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诸城 262200)
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确保动物制品安全,是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奶牛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病死奶牛,这就要求奶牛养殖户做好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工作。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对于提高疫病防治效果,避免疫病反复发生,确保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动物制品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向着职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动物养殖规模和病死动物数量不断剧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隐患[1]。因此,做好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病死奶牛掩埋法主要是通过修建化尸池或者开挖掩埋坑的方式,将病死奶牛进行掩埋处理。结合病死奶牛数量开挖一定深度的坑,然后在坑的周围砌上砖,用水泥砌成顶盖,密封顶部,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预留一个大小适宜的投料口,然后向其中投入适量的消毒剂,确保病死动物在化尸池内能够有效发酵,最终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直接开挖掩埋坑,处理病死奶牛可就地取材,具有经济、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是现阶段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2]。但深埋方式不利于有效处理病死奶牛身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对土壤和地下水源造成第二次污染。同时该种模式需要占据大量土地,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如暴雨清洗,可以将动物尸体冲出,导致疫病再次扩散。而化尸池无害化处理方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未来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方面有着更好的应用价值。化尸池,占地面积较小,单位面积内能够处理更大的病死奶牛。但该种方法具有处理周期长,受到季节影响显著的缺点,残余物质填满化尸池后,需要重新修建。
焚烧是将病死奶牛直接投入到焚烧炉中,进行有氧或无氧焚烧,现阶段应用较为频繁的焚烧处理方式主要分为有氧燃烧法和无氧热解法。首先,有氧燃烧法。有氧燃烧法需要配置高温燃烧炉,直接将病死动物投掷到高温燃烧炉内,进行燃烧处理,该种处理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有效杀灭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但设备购置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占据较大的土地面积,也需要专用车辆,或者修建相应的厂房。但在燃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利于环境保护;其次,无氧热解法。无氧热解法应用需要配置碳化焚烧炉,在无氧条件下,将病死奶牛投入到碳化焚烧炉中,将动物尸体制成生物碳物质,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处理方法需要投入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设备稳定性差。
发酵处理技术,是指将病死奶牛和麸皮、木屑等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分别作为氮源和碳源,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热,将病死奶牛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杀死,然后使用特制的耐高温菌种,对病死奶牛进行发酵处理。该种方法能够在高温加热和微生物发酵的双重作用下,有效杀灭并在奶牛体内的致病微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可以将最终生成物转化为其他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整个处理过程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但应用该种方式需要投入较高的运行费用[3]。
现阶段,我国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病死动物处理是养殖户的主要责任,但由于养殖户自我处理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受到利益驱使的各方面因素限制,随意丢弃病死奶牛现象十分常见。为了进一步缓解和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病死动物统一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理体系,将整个地区畜牧养殖产业中的病死动物纳入到监管体系中,实现病死害动物由分散处理,向着集中处理转变。
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能力的第一驱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对提升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有着很大帮助。上述传统无害化处理模式,有的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有的运行设备花费较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各种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提高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含金量。在未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数字智能化动物处理技术将是主要发展方向。
[1] 王海洲.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应用探讨[J].中国猪业,2015(4):46-49.
[2] 黄文曦.生物技术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尸体的探讨[J].福建畜牧兽医,2014,36(4):35-37.
[3] 麻觉文,洪晓文,吴朝芳,等.我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猪业科学,2014,31(1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