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高等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但其核心理念仍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现实的高职教育中,因“必须,够用”的指导思想,更多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升,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变成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培训,呈现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片面、考核手段单一等问题[2],对于没有足够课时全面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高职教育,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动物微生物》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学法,毕业后经过短期的培训成为专任教师[3]。大多数教师认为《动物微生物》讲解的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生物,很难与人文联系在一起,人文教育应该是德育课教师的事。由此可见,提升专业课的人文意识,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是关键所在。专业教师应转变思想,不仅要“授业”,更应“传道”,重视对学生职业操守、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意识等的培养[4]。教学实践表明:同时兼有深厚专业知识和拥有良好教育教学技能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更强,系统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教师有意识地在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说教方式,这对于传授知识,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对于道德品质、人文关怀、价值观等这些人文思想的传授,似乎呆板,难以成为学生内心的一部分。对于《动物微生物》的人文教学,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能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充分讨论,如微生物世界有无角色分工?讨论完毕后,再由教师介绍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解纤维素,可提供碳源;而固氮菌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提供碳源;结合社会发展,得出角色特征不只是人类独享,微生物世界亦万千世界的影子。
《动物微生物》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信息,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并融合专业教育,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获得人文知识[5]。微生物典故是十分有意义的人文教育资源,著名病毒学家汤飞凡的生平简绍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醒同学们喝盒装牛奶的同时,需要感恩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先生发明的享誉全球并沿用至今的巴斯消毒法,1928年弗莱明发现抗生素,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超级细菌”病例多次出现,后抗生素时代已然出现,由此可以引导好加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考试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考试上,改变单一的书面笔试,推行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社会实践、情景模拟测试、口头表达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深挖内涵,促成学生知行合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动物微生物》的深度融合[6]。
总之,专业教师应加强人文修养并实践于教学中,扭转专业需求的紧张性与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师资队伍的局限性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广播性、课程设置的断联性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纵深性之间的矛盾,在加强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熏陶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回归教育本性,培育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