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仕熙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畜牧兽医组,大理 671605)
随着国家生猪产业的大量扩增,我国的生猪产业也有了质的飞跃,目前的生猪产业正从传统的分散模式中逐步走出,基本满足了现今消费者对生猪的需求。然而,各种问题依然严重影响生猪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安全隐患备受质疑,不能从根本上对生猪疫病进行控制。市场的波动较大,整体生产的水平过低,主要原因是产业缺乏一体化,各部门分工不合理,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因此,利用综合技术加大推进生猪标准化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分散模式基本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生猪的需求。产业难以实现一体化,各个基层设立的工作岗位缺少相关技术人才,倘若生猪的养殖规模能实现标准化,将各个基层的分工明确,如采购部门负责购买生长性能良好的仔猪或者购买遗传性状良好的后备母猪和公猪;农业部门负责养殖场的规划设置与养殖指导,呼吁广大消费者或者超市进行批发选购;养殖人员负责保持养殖场内环境清洁,定时清理粪便,以及进行食料的加热。在对生猪饲养时尽量参考农家猪的养殖,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自制猪食,少摄取饲料,保证生猪肉质鲜嫩;医疗部门在生猪的发病季节为生猪注射抗病抗体,治疗室不再局限于测量体温与观察外表,利用大型医疗仪器对生猪的血清和局部感染区域进行异常排查。
传统的畜牧养殖场常修建在人烟稀少的农村,当地畜产品的相关医疗设备缺乏,许多老化的畜牧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更新,检疫的手段较为落后,申报的许多动物疫病检测预防点依旧缺乏科学性,缺乏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倘若标准化的养殖场缺少医疗设备,畜牧产业的医疗人员将会减少,导致许多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病菌无法得到清除。在生猪的发病季节也会忽略注射抵抗疫病抗体,造成许多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病原体肆无忌惮的危害生猪的生命,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将受到一定的损害[1]。因此,全面推进生猪规模标准化是防控动物疾病不可缺少的有效因素。
在挑选亲本母猪时应选取性状良好、生长速率优良、饲料利用率与繁殖速度较快的母猪,利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杂交方案进行选取。后备猪中母猪乳头间距适当,乳头的发育较为良好,外表较为健壮,免疫系统完整。对后备猪的血清进行检测,检测其体内的抗病抗体是否足够。通过基因检测选取遗传性状良好的母猪,对于众多优良性状但部分基因存在缺陷的母猪可采取基因治疗。选取的后备公猪在遗传和体表方面均优良,外表方面应肩部结实、背部平直、腹部大小合理,行动敏捷,睾丸发育良好、大小基本相同整齐对称,发情期较多,不应存在精子缺失、杂交不育、食欲不振等情况。遗传性状不应存在缺陷,亲本的年龄状况应相差不大。
干净舒适的环境能促使生猪的生长速率、杂交速率、生育能力快速发展。温度过热或过冷都会影响生猪对食物的摄取,畜牧场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选取隔热或保温能力较强的天花板和墙壁。生存环境过度潮湿或脏乱都会使环境中的微生物致病菌增多,破坏生猪的免疫系统,影响生猪的摄食速率和生长速度[2]。生猪生存的场所不应建设在空气污染较重的城市工厂附近,应选取绿化条件较好的农场。生猪的运动空间应该分配合理,不应该让较多的生猪生存在同一空间,否则会因拥挤效应,使生猪摄食得不到保障,食物资源遭受到一定破坏。另外,应该选择隔栏较为结实、饮水设备较好的场地。
强化生猪的疫病监测系统是使全国的生猪产业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切实配合管理人员,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对危害人民群众安全的不法商贩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畜牧场内的监测系统应该实行一体化,培养动物疫病监测的专业人才[3],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动物的各种发病季节实行注射抗病抗体的计划。为避免传染病菌对生猪造成危害,在生猪生活场所中全面覆盖摄像头,对于精神状态萎靡不振的生猪实行隔离,并利用先进的机器对生猪进行体检。无论是对肉眼可见的病菌还是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病原体实现全部消灭[4]。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对基因进行生物改造时可在不影响其他基因调控机理的条件下,使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并提高产品的质量[5]。如2017年我国的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年龄较小的猪进行基因改造,改良后生猪在寒冷条件下受到影响的几率较小,同时猪肉也变得更加细嫩。由于生猪的基因序列与人类的相似度极高,在生猪的抗病基因选取方面必然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切不可为达目的选取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目的基因进行整合。
综合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对生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要减少经济损失,扩大生猪养殖业的规模,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水平,使消费者与经营者获得双赢,进而使我国的畜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提高生猪养殖的质量,科学规划生猪养殖的规模,切实采取生产管理一体化,加强生猪疫病监测,减少疫病的发生[6]。积极培训不同基层的管理人员,保证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养殖效果的最佳化,实现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