誉、利益”双重奖励: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将区域内教师参与平级交流的次数及时长作为其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大对教育统筹改革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平级师资交流的教师实行物质奖励,而对于不配合参加平级师资交流的教师实行物质处罚。加大执行力度,从根本上调动区域内各级学校及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确保普通学校师资规模化成熟进程,从而顺利实现其社会教育声誉度的提升,破解师资配置“马太效应”难题,为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大区域内各级学校教师招聘工作的宏观调控与监管,严格师资调动管理,逐步缩小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师资配置差距,且严格控制各级普通学校教师向重点学校流动,从制度与管理上确保农村及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高师专业改革审批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批程序,增强专业设置的时效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围绕教育需求的正能量,形成积极合力,从根本上调动高师院校作为师资培养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七)加强教育软、硬件资源共享建设
区域内各级学校应打破教育“小集团利益”思想,增强本学校的教育社会服务意识,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内而外实现优质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共享:通过构建互联网视频共享平台,将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实现系统上传、实时更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积极作用,实现教育软资源的功能辐射;通过构建区域网络,实现区域平级学校“一卡通”,即平级学校学生可以凭“一卡通”证件,自由查阅、使用重点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互联网络教室等教育硬件资源,实现区域内硬件教育资源的共享。
(八)加强学生评教体系建设,严格监控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监管、区域内各级学校师资平级交流的规模化成熟进程之外,亦需要统筹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学生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对区域内各自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全程、实时监督,促使教师由内而外自发形成教育教学改革动力,确保区域内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在城乡各级教育改革中,不可偏离。学生作为各级教育改革的受试对象和参与者,其话语权至关重要。因此,应以局域网络为依托,在各个教育区域内构建教师教育质量评价平台,对区域内所有教师,实行学生教学质量评价为主、同行评价为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师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奖优罚劣,从根本上调动所有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充电热情”,增加学生在教育改革评价环节的话语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九)优化教育软、硬件投入比例,增强软、硬件投入针对性
教育硬件投入比例过大,造成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校舍等硬件教育设施重复建设,而软件设施配套薄弱,二者严重脱节。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力度,彻底转变教育资金配置思路,以教育问题意见征询平台反映的区域需求信息为指导,优化教育投入资金配置方案,提高教育软件资金投入比例,加大各级教育软件建设力度;在硬件建设方面重点通过教室的配置升级,实现教室的装备现代化进程,为城乡教育统筹改革提供硬件支撑,从而总体逐步实现各级教育软硬件的合理配套。
(十)破除“小集团利益”思想,增强各阶段学校的社会服务意识
当前教育产业化比例过大问题,严重影响了各地不同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与监管,打破各级学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小集团思想,严格招生收费制度,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等各项收入的监管力度。
通过教育信息征询平台,可助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实时把握社会需求,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及师资调配,顺利实现各阶段教育目标,博取单位教育投入的产出最大化;督促高师院校凸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依据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大胆拓展专业开设空间,提高人才培养的现实针对性;依据师范生需求信息,优化基础课程与能力训练课程开设比例,提高师范生实用能力;做好师范专业设置信息共享、新增专业师资调配工作,为城乡统筹改革提供优秀师资队伍源头保障。
(十一)设置教育改革监督系统,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统筹教育改革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为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须通过设置教育改革监督系统,全方位接受教育改革各方、尤其是社会各界的“阳光”监督,确保招生区域划分、招生规模、师资调配、硬件设施共享、基金使用、教学质量监管等各项改革目标顺利实现,逐步实现各方教育信息享有权和话语权的对等,保证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和谐运营,健康发展。此举亦有利于调动教育改革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教育合力,为降低教育成本、以最小成本博取最大教育教学质量产出提供监管保障。
鉴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在需求理论、产出最大化和博弈耦合理论指导下,本文得出以学生、学校、社会需求为中心、以教育资源区域优化为统领、切实可行的城乡教育资源统筹优化配置模型(见图2):从社会/教育管理机构层面的区域优化、基金管理、考核体系构建;学校层面的硬件设施共享、局域网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生层面的校际一卡通使用、网上学习、学生评教等9个方面,从社会层面加强监管、教育管理机构设置“荣誉+利益”驱动体系、学校层面通过设置师资平级交流体制、通过平级局域网构建学生评教平台和优秀教师授课视频共享平台、学生层面通过校际“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优质授课视频等教育软件资源和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硬件设施资源共享。
在高等教育阶段,提出高校师范专业设置优化模型(见图3):首先以社会需求(中小学校)、师范生学习、就业需求和师范生家长需求为导向,通过设置师范专业需求意见征询系统,实现各方需求的认同最大化,通过提高专业设置审批机构工作效能,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通过凸显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基础阶段的城乡教育统筹改革提供师资队伍的供给保障。
参考文献:
〔1〕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In Johnson, R.K. (eds.).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ambridge: CUP, 1989.
〔2〕Kemp, J. et al.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8.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2-90.
〔6〕赵平.新微观经济学——基于投入-产出比效率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学基础重构/高校社科文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7〕周燕.高校英語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5):206-210+241.
〔8〕王雪冰,等.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博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02):83-85.
〔9〕陈颜.基于需求理论的高职院校新生管理工作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1,(03):5.
〔10〕道靖.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矛盾的博弈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3):12-14.
〔11〕王丽娜,卞启兰.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02):173-174.
〔12〕王贤.博弈论视角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09,(02):22-24.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