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县徐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太湖 246400)
羊腹泻病会直接引起羔羊肠粘膜发育不良、胃酸分泌减少,同时酶的活性大幅度降低。在这种多因素作用机理下,食物在进入胃肠后,会发生不完全的分解发酵,留在胃肠中,然后发酵后也会产生中间产物,用来刺激肠道的蠕动,而后患病羊产生下痢。肠道的消化功能紊乱,造成食糜中的氢离子浓度改变,给肠道内的细菌制造了一个更好的繁殖空间,使细菌在肠道内不断繁殖,引起病情加重[1]。
羔羊在感染患病后,患病羊的食欲降低、生长缓慢,毛色粗糙且精神不佳。患病后期患病羊的体温降低,腹泻严重、甚至会出现水泻,便样颜色多为黄黑色。
大肠杆菌的患病羊多为8日龄以内的羔羊,主要患病原因为产房内的卫生条件不佳、母羊的乳房没有定期清洁、保育舍养殖密度过高、保育舍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条件不足等。病程不超过2日,但死亡率极高约为50%,为死亡的羔羊也会有严重的体重下降。患病的羔羊粪便呈稀粥状,伴有恶臭,颜色多为灰白色,部分患病羊的粪便内伴有血液和气泡。患病期间内,羔羊会有尖叫的情况,伴有腹痛,后期体温降低、腹痛直至脱水死亡。
沙门氏菌的患病羊除会患有下痢的情况还有败血。主要患病原因为羔羊在子宫内生长过程中被母羊传染、患病羊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感染患病。沙门氏菌的患病羊的发病期主要是15日龄内的羔羊。其中3日龄内羔羊患病原因是通过母羊传染和生产过程中条件不佳。患病羊的病程不超过3日,患病期会有下痢的情况,并且食欲降低,体温逐渐升高,粪便有恶臭,常带有组织碎片、血液或粘液,体重迅速降低,直至死亡。
球虫主要感染2~4月龄的羔羊。主要的传染源为成年公羊,成年公羊为不发病的携带者。饲养密度过大、湿度和温度过高等不良饲养条件都会加大羔羊的患病率,雨季期间的患病率呈爆发式增长,需要特别注意。患病羔羊的体重降低、精神萎靡、四肢无力、食欲降低、可视黏膜苍白毛发无光泽。患病羊的下痢严重,多数粪便中含有肠黏膜,粪便伴有恶臭。剖检检测可以发现小肠粘膜上有乳白色或者淡黄色的米粒大小的卵圆形结节覆盖。肠粘膜和粪便上可以在显微镜下镜检可以看到大量的虫卵。
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羔羊腹泻被称作为羊痢疾。患病羔羊的病程多为1~3日,患病初期患病的羔羊腹泻严重、食欲不佳、精神萎靡、拱背、低头等现象,粪便多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呈稀粥状,严重的为水样。患病后期四肢瘫软、呼吸急促、角弓反张、体温下降、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大便失禁等现象,粪便变为棕色,伴有大量血液。
隐孢子虫的主要易感染群体为1月龄内的羔羊,主要通过粪便和口腔感染患病。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没有定期清洁、潮湿等不良饲养因素都会大幅度增加隐孢子虫的患病几率。患病的羔羊会有严重的顽固性腹泻,腹泻后粪便内有隐孢子虫的虫卵随之排出,虫卵阶段已孢子化,会传染其他羔羊。隐孢子虫的潜伏期为4日,在一个宿主的体内完成整个生长过程。
根据饲养条件,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为羊只建立独立的标号和档案,方便记录羊只的饲养、疫苗和患病史等信息。
合理控制羔羊的饲养密度,定期为羊舍内进行清洁、消毒、勤换垫草,从而降低羔羊的患病率。使用30%草木灰水、或者10%石灰水等消毒药物进行喷洒式消毒。确保羊舍内具有合理的通风、温度以及湿度,不会因为饲养环境过差导致致病因素扩张过快。
饲料与水源的严格存储,不适用发霉的饲养进行喂养,可以在病情高发季节内适量添加中草药,以增加羊只的抵抗力,如白头翁、蒲公英以及大青叶等。对其他的多种疾病也有预防作用,可以按情况添加,降低发病率。饲料应该确保羊只的营养充足供给,优先使用豆科干草或者新鲜的青草的同时,添加适量适应年龄段的精饲料。定量、定时的进行投料,勤添少喂,减少因为抢食而造成的伤病。
定期对羊只进行驱虫和疫苗注射。每年进行2次以上的驱虫处理,对以上易引起羊只患病的病毒进行定期的疫苗注射。
定期观察羊只的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患病,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减低患病带来的死亡率,提高经济收入。羊腹泻疾病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在清理肠胃的同时保护粘膜组织。菌源性腹泻可以使用抗生素后,注射喹诺酮类进行治疗,补液辅助治疗。寄生虫类腹泻可以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匹配和氨丙啉配合使用,同时补液和维生素C辅助治疗。
[1] 刘丽娟.羊腹泻病因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5):74.
[2] 杨登先.羊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4):117.
[3] 肖常琴.羊腹泻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