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存良,张鑫鹏,胥雄飞,张 雷,曾 宏,何延政,刘 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泸州646000)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常需血液透析替代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作为长期行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1]。血管通路被认为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所以血管通路的维护对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意义重大。因低血压、穿刺不当、血流动力学改变、压迫不当、血管硬化、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等因素,导致内瘘口及其周围血管狭窄、闭塞是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2]。随着近年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自体AVF狭窄闭塞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院应用该技术对自体AVF失功的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自体AVF失功行PTA治疗的病例资料。经筛选后,共入组并有效随访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42~68岁,平均(56.3±6.9)岁。左上肢21例,右上肢6例。头静脉-桡动脉AVF 25例,贵要静脉-尺动脉AVF 1例,肘正中静脉-肱动脉AVF 1例。内瘘使用时间 0.5~7.0 年。失功时间 0.5~46.0 d,平均(6.2±4.6)d。
1.1.2 AVF失功标准 自体AVF术后,通路成熟,经此通路正常透析1次以上(透析时血流量大于200mL/min),出现透析流量小于200 mL/min,连续3次,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扪及血管呈条索状,血管超声发现通路狭窄或闭塞(血管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或吻合口直径小于2.0 mm、内瘘静脉直径小于2.5 mm)[3]。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CTA)进行术前评估和制订手术方案。患者平卧于DSA手术台,术肢外展,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内瘘静脉端或动脉端,置入5F或6F血管鞘、“泥鳅”导丝、单弯导管。造影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导丝配合单弯导管通过狭窄闭塞部位,经静脉全身肝素化(0.5 mg/kg),选择球囊对病变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对于吻合口附近及静脉穿刺段的病变部位血管,一般选用直径为3~6 mm球囊,中心静脉段血管,一般选用直径为6~10 mm球囊(球囊直径的选择具体根据术中造影显示血管直径而定),压力 1 419~3 242 kPa,每次持续 1~2 min,重复 2~3次,直至球囊切迹消失,扩张后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若球扩后弹性回缩明显,造影显示狭窄大于30%,可选择直径增加1 mm的球囊,且尽量选用高压球囊,再次进行球囊扩张,直至造影显示扩张满意。对于中心静脉段狭窄,进行球囊扩张后,血管弹性回缩明显,可选择置入支架,置入支架后再次造影,常需再行球囊扩张。术后拔除鞘管,“荷包”缝合穿刺点,在能扪及震颤情况下,轻压穿刺点5~10 min,术后即可经此瘘行血液透析。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抗凝,维护血管通畅。
1.2.2 PTA治疗自体AVF狭窄开通标准 术后造影证实残余狭窄率小于30%,术后能经此内瘘进行有效透析 2~3 次/周,能维持 1 个月以上[4]。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7例患者中,经内瘘静脉端或动脉端显示,共35处狭窄闭塞,吻合口及附近20处(57.1%),静脉穿刺段12处(34.3%),中心静脉段3处(8.6%)。单纯球囊扩张24例(88.9%);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 3例(11.1%)。手术即时开通率为100.0%。
2.1 并发症及处理 1例患者术中开通内瘘血管后出现心力衰竭,积极纠正心力衰竭;1例患者术后穿刺点渗血,在能闻及血管杂音条件下压迫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为7.4%(2/27)。2例患者术后第2天均能经该血管通路进行有效透析,透析流量大于200 mL/min。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破裂、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2 随访 术后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采用查体及超声检查对AVF进行评估,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和(或)经超声证实狭窄超过50%即为再狭窄,需对其进行干预。术后1个月随访未发生再狭窄病例,通畅率为100.0%;术后3个月随访,1例发生再狭窄,通畅率为96.3%(26/27);术后6个月随访,5例发生再狭窄,通畅率为81.5%(22/27);术后12个月随访,9例发生再狭窄,通畅率为66.7%(18/27)。所有再狭窄病例,均再次行PTA,术后血管通路恢复通畅。
自体AVF失功是指血管通路因血栓形成、管腔狭窄及闭塞,引起血透通路血流量显著减低,低血容量而不能给患者提供足够的血流量进行充分的血液透析[5]。因低血压、反复穿刺、血流动力学改变、压迫不当、血管硬化、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等因素,导致内瘘口及其周围血管狭窄、闭塞,是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6]。以往一旦发生内瘘失功,常采取外科手术另建通路,这使得透析患者等待内瘘成熟时间长,临时置管率及相应并发症增加,血管资源消耗大。随着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透析患者内瘘狭窄闭塞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可重复进行,疗效确切,术后即时可用,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透析患者的血管资源。
本研究共收集27例患者,手术即时开通27例,开通率为100.0%,治疗后 3、6、12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3%、81.5%、66.7%,稍高于文献报道的PTA术后6个月内瘘通畅率(75.0%)和12个月内瘘通畅率(56.0%)[7]。腔内治疗主要适用于以内膜增生为主的狭窄闭塞病变,而以血栓形成为主的病变,建议切开取栓或置管溶栓,对于2种混合性病变,也可采用先切开取栓,再进行腔内球囊扩张。大多数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紊乱,血管钙化严重[8],加之内膜增生,普通球囊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TREROTOLA等[9]研究统计,要达到充分扩张,超过半数病变需要压力大于1519kPa,部分需要压力大于2 026 kPa。高压球囊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通畅率高于普通球囊。普通球囊扩张后,部分病例存在狭窄部位出现弹性回缩,这使得容易导致继发性血栓形成、再狭窄。采用高压球囊扩张后,大部分的顽固性狭窄,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若仍有残余狭窄,必要时采用切割球囊[10]。对于有症状的中央静脉狭窄,首选PTA治疗[11],但单纯的球囊扩张后有明显的弹性回缩,常需置入支架[12]。有研究表明,针对单纯球囊扩张后的弹性回缩,采用狭窄部位支架置入的短期预后效果优于单纯球囊扩张,中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13]。但中心静脉以外的其他部位自体AVF狭窄病变段,不建议置入支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对治疗内瘘狭窄的疗效有所增加[14-15]。目前本中心应用较少,有待进一步应用推广。对于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处理,仍然可以采用PTA治疗[16],但对于腔内治疗后,短时间内反复发生再狭窄,需充分评估内瘘动脉、中心静脉段在内的整个血管通路后再制订治疗方案,必要时需另建透析通路。
综上所述,基于腔内治疗自体AVF失功能够避免反复造瘘、临时置管,有着节省透析患者血管资源、术后即时可用、短中期通畅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创伤小等优点,已成为透析患者维护血管通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其远期通畅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