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天水地区的羊焦虫病,主要由羊泰勒虫感染引起,亦称为羊泰勒虫病,这是一种蜱传染性血液原虫病,呈地方流行性,易发多发,危害严重。据报道,在我国羊泰勒虫病发病率高达18.8%~65.0%,致死率17.8%~ 75.4%。天水地区的羊群发此病,以农村的散养羊为主,并有明显的流行区域和发病时效。羊患该病后以高热、贫血、黄疸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严重者造成死亡,给全市的养羊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为了查清病原以便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于2015年2月开始至2017年6月结束,对该病进行了系统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和综合防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主要在天水市的两区五县各选择3个乡镇,共涉及21个乡镇,所辖86个行政村。原则既定为每个乡镇各选4个规模羊场、6个散养户,共计78规模羊场、136个养羊散户,饲养量达20 850多只。方法上采取了到各乡镇疫控中心了解,走访询问核实诊疗记录,到养殖场户调查,重点围绕养殖户所处的养殖地域及饲养方式、品种、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发病率及死亡率开展工作。同时在3月至6月间,我们对调查所在地域的林缘、草场、羊体,现场抓蜱保存,送出鉴定。调查期间对发现的疑似病例剖检,对同群羊采集血涂片染色检测。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我们发现,天水市羊焦虫病的发病,在地域性、时节性、发病主体及危害、传播媒介等方面有自身特点。
调查发现羊焦虫病存在有一定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天水市张川、清水,麦积、秦州等县区,海拔相对较高的林缘带为主发区域,通常海拔高于1 200 m的林区、草场内养殖的羊,发病较集中,危害也较严重。天水市海拔在1 200~2 500 m之间的区域基本属半湿润的浅山区,多疏林和灌丛,草多林密,植被覆盖广,生态保护良好。这些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480 mm左右,气候温暖湿润,为大量的羊泰勒虫病传播的媒介--蜱提供了天然的孳生场所,这些地域非常适宜蜱类存活,散养户放牧时羊群经常在此等地域吃草,导致每年的发病季节羊被蜱侵袭率几乎达100%,故而由蜱传播的羊焦虫病发生非常普遍。其二海拔较低的渭河流域,多属浅干旱山区,通常情况下,渭河南岸靠近山部的阴面所饲养的羊发病较多;渭河北岸既山的阳面地带,因相对植被覆盖率低,比较干旱,不利于蜱类生存及活动,所以饲养的羊发病相对较少。其三处于流行区域的规模养化羊场,因舍饲圈养方式比较封闭,场内外消毒灭源等保护措施比较完善,相对同区域的散养羊来说,焦虫病的发生机会少很多。
我市羊泰勒虫病的发病有一定季节性,这与蜱类活动规律相关。每年春初随着气温的上升,蜱卵开始大量孵化出幼蜱,或越冬的幼蜱、若蜱、饥饿成蜱经过一冬的蛰伏开始平凡活动,为完成各自不同阶段的发育,开始寻找宿主叮咬吸血,此时正是蜱传播泰勒虫体的活跃期,所以羊患病比较集中理所当然。通常我市的羊在3月初陆续开始出现病发症状,4月至5月形成高峰,这期间羊只发病率高,病情也较重,死亡现象也较多。5月中、下旬,因为羊能饱食青草开始长膘增肥,加之养殖户对羊通过剪毛、药浴等人为因素干扰,减少因蜱类传播疾病的机会,发病逐渐停止。到9月至10月份因气候变化异常导致该病重新零散出现,但病情也较轻,死亡率很低。总体来说,就绝大多数羊发病时间的提前或推后,与当年春季气温的高低有关,气温同比提高时,集中发病可提前到 2月中、下旬;气温低,则可推迟到 3 月底发病。发病也与海拔有关,随海拔升高,发病时间延迟,高海拔处,则可推迟到 4月底才陆续发病。
调查发现在天水市经常性放牧为主的羊,此病多发。有规模的饲舍圈养羊发病较少。在发病的羊种上,绵羊、山羊均能患病,且绵羊发病几率多于奶山羊。此病主要危害羔羊,以2~6月龄的羔羊为最多,1~2周岁的青年羊次之,2岁以上的成年羊多为带虫者,发病少。通过专项调查得知,全市范围内山羊的发病率为18.26%,致死率为11.62%;绵羊的平均发病率为36.15%,致死率19.11%,主要在羔羊和青年羊具有很高的发病和死亡数量上得以体现。不论规模化羊场还是散养户,如大量引进的外地羊,这些外来羊比当地羊土生土长的羊发病率高,这主要出现于急需扩群增量的养羊场户当中。
