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玲玲
对于写作素材及练题,文本一直都是起着无比重要的导向作用。文本可以说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本和素材,它不仅有诙谐幽默、意境优美等各种各样的风格,在遣词造句方面也是笔力深厚,体裁各异,风格不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范本,因此,我们提倡写作基于文本进行。
一、在文本的想象处进行写作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如此,每个人对于同一文本的想象也是不同的,基于本身的文学素养、生活经验、情感出发点的不同,学生的想象也可以是天马行空,色彩各异的。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对于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对于想象力的训练也是我们的一个写作目的。鼓励学生发散文本,利用想象解读和重构文本,让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写作体验,让想象在学生的写作中显示出无穷魅力。
比如在课文《一双手》中,文章结尾处如此说道:“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文章通过森林与手两个意象的关系来展示劳动者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朴实感人的形象。这里的两个意象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从这句话出发,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双手代表着一种精神。世界上的不同的工作劳动分工造成了不同的劳动方式,每个人的手都与他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朝向这个层面思考,可以就“手”而引发讨论,进行写作训练,写父母,写老师,写世上的百种人生的“手”。而本文也是学生训练的一个好的范本。同样,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对于其他工作的人又有什么特点呢?劳动者的手、老师的眼镜、父母的白发等等都是可言之材,又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对人物的概括性特征进行发掘,完成写作训练。就最简单的而言,即使是森林,也是我们可做文章之处,通过是什么样的森林,森林里有什么等等问题串联起来依然可以成为一篇佳作。总之,想象出发点不同,作文方向就会有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容行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性。
二、在文本内容的延续处进行写作
在所选课文中,常常会出现行文“留白”的情况,在对文学主题多元性的理解之上来分析这种特殊处理,也是日常写作教学的重要思路。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这种意犹未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探索。让多元的主题在思考中向很深的一元情性进发,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原本留有余地的故事变得完整,在此过程中,学生赋予文本以自我解读,同时又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写作热情,可谓一箭双雕。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教师的教学重点。
比如在《皇帝的新装》中,可以发散的地方很多。从不同的人物主体出发,可以分析皇帝在被众人揭穿之后,会有何感想,又会有何作为?小男孩当时揭穿皇帝的那一瞬间到所有人都说皇帝没穿衣服的过程中众人的情感变化又是如何完成的?最后那逃掉的小偷结局如何,会不会被重新抓住?倘若被抓住又会继发什么样的故事?教师对学生从各个主体出发进行引导,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续写。写作拓展训练就在不断地对文本深入发掘中完成,贴合文本进行续写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逻辑框架,在行文过程中不会思维紊乱,同时也结合了学生兴趣丰富了写作经历。
三、在文本的情感高潮处进行写作
课本中所选文本都是经受住时间考验以后沉淀下来的经典,每个文本都体现了作者的完整的情感迸发过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激情与思想,在作者情感高潮处深化课堂内容,引发课堂高潮。教师可以在这种情感高潮处抽丝剥茧,引导教学,进行针对性的写作小训练。
在《伟人的细胞》一课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贾里梦想成为伟人,但是并没有成功,反而由于一件小事意外地成了明星。这时爸爸对他说:“不做小事的人,怎么能干成大事呢?”读到这里很多学生也会有此感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能做好小事的人。诸如雷锋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正把小事做好的人也不失其为伟人。从此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定会有所感悟,对于事情的大小和成就的高低的辩证思考,自己遇到这种事会如何做?当时的情感心境是什么样的?读罢产生了什么样的思考?如果自己是贾里会这样吗?这样就不仅契合了课堂与文本的情感高潮,学生也更能激发出自己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有话可说之时说话,做到言无不尽,尽无不言才算达到了我们写作拓展练习的真正目的。
四、在文本的“言外之意”处进行写作
文本选择上,总会出现一类文章寓意深刻,作者的主观价值和意图隐藏在文本之中,对于这类文章,学生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深度发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对“言外之意”处稍加点拨,让学生形成自己对此处的独立的认识,而不是浅尝辄止。在充分理解字面意思以后,探究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文本的内涵底蕴。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会容易变成文字形式,让学生静心思考,回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文本深刻内涵。完成从文字到思想的转变,对文字以及语法的不同运用产生的不同效果有初步理解,更高一个层次而言,最好能在自己作文中利用文字的言外之意丰富作文的艺术内涵,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作为强制性要求。但是对于文句的言外之意的揣度可以成为作文很好的一个导入点。
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中,本文有着情节简单,贴近儿童生活的特点。课文语言平实自然,并且描绘出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教学中,难点和重点在于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联系起来,注意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尤其是注意那些带有疑问和感叹语气的语句,也要通过这些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深情和深刻的道理。这些语句就是具有言外之意的部分,学生需要思考为什么采用这种语气,这种语气有什么好处,通过这种语气表達了哪几层含义。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分析中进行写作训练,将作文从普通的平铺直叙向文字的曲折化方向发展,能有化学学生的文学体验,完善学生的认识,强化对于文字的敏感度,体会中文的博大精深。
总之,我们要抓住文本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趁机进行训练,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一步发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