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国 徐嘉宁 孟凡春 谢敏
[摘 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文件精神,本文通过调查并分析当前我校机械类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深入解读机械类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目标,学科竞赛涉及的专业、学科以及领域基础上,交控系通过从制度层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教育层面加强对参与学科竞赛学生教育培训、服务层面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共享平台三个方面进行发力,以此构建并提升机械类学生的学科竞赛能力。
[关键词] 学科竞赛能力;提升路径;阶段培养;评审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2-0081-03
一 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站在新时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院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交控系积极构建并提升学生学科竞赛能力。
二 机械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存在的现状
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反过来又能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1]当前,我校已经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科竞赛,在调查我系606名学生中,有203人次在2017—2018学年参加过学科竞赛,参与的学科竞赛多数是以专业背景为基础的竞赛,具体内容如表1。
(一) 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综合能力不足
从调查了解到,部分同学有意愿参加某项学科竞赛,但学科竞赛准备持续时间较长,对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储备量、时间精力有很大要求,这也导致很少有人能够持之以恒完成比赛。如2018年起重机创意大赛,交控系在组织报名时有18组报名参加,第一轮创意设计答辩后只剩8组,到第二轮结构设计答辩只剩3组。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不高,参与学科竞赛综合能力不足。
(二)学生、指导老师、院(系)三者之间没有通过有机的纽带联系起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认为参与学科竞赛既浪费课余时间,又不一定取得优异成绩,索性还不如不参加,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也是一个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科竞赛花费精力较大,即使获奖只能在工作量上有所体现,在职称评审上并不会得到加分,这对专业老师来说意义不大,因此很少有专业教师愿意指导学科竞赛工作。参与指导的老师中,部分老师对学科竞赛工作也是敷衍塞责,没有将育人职责放在首位,导致学生对指导老师评价不高。从院(系)的角度来说,希望有效的解决这一状况,实现两者的共赢。
(三)学科竞赛培训指导机制不健全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学科竞赛培训指导机制方面还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对作品的创造和构建阶段不明晰的问题显著存在。很多学生即使有积极性,也只是有一腔创新的激情,但不知该如何参与,不了解每个比赛在每个阶段该如何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中途就退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起重机创意大赛以及工程训练等,竞赛作品的创造和构建阶段包括组队、创意设计、结构设计、控制电路设计、程序设计、实物制作等过程,还有说明书撰写、PPT制作、视频制作、文稿讲解等,大量的工作压在学生面前都需要自学,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四)学科竞赛评审机制不健全
当前,学科竞赛校内选拔赛评审随意度较大,和省级比赛以及国家级比赛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评委评审一致性、严厉程度有所差异,有时会影响比赛的真实成绩;二是一些学科竞赛会邀请指导老师担任评委,在评分过程中就会有心理倾向,导致评分不真实;三是学生赛前准备中不清楚参与学科竞赛评审流程是什么,导致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知道着重点在哪里。
三 构建与提升机械类学生学科竞赛能力的路径
交控系构建和提升机械类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能力主要通过三个路径,分别是制度层面、教育层面、服务层面。
(一)在制度层面上,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
1 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二、三课堂管理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了《交控系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管理办法》
为解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系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二、三课堂管理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了《交控系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中要求每名学生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创新活动,具体内同如表2。通过制定《交控系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满足了学生参与二、三课堂活动的要求,同时起到了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作用,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 建立“教学、项目和竞赛一体式”人才培养机制
为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能力,交控系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科技创新课程等,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学科竞赛、项目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不仅仅停留在二、三课堂上,更能有效端正学生对学科竞赛的态度,同时还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奠定了知识基础。