通过调查并送出鉴定,目前天水市发现了硬蜱科共4属,即硬蜱属中的全沟硬蜱;血蜱属中的青海血蜱、长角血蜱、豪猪血蜱、二棘血蜱等;革蜱属中的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牛蜱属中的微小牛蜱等。还有软蜱科锐缘蜱属中的翘缘锐缘蜱等。与过去相比,我市存在的蜱属种类明显增多,这可能与由飞禽走兽迁移带入有关,也与家畜禽的频繁流通和购置引进有关。据报道我国分布的羊泰勒虫由青海血蜱传播,长角血蜱也能传播本病。天水地区也以青海血蜱、长角血蜱为主,这两种蜱也就成为传播羊焦虫病主要媒介。每年春季开始,在多地的部分羊体上,其颜面部、两耳根部、颈部及四肢等部位,均寄生有大量的各种蜱的幼蜱或若蜱或成蜱,蜱大量叮咬吸血使羊体表现出消瘦,抗病力下降,极易造成羊只的死亡,这对我市羊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通常临床表现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带虫耐过性症状。羊只整个体表被毛内寄生着各期蜱虫并叮咬吸血,这种羊临床症状不表现,精神状况良好,能自由采食,体温变化不明显,但大多羊以轻度消瘦为主,因与冬春季节羊的掉膘春乏情形类似,不能引起户主的重视。羊在采食带青绿饲草料后经过一段时间自由恢复,逐渐膘肥体键,活动如常,此类羊主要以成年羊为主,表现出强烈的抗焦虫病的能力,但采集制作血涂片染色检验时可见虫体出现在视野当中。
另一种是病态性症状。主要在羔羊、青年羊之中病发症状非常明显。病羊多呈急性经过,病程一般5~10 d,最长时不超过20 d。起初病羊常常表现为精神沉郁,头低耳耷,不愿行动,或呆立或卧底,即便行走也四肢僵硬,步态摇摆;检查可见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以肩前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体温升高到40.1~42.6℃之间,稽留热可达数天;病羊呼吸加快,92~150次/min;心跳急数,90~180次/min;可视黏膜苍白、黄染,呈极度贫血、不食或少食,反刍减弱或停止,瘤胃蠕动音减弱,拉稀,粪便常带有黏液和血丝;到后期最终出现极度消瘦衰弱直至死亡。
通常接触到的病死羊极度消瘦, 貌似羊骨架外露,呈现皮包骨状。剖检可见肩前淋巴结和其他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可成倍增大,眼观呈紫红色,被膜有零散出血点,切面多汁易外翻。胸腹两侧皮下有很多出血斑点和黄色胶样浸润。腹腔大网膜呈黄染,有出血点,有多量黄色的腹水。有的胃黏膜肿胀、伴有小点结节凸起,出现溃疡病灶,黏膜有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剖面有灰红色汁液。部分病羊的十二指肠、大肠有溃疡,有卡他性炎症,有淤血、出血点。脾脏肿大,被膜有少量出血点,髓质软化,呈紫红色。肾脏外膜易分离,有出血点,皮、髓质界限不清,肾盂水肿,肾上腺肿大出血,剖面黄色多汁。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淤血和出血斑点、质脆, 有的肝出现灰白色坏死性病灶,胆囊肿大,充满多量浓稠的胆汁,肝门淋巴结肿大。胸腔有多量的淡黄色液体渗出,胸壁有出血小点。心包内多有积液,心内外膜也可见到出血斑点,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其脂肪组织有明显的胶样浸润和出血斑点。肺脏呈灰黄色,部分区域有水肿和气肿,肺门淋巴结肿大。
选择出现症状的且未用任何药物进行治疗的患病羊,在高热期从耳稍或颈静脉采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法染色镜检,能清楚地看到红细胞内寄生有小于细胞半径的虫体,这些虫体形态多样,呈环形、逗点形、戒指状和杆形等,以环形和逗点形居多。
穿刺体表淋巴结,取穿刺液,涂片之后用姬姆萨染色法染色观察。可见淋巴细胞内虫体胞浆被染成淡蓝色,细胞内发现圆形的裂殖体(又叫石榴体),其直径达8~20 μm,内含十几个至几十个直径为1~2 μm的紫红色染色质颗粒。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考虑该病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有蜱大量存在状况,结合发病羊的临床症状及现场诊断,参照实验室检查分析,确诊为羊泰勒虫感染所致。
国外对用化学药物预防蜱的报道较多,且方法也较多,分别采用药浴、药物喷洒和泼浇注射灭蜱药物驱避等方法,国内亦同。
7.1.1 药物治疗 用标准规格的国产贝尼尔治疗,根据病羊体重配比贝尼尔的使用量,按照说明书严格操作,通常采用臀部深层肌肉多点注射治疗。一般情况下轻症羊注射 1次后隔 3 d 再注射1 次即可。重症羊隔 2 d 再注射 1 次 ,连用 3 次。对病情较重的羊还应采取强心、补液、健胃、补血等措施补给治疗。当病羊过度发热等症状时采用30%安乃近注射液进行退烧,并加强饲养和护理。治疗期间羊群尽可能全部舍饲,给患病羊多给青绿、多汁、易消化的饲草料, 并补充一定量的精料。
