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钦闪闪(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学科,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讲述正常人体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1]。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必修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2⁃3]。作者作为青年教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浅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体会,供生物化学学科教学人员参考。
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采用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2人。博士13人(包括博士后3人),硕士2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博士学历教师占86%,35岁以下教师11人,占73.3%。虽然教师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多数不具有专业医学背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绝大多数教师的学位专业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这对课程的讲授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缺乏医学基础知识,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临床案例生动讲解,理论与实践脱离,课堂乏味枯燥、知识生涩难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研室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制订了导师制培养,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其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首席主讲教师授课观摩活动,安排全体教师讨论会,介绍教学经验。每学期初进行集体备课,结合临床案例研究讨论各章节内容;在资深教师传、帮、带下,新老教师共同把重难点知识讲透、弄透。新进教师还要进行预试讲,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此外,还组织有专业特点的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教学技能培训、比赛,在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其教学能力。
生物化学总体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最基本的知识,除了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外,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其他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求学生学会相关实验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常见疾病和生活实际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严谨认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医学事业使命感与责任感[4⁃5]。因此,生物化学多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校临床、麻醉、影像、口腔、全科医学、检验等本科专业以生物化学为核心基础课,这些专业为生物化学A平台。理论课教材选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查锡良、药立波主编的第8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依据教材教学内容主要讲授3个篇章,第一篇结构与功能,主要是蛋白质、核酸、酶;第二篇物质代谢,主要是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蛋白质)的代谢调节;第三篇是遗传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体现了生物化学学科知识的进展,符合医学生培养目标,3个篇章依据知识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教材中的第四篇综合体现生物化学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性自学。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开设定性、定量、综合性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涉及验证性、提高性及创新性设计实验。教学上要求A平台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性、功能及基本理化性质,物质代谢的基本反应途径、关键酶与主要调节步骤及生理意义,理解基因信息传递各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运用大分子的特点和性质解释一些生命现象,能够分析代谢异常与疾病关系;善于对比联系、总结分析。
本校护理、康复、中职护理、涉外护理、药学等本、专科专业的生物化学是重要基础课,这些专业是生物化学B平台。因专业区别和学生学情不同,B平台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关键酶,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熟悉和了解物质结构的分类、命名、机制、调节等。理论课教材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宋庆梅等主编的《生物化学》[5]。教学内容上教师依据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丰富而不繁杂、重点突出,方便教师授课也便于学生理解。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糖、脂、蛋白质代谢,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为满足护理专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验内容也进行了调整,设定定性、定量等几个基础实验。生物化学A/B平台实验课教材是由本校教授唐微、朱名安主编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第1版)[6]。该教材内容全面且突出医学专业特色,部分实验增加了临床意义和医学进展,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实验原理简洁明了,实验方法具体详细,思考题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板书,结合生活和临床的讲授方式。课件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章节小结、随堂练习、下节课内容提要等。教师依据学生的听课反馈做出整改方案,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多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教学法活动,探讨最优的教学方法。临床案例分析等内容,多采用以案例为基础(CBL)教学模式,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教材查询资料,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分析和讨论,并给出有效的指导,最后对问题的解答和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7]。此外,开展分组讨论课,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细胞。例如讨论体内氨基酸的代谢概况(提示学生结合来源和去路思考),讨论结束每组给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分析点评,评分计入课程成绩。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护理专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课上可设置趣味问答环节。例如讲述蛋白质是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如何举例说明呢?教师可做出身体动作或结合生活经验给出提示(指甲、毛发、骨骼、肌肉、抗体、酸奶、酒等)。临床本科学生基础相对扎实,可设置随堂的小测验(单选、简答、填空、判断、讨论等),在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完成上交,计入课程成绩。这有助于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紧迫感,自觉养成课下复习、课后总结的习惯。学期末,在不同平台的班级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体验[8⁃9],让学生完全做主角,站上讲台,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或讲述课外的生物化学相关进展、挑选教材中的某些章节内容试讲,或分享对这门课的感受和想法、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感受到生物化学学习的乐趣。师生之间互动交融、亦师亦友,彼此情感上得到升华,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课教学,更关注的是实验技能操作训练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10]。为了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每学期初均安排有预实验。教室容纳学生24~32人,教师可在学生中间走动讲解,采用多媒体辅助板书讲授方式,减少师生间的距离感。课件中包括实验内容、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视频动画演示、教师亲自示范实验操作解说,生动详细讲解实验流程;学生可以到教师身边仔细观察实验操作,随问随答。实验讲解中也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例如:比色杯的使用。教师拿起一个比色杯,请学生观察比色杯的4个面,学生会发现教师手拿的是糙面,另2个面是光面。接着提问:为什么手拿糙面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光源要透过光面,手等物体触碰光面会影响透光的效果。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们对于正确使用比色杯熟记于心,出错概率大大降低。验证性和提高性实验主要是教师讲授实验原理+示范操作,学生观摩学习后分组(依实际情况而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并记录。对于创新性设计实验,教师给出实验所需试剂,结合实验内容给出提示;学生们查阅文献资料摸索出初步实验方案,期间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完善确定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独立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实验进行中,教师逐个小组观察询问,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微量移液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的使用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实验中的存在误差是什么?每次实验课每位学生需完成本次的实验报告,学生对实验结果大胆分析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评阅实验报告。在下次课前,对前一次实验课进行评价并给出期望和建议。通过实验课教学,每位学生都动了起来,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们参与度高积极性高,整个实验课堂轻松活跃,但学习气氛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教研室对该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从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对学生做出全面、中肯的评价和引导,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个人能力差异的培养[11]。其中,形成性评价占3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测验、实验成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测试)等,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终结性评价占70%,考试为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应用能力。试题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是非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等;主观题、客观题及难、宜、易题比例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作者通过1年多的教学实践,系统了解了生物化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感受了本校生物化学课程的建设内涵,领略了资深教师的授课风采,熟悉了生物化学的教学环节。在生物化学学科建设方面,应将好的方面继续发扬光大,精益求精;对于存在的问题,也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例如应引进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明确性;单一的教学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可借鉴吸收不同模式的优点和特色,尝试融合CBL、PBL及翻转课堂的教改思路,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本校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取其他学科之所长补自身学科之短板,探讨出最有效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全新视角。
[1] 蒋小英,宁启兰.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1):15⁃17.
[2] 王云飞,窦烨,李俏俏,等.岗位需求下医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8):2882⁃2883.
[3] 郑凯迪,雷康福,陈秀芳,等.《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4):609⁃611.
[4] 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宋庆梅,张志霞,凌强.生物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6] 唐微,朱名安.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7] 汪家敏,孙自玲,姜智.CBL结合PBL的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1):18⁃20.
[8] 关莉,闫福曼,周乐全,等.融合翻转课堂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生理学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2065⁃2067.
[9] 龙宝新.翻转课堂对教学本质的突破与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13⁃17.
[10]沈力.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3):466⁃467.
[11]龙昱,王琳,粟敏.《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