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泽江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建筑事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推动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很多城市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市政建设,近年来,我国市政工程的建设模式一直处在完善和发展的阶段,现已基本走向成熟,市政工程具有建设模式多样化的特点,使其投资渠道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也越来越多元化。我国的市政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要在发展过程中做好管理,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招标方的问题。我国招投标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滥用职权的问题,很多建设单位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举行不正当招标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问题的大多是公共性质的投资招标人,主要的招标形式分为逃标和假投标。逃标:招标人会想尽办法避免工程招标,私下创建施工团队,或者与商定好的施工单位进行不正规合作,从中获取利益,这种行为避开了应有的公平竞争。假招标:假投标是指招标人已经确定下了施工单位,或者自己组建了施工团队,但是迫于相关规则的束缚,依然会开展招投标的形式来进行工程项目的承包,但是会对整个流程进行暗箱操作,控制招投标的结果,这种招投标工作的开展让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变成了一纸空谈,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影响了市政工程招投标市场的稳定性。根据调查,市政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的逃标理由大多数都是:工程需要垫资,需要自行选择施工队伍、工程的完成时间要求较短,需要赶工期等等,通过这些借口来逃避招投标应有的程序,在施工开展后会发现建设工程的数量和应该进行招标的工程数量不一致的问题,隐瞒主体工程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不能在进行工程招投标,还有的招标人会将一个工程变成多个规模小的工程,很多市政工程的建设有一定的隐私性,很多招标人利用这一特点逃标,有很多工程管理单位,会利用上级拨款建设为由,逃避监督机构的管理,缺少管理监督就会让招标人肆无忌惮。
(2)投标方的问题。常见的投标方的问题有陪标、围标。①陪标:市政工程的项目建设往往在工程招投标程序的进行前,就存在了意向单位,意向单位通常会按照程序,进行单位的邀请,参加招标的大多数都是一些企业关系单位,这就让整个招投标变成了一个形式。陪标一般情况下,企业标书都是出自一人之手,在书写的过程中提高预算造价,陪标单位会在参与招投标的过程中为了明哲保身,不依法进行评标,通常是在开标前就找各种理由弃权,不参与投标、委托下属参加投标等都是常见的陪标手段。②围标:招投标的评标是采用%作为评分标准的,投标书的内容制定主要分为商务、工程和报价,报价的计算时通过标底价和投标价相加得来的,评分的依据是投标书中报价的真实性和单价来设定的,为了更好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招投标,一些建筑企业会对中标的结果评价进行操控。具体操作形式是与其他招标的企业进行合作,对标底价进行操控,让其他企业因为投标的报价和标底价存在较大误差而不能拿到高分。
(1)提高业主的法律意识,加强招投标工作的监督。业主是工程招投标形式的决策者,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因为业主的专业素养不足,法律意识不够而被一些项目人员利用,通常情况下业主会直接从企业的其他部门来选择人员进行临时小组的组建。这些小组成员片面的认为只要不涉及到私利的问题,就算是不走法律规定的招投标程序也没关系,我们要强小组成员的法律意识,在实际招投标的开展过程中做好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法现象的发生,维护好工程的利益和公正。
(2)关注招标公告信息,制定投标策略。为了让投标人能够在面对巨额的利益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制定出合理的、准确的投标策略,就需要在进行企业监管团队的建立过程中,了解成员的优缺点,充分的发挥出团队应有的优势,保证市政工程建设的效率,招标人的招标信息发布是至关重要的,要尽量做到在就进行初步的设计和批复后,制定出详细的施工图纸,再发布招标信息。在信息并发布前,要安排好技术人员到实际工程中去了解建设背景和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做好资料整理,将其放在招标的公告中,这是为了让投标人更好的了解工程的建设情况。信息技术让网上招标成为了招投标信息公布的重要渠道,招标人在网络平台上将经过相关监督机构核实过的招标信息进行发布,投标人会根据实际工程建设的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投标策略,实现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开。
综上所述,我国招投标过程中滥用职权的行为比较严重,同时还存在着围标、陪标等违规手段,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招投标工作的开展前提高业主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关注招标信息的变化,制定出合理的投标措施,并实现对整个流程的监督和审查,严格的打击不法行为,推动招投标的稳定发展。
[1]许平娜.市政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7):162~163.
[2]畅晓云.浅谈市政工程招投标中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7(06):71.
[3]梁以宁.新形势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