7.1.2 消除传染源 也可用灭蜱灵和焦虫净等杀灭病原体,用家小型喷壶均匀喷洒药物到羊的颈部、胸腹部、腋下、耳部、四肢、尾部等蜱易寄生的部位,并辅助涂抹,保证这些部位药物均匀,及时杀灭清除羊身上的叮咬蜱虫,但应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剂量及用药方式,防止羊只中毒。只要通过体内、体外的配合用药治疗,病情能很快得到控制。
7.2.1 药物干预 通常在流行地域的羊发病季节前期,三氮脒预防性治疗 1 次,按 2 mg/kg 体重配成7%水溶液肌肉注射,间隔15d再重复用 1 次。或用阿维菌素注射液干预,用量为 0.02 mL/kg体重肌肉注射,也可达到预防效果。同时对养殖区内外环境,诸如圈舍墙壁,羊出入地、运动场等用敌百虫等高效、低毒杀虫药彻底喷雾灭蜱,并及时清扫圈舍 ,对粪便、尿等污染物要集中堆积发酵处理。
7.2.2 药浴灭源 在每年的3~5月间和8~9月间,流行区域内圈养的羊群,用0.7%~0.8%敌百虫溶液(或双甲脒溶液)对羊群进行药浴,每隔7 d药浴1次,通常采取上半年2次,下半年2次即可。散养户也可药浴除蜱或人工将羊体表的寄生蜱除去,在羊体表可喷洒敌百虫或双甲脒灭蜱,能大大减少蜱对羊的侵袭机会,防止传播本病。
7.2.3 定期轮牧 对于散养户放牧时应把羊群赶至没有蜱的草场放牧,尽量不在温暖潮湿地区放牧,有病羊出现过的林区和草场不宜放牧,尽可能采用舍饲,这样就避开蜱的侵袭,达到防止传播本病目的。
7.2.4 加强检疫 严格把好检疫关口,在流行区域或发病季节,从外地调入或购买羊,先要了解来源地基本情况,仔细检查羊有没有蜱,如有蜱存在时要做灭蜱处理。原则上不从流行地区引进羊只,对新引进羊要隔离观察半月以上时间,安全后混群饲养。
尽管彻底消灭羊焦虫病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开展科学有效全面的工作,并通过一系列综合举措的实施,相信羊焦虫病可防可控,带给养殖户的损失必将会降到最低,所以我们要从认识、管理、预防三个方面积极跟进。
不论规模养殖场,还是散养户,在羊病的防治中,只注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往往忽视了像羊焦虫病等寄生虫病的感染。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即便羊群真正发病了,也不能及时准确诊疗,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后才予以补救,尽管有效果,但终究会造成损失,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养殖户要在认识、认准羊病上下功夫,以便在羊发生异常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生产自救,将可能出现的病情扼杀在起始状态。作为从事兽医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理应加强对羊焦虫病危害的认识和普及教育,多渠道宣传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性。在每年发病季节,要及时走访,深入到散养户家中去,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教授相关知识,提高防治综合水平。
羊焦虫病多发病于羔羊、营养状况不良的羊,只要羊群体质健壮,即使感染也不易发病,表现出很强的带虫免疫耐过特性。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羊发病往往与其饲养管理跟不上有关系,饲养方式落后,营养水平差,可使羊过度瘦弱体乏,降低了应有的保护力,造成羊焦虫病易感易发,且多属慢性经过,病程较长,消耗较大,甚至引起其他继发性疾病,一并加重病情,防治时自然抬高了治疗费用,而且预后也不良。作为养殖户,应在加强饲养管理上下功夫,保持羊只膘肥体壮,健康结实,就能有效提高抗病能力。
控制本病,重在预防,要考虑从切断传染源方面入手很是关键。春季开始要灭除羊体、圈舍、墙壁及出入场、周边环境中的蜱类,尽量保持羊体不被蜱虫叮咬,极大限度减少蜱虫传播疾病。养羊户要注重养殖区域的环境卫生,严格开展消毒灭源措施,以减轻自然界的蜱虫等外来因素的干扰。养殖户平常注重定期驱虫,定期投用药物预防,在条件许可时要尽可能改变放牧模式,病发季节圈养方式最为经济安全,也能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达到提前预防效果。还要严格开展检疫,严禁从流行区引进购买羊只,也要防止病畜外窜,避免将病原带入或传出。总之只要用心饲养管理,科学防范,必将会在羊焦虫病的防治上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