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冰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畜牧服务中心,河南 安阳455000)
猪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所引起的回肠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胞内劳森菌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猪场。临床症状与小肠内发生的病变有关,一般察觉不到临床症状,急性型会表现为血肠或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确诊需结合临床诊断和ELISA检测粪便法等。一旦发病,可应用抗生素疗法。应采用合理的免疫和管控预防措施。
胞内劳森菌存活于大肠和小肠黏膜细胞内。目前认为回肠炎会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成绩,包括猪群均匀度差、饲料转化率差、胴体分级较差、肠道功能受损等。该病包括4种不同形式:
(1) 猪小肠腺瘤病(PIA):指细胞沿肠壁异常增生。
(2)坏死性肠炎(NE):小肠增生的细胞死亡并脱落(坏死),同时小肠壁增厚。
(3)局部性回肠炎(RI):指小肠末端发生的炎症。
(4)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HE):会导致小肠大出血,因此通常称为“血肠”。
研究表明,该病原可在猪体外存活2~3周。受感染的猪会持续性排菌6~8周,可从扁桃体内检出该菌。青年生长猪更容易发生猪小肠腺瘤病(PIA)和坏死性肠炎(NE),但60~90kg的育肥猪及后备母猪会暴发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导致高死亡率。后备母猪可能在引种时已携带胞内劳森菌,由未知因素诱导临床发病,或后备母猪在引种后首次感染发病。讽刺的是,回肠炎在高健康猪群更为常见,但原因尚不清楚。
在许多情况下,该病较温和,察觉不到临床症状。患有猪小肠腺瘤病(PIA)的猪临床表现正常,最初采食状况良好,但伴有慢性腹泻,逐渐衰竭,体况变差,有时出现腹部下垂。与坏死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类似,但急性型会表现为血肠或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猪可能会突然死亡或体表苍白、贫血,并排出黑色、带血的粪便。细菌性继发感染会加剧临床危害程度。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常发于青年后备母猪,特别是在到达猪场后4~6周,在配种时及妊娠中期。患有慢性型回肠炎的猪会在4~6周内康复。但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的损失会相当大,分别达到0.3和80g/d。因此,猪群的均匀度会有明显差异。
通过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肠壁组织学及ELISA检测验证粪便存在病原菌等途径进行诊断。已有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可以判断猪群的感染压力。它们也可作为猪场和猪舍卫生程度的指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组织切片检查非常有用,但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是阳性。若剖检发现猪的肠道后段存在大出血,强烈提示为回肠炎。
青霉素、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和金霉素。泰乐菌素等胞内抗生素可接近细胞内的病原,并消灭它们。泰妙菌素和替米考星(大环内酯类)也有效。后备母猪引入猪场后的前4~6周为回肠炎易感期,可预防性饲料给药300~500g/t的四环素或100g/t的泰乐菌素,这是有效的控制手段。使用泰乐菌素或土霉素注射剂对病猪进行个体治疗,并注射给药300~800mg的右旋糖苷铁。以粥料方式饲喂病猪1~2周教槽料。在急性暴发时,先通过饮水加药土霉素/金霉素或泰乐菌素2~3d。随后拌料给药400g/t土霉素/金霉素或100g/t泰乐菌素2~3周。如果使用泰乐菌素作为预防性给药,按40g/t持续性加药。
策略性用药:对6~8周龄的猪进行预防性给药以防止此病。因为胞内劳森菌生活在细胞内,最好使用胞内抗生素。
替代抗生素治疗的方法是:免疫胞内劳森菌的弱毒活疫苗。该疫苗用于免疫3周龄以上的断奶仔猪,降低胞内劳森菌感染所致的肠道病变,减少因回肠炎感染所导致的猪群均匀度差和生长缓慢等问题。可通过灌服或饮水进行口服免疫。(1)口服免疫。每头份2mL,口服免疫3周龄以上的猪,不必考虑体重。(2)饮水免疫。免疫必须使用未经处理的水,免疫前需要清洁并冲洗饮水系统,以消除残留的抗菌剂、清洁剂或消毒剂。应在制备后4h内服用完稀释后的疫苗。
通过供水系统免疫活疫苗。注意,需要确保供水系统适用于活疫苗。疫苗用于25~30kg的断奶猪。也可在隔离驯化期对隔离的公猪、后备母猪进行免疫。避免饲养密度过大。如果新引入的后备猪面临回肠炎问题,通常在预期出现症状前一周开始给予泰乐菌素或其他抗生素进行策略性用药,连续用药4周。降低环境性应激。减少混群。确保有充足的饮水。在不同批次之间,清洗并消毒后备母猪舍。因为病原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所以连续性使用猪栏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使得回肠炎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制定全进全出制度。如果生长猪持续存在回肠炎问题,应在不同批次间对栏舍清洗、消毒,对猪群进行策略性用药。尽可能保持猪栏干燥。不同批次间的持续性感染似乎是该病的重要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