3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交控系制定了《交控系师生参与学科竞赛奖励机制》,这一机制是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持续动力。交控系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創新活动的评比与表彰工作,对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2]
4 建立学科竞赛评审机制
为保证学科竞赛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交控系建立了学科竞赛评审机制。一是建立了评委信息库,在每次评审前,从信息库中抽选一些专业老师作为比赛评委;二是在每次评审前对评委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讲清楚省赛和国赛的评分标准,要求评委老师按照标准执行;三是在结果统计过程中,遇到评委评分不符合一般规律的,要认真核查,并将成绩去除后在计算,同时将该评委从评委信息库中删除,不允许参加以后学科竞赛的评审工作。[3]
(二)在教育层面上,加强对参与学科竞赛学生教育培训
通过对机械类学科竞赛的深入解读,不同的学科竞赛因竞赛的目标以及涉及专业不同,这也就导致学科竞赛作品创造和构建的阶段有所区别,通过对不同学科竞赛的研究,针对不同比赛的知识需求建立不同的学科竞赛阶段培养办法,以此培养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能力。
1 依托教授工作室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教育指导
根据交控系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所在专业和个人意愿,学生自行选择加入一个教授工作室。通过教授工作室内老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
2 利用学生工作组开展基本素质教育培训
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要涉及团队协作、PPT制作、语言文字表达、说明书撰写、礼仪等内容,交控系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组的作用,由学生工作组每学年制定基本素质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和专业老师指导内容形成互补,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综合能力。
3 利用朋辈互助模式开展学科竞赛跟踪帮扶
针对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的不同,会为每个团队或个人配备一名参加过学科竞赛的优秀学长进行跟踪帮扶,包括PPT制作、说明书撰写、三维绘图、实物制作等。交控系充分发挥朋辈互助教育的作用,已经将其发展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帮手。
4 利用新媒体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常态
交控系以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为平台,打造学科竞赛新媒体工作名片,以“面向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实现学科竞赛能力的养成的常态。一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科竞赛服务工作;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科竞赛大课堂;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科竞赛榜样教育工作。
(三)在服务层面上,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共享平台
1 建立学科竞赛网络共享平台
目前,我校各类学科竞赛主要由各学院承办,各学院主要是通过教务处网站、各学院网站以及海报等通知赛事相关信息,通知渠道较为分散,如果学生不及时关注就会错过有关信息。同时很多比赛需要跨学科组队,但由于学生交际限制,很多时候找不到合适人员组队。为解决以上问题,交控系正在着手建立学科竞赛网络共享平台,一是可以实现全校所有赛事信息共享,各承办单位均将赛事信息上传至该网络平台,学生只要打开该平台就可以查看所有赛事信息,包括赛事简介、培训安排、评审机制等内容;二是实现多学科课程共享,各赛事负责单位可以将与赛事有关的培训课程安排以及培训内容上传,学生可以了解相关安排,同时也可以自学;三是实现交流渠道畅通,学生可以在该平台发帖咨询相关问题,同时也可在该平台进行组队。通过该网络平台最终实现赛事信息与赛事需求、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的无缝对接。
2 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共享平台
为满足学科竞赛的需要,交控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实验室进行了科学的功能区域划分、建立了相关管理办法,并面向全系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4]实验室按照功能划分为讨论区、办公区、调试区、材料保管区、作品展示区等,在相应区域内,为学生提供办公桌椅、仪器设备和工具等。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实验室使用申请制度、实验室工具、设备使用制度、材料领用和借用制度和實验室值班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实行,对实验室运行的全过程都能实行相应的规范管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采用大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模式,主要由机械创意与制作协会同学进行管理,由指导老师协助管理,充分地保证了实验室全天候的开放和使用。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使用,满足学生交流研讨的需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实践需求、满足学科竞赛发展需要。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在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及学生受益面等方面优势明显。(责任编辑:姜海晶)
参考文献
[1]刘广君.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5(11).
[2]韦衡冰,邓小林,严超龙,梁静.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载体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
[3]徐翠霞,樊小东.关于高校讲课竞赛评审机制的思考——由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数据引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8).
[4]张祖锋,董恩增,谷海青,童峥嵘,陈超.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开放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