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英
(吉林省前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吉林 前郭138000)
猪痢疾是由小的蛇形菌——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是对生长猪经济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该病常见于12~75kg的猪,偶尔出现在母猪和仔猪。因摄入污染粪便或接触带菌猪而传播,带菌猪会长时间通过粪便排菌。可通过引入带菌猪或通过设备、靴子或鸟等将感染粪便机械地带入猪场。该病对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有显著的影响,且在猪受到应激(会导致排菌量增加)时,如转群等,会间歇性地出现症状。粪浆中的病原可存活长达8周。持续性接触感染的粪便是该病在猪群内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
该病的经济损失与死亡率(低)、发病率(高)、生产效率差及持续性饲料加药等因素有关。常周期性发病,原先患病的猪至少在10~12周内仍可感染易感猪。猪痢疾可通过苍蝇、鼠、鸟类(椋鸟)、猫、犬等传播,所有这些动物可排菌长达21d。鼠可携带病原达180d。在潮湿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冷粪浆中,猪痢疾短螺旋体可在猪体外存活长达8周。但在干燥条件下,会在2~3d内死亡。
潜伏期一般为2~14d,但可能更长些。猪可能首先处于亚临床携带状态,之后在应激或饲料变化时暴发临床疾病。早期的症状是稀便腹泻,肛门下方会阴部的皮肤出现污渍,侧腹部快速凹陷。最初的腹泻物是浅褐色,并有果冻状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粪便的血量会增加,使粪便呈黑色和柏油色。猪的食欲下降、迅速掉膘,造成脱水并极度消瘦。在猪群内疾病传播很缓慢。随着环境中病原量的累积,发病猪数量也随着增多。偶尔会发生猝死,主要发生在体重大的育肥猪。剖检表明,病变主要在大肠,有时会出现在胃大弯。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剖检病变、革兰氏染色的粪便或结肠涂片、粪便涂片的荧光抗体检查,以及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等进行诊断。将猪痢疾短螺旋体与其他类似的结肠螺旋体相区别的特异性鉴定需要特殊的程序,并非每个实验室都能具备。
这些包括非特异性结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和急性沙门氏菌感染,特别是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猪瘟、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及鞭虫的重度感染也会呈现类似猪痢疾的临床症状。
对猪痢疾短螺旋体有效的药物有:卡巴氧、盐霉素、金霉素、泰妙菌、甲硝唑、泰乐菌素、莫能菌素、沃尼妙林、罗硝唑。其中一些产品可能在有的国家无法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猪痢疾短螺旋体菌株已对其中一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刚出现临床症状时,通过饮水加药——甲硝唑、林可霉素或泰妙菌素,至少7d。对感染严重的猪,利用林可霉素、泰妙菌素或泰乐菌素进行个体治疗,连续4d。可通过饲料加药来抑制临床发病并治疗。可使用以下药物:林可霉素110g/t、泰妙菌素100g/t或沃尼妙林75g/t。在控制发病时,可将泰妙菌素和土霉素联合使用。
该病的传播通常需要中等剂量的感染粪便,因此即使在养猪密集地区,都可以成功地保持阴性。应优先执行鼠害防控。在已感染的猪群,控制目标是防止病原在不同猪群之间传播。因此,管理措施应重视全进全出体系,不同批次间进行清洗、消毒。病原对大多数消毒剂敏感,特别是酚类消毒剂。
应采用以下具体的管理措施有:建立批次全进全出的饲养体系,并做好消毒。粪尿沟应是独立的。如果使用固体粪便通道,可能需要全舍清空、清洁和消毒,断奶时转入没有受污染的新猪。控制苍蝇,它们可在猪群间传播该病原。进行策略性用药,例如:断奶后使用林可霉素(110g/t)或泰妙菌素(100g/t),连用3周,这样应该可以生产出无痢疾的猪。假若将这些猪转入没有接触过该病原的猪舍,这样就有可能打破该病的循环。将猪群隔离到认为清洁且未受感染的区域,尽可能防止粪便在不同区域之间传递。在猪场四周布设消毒脚踏盆,尤其是当人员从一批次猪舍移动到另一个批次时。更换成每间猪舍专用的雨靴。尽可能减少猪的移动和处理措施,特别是在称重时。此时可能发生粪便的转移,应激可能会导致临床症状暴发。猪群饲养密度不要过大,努力保持环境干燥。病原在干燥环境中会快速死亡。恶劣的卫生条件和潮湿的猪栏会增加该病的发病风险。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该病被引入育肥群。如果从来源不清的地方购猪,猪痢疾可能进入到育肥群。将新引进的猪隔离3周,并使用林可霉素220g/t或泰妙菌素100g/t连续拌料给药2周。也可采用饮水加药。如果存在猪痢疾,此措施应该可将其消灭,或至少会将其降低至可控水平。常见的传染源是到你猪场收猪的车辆上已感染的猪。感染的粪便通过靴子被带入猪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