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干
(河南省获嘉县农牧局,新乡 453800)
临床上生猪蓝耳病主要表现在繁殖和呼吸方面,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蓝耳病病毒对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常导致妊娠母猪中后期出现流产,产下死胎、僵尸胎,仔猪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最终因全身衰竭突然死亡[1]。在全新历史时期,掌握生猪蓝耳病的流行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对降低猪场经济损失有很大帮助。
生猪蓝耳病病毒会感染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但在不同区域发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地方母猪和仔猪发病率较高,有的地方育肥猪发病率较高,有的地方所有猪都可以发病。引种不科学是导致该种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通常本地猪的耐受性比外来引种猪要更强一些。随着猪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明显小趋势。规模化养殖场、中小型养殖场和农户散养养殖场均可以受到该种病毒侵袭导致猪群发病。猪蓝耳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有的养殖场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较高,通常在50%以上。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可以从口腔、鼻腔、肌肉、腹腔和生殖道进行传播感染。患病猪、隐性带毒猪和健康猪之间接触,猪舍饲养密度较大,猪群之间接触频繁,常常是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快速流行传播的主要方式[2]。母猪向着仔猪群传播,主要是通过生殖系统进行垂直传播,母猪出生后,易感仔猪与患病母猪接触,是导致病毒在仔猪群中循环传播的主要途径。
发病后,患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逐渐下降,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猪食欲废绝,嗜睡。仔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症状,从患病猪鼻腔中流出清澈鼻液,呼吸困难。病死猪存在全身广泛性出血,在四肢可见腹部出血最为严重。有的患病猪臀部、腹部和后肢皮肤出血也相当严重。耳朵出血之后,外观呈现蓝紫色。发病之后,患病猪体温迅速升到40 ℃以上,表现为呼吸极度困难,卧地不起,部分患病猪呈现腹式呼吸,气喘明显,有的患病猪还会表现出不规则的呼吸。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鼻腔中流出的内容物逐渐变得浓稠,打喷嚏,咳嗽,眼角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眼结膜潮红。患病猪腹泻和便秘症状交替出现。养殖场保育猪发病之后,死亡率较高,通常死亡率在50%以上。妊娠母猪感染该种病毒之后,在妊娠中后期经常出现意外流产现象。病程较长临床症状较轻的患病猪,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苍白无光泽,最后出现贫血现象,被毛杂乱,部分猪后肢无力,不能正常站立,最后倒地,全身肌肉抽搐死亡。
将病死猪解剖后,可以发现肺脏病变最为明显。几乎所有病死猪均呈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脏肿胀明显,质地变硬,在肺脏边缘还会出现弥散性的出血,有类似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变化。在心叶、尖叶上均会出现肉变、胰变和出血现象,健康部位和患病部位界限明显。将病变肺脏组织切开后切面外翻。在病死猪的肋面和隔面上均能够发现大量呈现棕红色的出血坏死病灶,出血坏死病灶大小不一,最大的为核桃大小,最小的针尖大小。有的病死猪肺脏还会出现萎缩,质地呈现苍白色,缺乏弹性,部分病变肺脏组织硬化。有部分病死猪的心壁上存在大量出血点,有的出血点相互融合,形成片状的出血病斑。在心冠上存在胶冻样坏死。所有病死猪脾脏肿大,质地变脆,脾脏边缘存在出血现象,严重的脾脏上会出现坏死病灶。肾脏肿大出血,切面呈现土黄色,在肾脏表面还可以发现呈现弥漫性的出血点,出血点大小不一。肝脏变化不明显,在少数病死猪的肝脏表面,可以发现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并存在纤维素性渗出物,边缘坏死,胆囊充盈。病死猪胃肠浆膜高度充血出血,出血呈现片状分布。多数病死猪胃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溃疡病变,有的病死猪胃粘膜几乎全部脱落,在胃黏膜脱落的胃壁充血,出血严重。病死猪体表淋巴结普遍存在肿大出血现象,特别是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更为严重,切面呈现大理石纹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出血严重,切面多汁。
采集上述病死猪的病料组织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病料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没有发现被染色的致病菌存在,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37 ℃恒温培养24 h,在培养基上也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情况。将病料粉碎后,加入生理盐水,充分研磨,经过双抗处理,在离心机处理15 min,取上层清液作为待检溶液,选择使用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病毒抗原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猪蓝耳病抗原和待检溶液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沉淀线,阳性对照组之间也存在一条明显的沉淀线。阴性对照组以及猪瘟、猪伪狂犬病毒之间不存在沉淀线。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最终可以确诊为猪蓝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猪蓝耳病[3]。有条件的实验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血清学检测,作出明确诊断。
由于猪蓝耳病属于国家二类动物疫病,将没有治疗价值的猪群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针对临床症状较轻的患病猪采用中西结合,增强猪群生体抵抗能力,控制细菌感染的手段进行治疗。全群猪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磺胺甲氧嘧啶钠,每吨饲料中分别添加200 g和280 g,连续饲喂10 d。患病猪每天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和黄金一号进行肌肉注射,使用剂量分别为2 mL/kg体重和0.1 g/kg体重,连续使用5 d为1个疗程。中药选择使用金银花、大青叶、鱼腥草、板蓝根、淡竹叶,使用剂量分别为200、250、600、300、220 g,水煎服,1剂/d,连续使用5剂为1个疗程,上述剂量为10头猪1 d的饮用量。通过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手段,通常经5~10 d的治疗,患病猪临床症状即会消失,恢复到以往正常水平。养殖场病情控制后,应该紧急免疫注射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同时在整个发病期间,应该坚持严格消毒,1次/d,连续使用1周,改善猪舍内通风条件,调节猪舍温度湿度,制定合理的养殖密度,向猪群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减少外界应激因素对猪群造成的影响。日常要指导养殖户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做好妊娠母猪、后备母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的常规预防注射。同时还应该严格控制养殖场的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在该种疾病流行发病高峰期,可以向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同时在饮用水中增加电解多维葡萄糖、食盐、维生素,提高猪群身体抵抗力。养殖场应该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原则,科学引种,引种前一定要做好严格产地检疫,到达养殖场后要制定严格的隔离期,通过观察和检疫免疫合格后才能合群养殖。
猪蓝耳病是国家二类动物性疫病,该种疾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猪群身体免疫能力,导致出现免疫抑制,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因此,要掌握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结合实际发病情况,严格诊断,科学处理患病猪,避免患病猪上市销售,坚持自繁自育,科学免疫,以提高猪群身体抵抗能力,防止该种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