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泸水 673203)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猪和临床康复猪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临床康复猪依然可以长时间携带病毒,导致猪群反复感染该种疾病。病毒在猪的绒毛,皮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内广泛存在,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和饲养工具,造成疾病传播。当健康猪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垫料、用具、饮用水后常常表现患病。该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泸水市大兴地镇一个养殖户共养殖生猪56头,采用舍饲养殖,并对猪群进行了严格的疫苗防疫。2016年3月11日,养殖户发现一窝13日龄哺乳仔猪陆续出现腹泻、呕吐症状,呕吐物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哺乳母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泌乳量减少。出现该种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猪隔离,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2 d后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同时邻近保育舍的两窝14日龄哺乳仔猪也相继出现腹泻、呕吐症状。养殖户立即将病程上报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兽医到场后通过调查发现,该养殖场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保育舍温度较低,垫料板结,猪舍粪便堆积没有及时清理。结合发病情况,兽医怀疑是某种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肠道性传染性疾病。经过全面诊断确诊后,立即为该饲养户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将病情控制,避免了疫情进一步流行。
哺乳仔猪表现为突然发病,吃乳后突然呕吐,在呕吐物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随后出现剧烈腹泻,排出水样稀便,粪便中夹杂大量凝乳块,恶臭难闻。随着腹泻症状进一步加剧,患病中身体严重脱水,运动失调,肢体僵硬。有5头哺乳仔猪发病后期排出的粪便几乎全部为水分,精神极度萎靡不振,身体消瘦严重,脱水,眼窝下陷,最终衰竭而死。3头哺乳母猪症状较轻,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不振,泌乳量减少。在发病5~7 d后,3头哺乳母猪自行恢复。
解剖5头病死猪,发现身体严重脱水,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干燥呈现灰白色,皮下干燥,皮下存在的脂肪呈现蜂窝状。胃肠道内存在大量黄白色的凝乳块内容,所有病死猪胃粘膜存在明显的卡他性炎症病变,充血出血。其中小肠病变最为严重,表现为肠管肿胀,肠管严重扩张,肠黏膜变薄,失去弹性,肠道内存在大量黄白色液体。组织学检查发现小肠绒毛细胞空泡形成脱落,细胞器减少,细胞变得扁平,脱落进入肠腔。镜检发现小肠绒毛显著缩短,上皮细胞和浓缩破裂,细胞将呈现强嗜酸性变性,坏死性变化[1]。
结合发病经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可以作为病情做出初步诊断,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
本次整治共出现患病猪27头,其中哺乳仔猪24头,哺乳母猪3头,死亡5头,全部为哺乳仔猪。目前猪流行性腹泻还没有特效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手段开展治疗。为了防止猪脱水使用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温开水1000 ml,混合后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对于严重水泻的患病猪使用肠白金+圆蓝五肽按照体重分别使用0.15 ml和0.2 ml,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为预防细菌性腹泻发生,使用20%的乳酸环丙沙星10 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通过采用上述治疗手段治疗2 d后有2头仔猪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猪症状缓解,继续用药治疗4 d后患病猪症状消失,腹泻现象停止,病情得到很好控制,继续强化治疗1 d,患病猪恢复到以往进食水平。连续跟踪随访1个月,猪群生长良好,未继续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指导饲养户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妊娠猪在产前30 d每头猪接种3 ml,肌肉注射[2]。10~25 kg仔猪,每头接种1 ml,25~50 kg仔猪,每头接种3 ml,免疫期半年。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节要确保保育舍温度适宜,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贼风侵袭。发病期间坚持上午和下午使用常规消毒剂,对猪舍进行1次消毒,连续使用1周以后,每周消毒1~2次。日常要密切观察猪群生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及时整治[3]。
猪流行性腹泻是猪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一般情况下,采取综合治疗手段,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为了有效控制该种疾病发生,就需要养殖场严格执行相关管理措施,并积极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猪群进行有效保护。
[1] 洪云华.猪流行性腹泻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140-141.
[2] 杨建春.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农村新技术,2010(11):25-26.
[3] 李志亚.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区别[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