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君
1978年,对笔者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笔者由一名普通战士提升为机械师,成为一名维修飞机的技术军官,从此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被调到师、军及军区空军机关,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空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变革。1998年,笔者到空军某试飞部队任职,又亲历了中国第三代战机起飞的艰难过程。因此,作为一个亲历者,有义务有责任把自己参与的经历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展现和记录改革开放的这一成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军队工作重点也实施了转移。实际上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在军委座谈会上提出:“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从而提出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国防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军队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装备建设严重落后。这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列装三代战机,随后相继完成了三代战机的更新换代。中国飞机装备仍然停留在二代上徘徊不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代差。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央军委适时作出实施军事装备跨越式发展战略。重新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明确提出“现在军队沿用过去的经验是不行的”,因此,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要下决心实行战略性的“重要的转变”。他在谈到中国空军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从而把优先发展空军摆在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地位。
基于积极防御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加速建设“强大的空军”的新思路。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要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空军。他着重强调,要在经费上倾斜,也就是说,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清先后缓急,优先发展空军。与此同时,基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邓小平多次指出:“陆海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
然而,当时国家建设资金有限,要办的事情太多,如何平衡发展经济与建设国防的矛盾也是一个突出的焦点。关键时刻,邓小平强调指出:“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第三机械工业部领导汇报时说:“不管如何,今后作战,空军是第一,陆海空军,空军要放在第一位,否则什么仗都打不起来。我倾向把投资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上,要取得制空权。”之后,他再一次强调:“如果我们能有一定数量的更高级的飞机,那我们国家的形势就不一样了。”
军队建设实施重点转移以后,把飞机装备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储备,以及投入的资金捉襟见肘,因而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飞机装备的更新换代。国家安全急需与供给的严重不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与经济封锁,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和军事工业的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际形势也开始向“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转化,但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还未恢复正常化。为了从战略上制衡苏联,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这无疑给中国加快装备发展提供了机会。
然而,我们有过20世纪60年代苏联一夜之间撤走援助的教训,因此在与西方军事合作方面比较谨慎。20世纪80年代,中国派代表团考察了英国的鹞式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及相关配套技术,同期也考察了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应该说这两款飞机是当时世界先进战机中的佼佼者。由于对方要价太高,以及后续问题较多,最后没有谈成。
80年代中期,美国出于亚太战略考虑,愿意與中国开展军事合作。为了全面遏制苏联,里根总统提出了与中国进行军事现代化合作的构想。1987年,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和美国格鲁门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5.5亿美元的军购合同,该合同内容是按照美国技术为中国升级歼-8Ⅱ型战机。歼-8Ⅱ是当时中国自主研制的最先进二代战机,但航电及火控系统还比较落后,因此决定与美国合作,准备将这种战机安装美国先进的新型火控雷达、机载计算机和数据总线等机载设备。改进后的歼-8Ⅱ将具备远距离攻击和较强的拦截能力,从而使其作战性能达到F-16早期型水平。这项合作计划被称为“和平典范”(美方又称其为“和平珍珠”),中国定为“82工程”。
正当“和平典范”项目按计划推进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单方面突然宣布终止合作,给中方造成严重损失。这又一次证明了国防现代化及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邓小平在谈到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时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同时指出,“自己不行,可以引进外国的新技术”,“引进产品要考虑周到,要配套、搞全,同时要和我们的制造结合起来”。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
这期间,为了加快发展,中国航空工业重新制定了“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方针,即用新研制的歼-7、歼-8替代老式战机歼-6和第二代原型战机;加速研制歼-7、歼-8的后继改进型战机;以米格-29、苏-27、F-15、F-16等战机为主要作战目标,预研能够满足2000年前后中国空军、海军作战需要的新型先进战斗机。
早在1982年,邓小平听取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的汇报后,就明确提出要搞一个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国家投资5亿元人民币。随后,这项研制任务交给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也称611所)。不久,该所就拿出了新型战机研制方案。1986年1月,邓小平批准新型战机研制方案,并以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联合下发文件,批准歼-10立项研制,代号为国家重点工程“10号工程”。至此,中国正式开始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
与此同时,继续寻求对外军事合作。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和苏联双方都意欲恢复和改善两国关系。然而,中苏两国关系对立已近30年了,由敌对转向友好也并非易事。直到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才使中苏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成功访华后,中苏关系才真正恢复正常化,从而为两国之间军事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期间,在集中力量发展空军装备上,上下都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如何发展上有几种不同意见,其焦点集中在到底是引进还是自主研制。一种意见认为,为了满足国家安全急需,缩小装备代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拿到可靠顶用的作战装备,因而赞成从国外购买部分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另一种意见认为,买国外的飞机不仅花钱太多,而且还会带来维护保养等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受制于人。如20世纪60年代苏联对华“卡脖子”;80年代英阿马岛之战,法国对阿根廷“釜底抽薪”中断导弹供应;80年代末,美国突然单方终止“82工程”合作项目等教训。因而主张坚持独立自主,自行研制。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进部分国外先进飞机和先进技术,加速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升空军的现有战斗力;一方面在引进先进装备的基础上,尽快消化吸收新技术并加速国产化的进程,以避免将来受制于人。最后采用了第三种意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10号工程”启动后,其艰难程度超乎想象。为了达到三代战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必须采用大量新技术和新成品。按国际新机研制经验,新型飞机采用新技术新成品一般控制在30%以内,如果超过30%其成功率则在50%以下。“新歼”在设计之初,采用的新技术新成品则超过60%,尤其是飞控、航电、鸭翼气动布局等许多新技术几乎要从概念起步,不仅要冒巨大风险,而且还要突破常规。
经过“七五”规划的艰难起步,“八五”规划的技术攻关,“九五”规划的样机成型,“新歼”的研制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成品、新系统,不仅对“新歼”的命运是一个考验,而且对整个航空业、电子业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面对“新歼”研制超乎想象的困难,有人主张“歼-10干脆下马别搞了,把钱省出来买苏-27更合算”。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空军副司令员林虎等对处于困难状态的歼-10项目给予坚定的支持。在一次会议上,刘华清坚定地说:“苏-27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歼-10无论如何,就是再困难,也要搞下去!”这一决策改变了歼-10的命运。
这期间,总设计师宋文骢带领歼-10研制团队,紧缩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他们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以及CAD/CAE/CAM等关键技术。
歼-10飞机由16个大系统、91个子系统组成,涉及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化工等行业和军队的120多家单位。面对一个庞杂的需要实现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宋文骢精心协调,指挥若定,使一大批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歼-10飞机还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其性能先进,可以与发达国家主战机种比肩,同时也为后续机型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1997年5月,“新歼”第一架原型机完成总装,进入到试飞前的系统测试,人们翘首以盼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三代战机早日飞上蓝天。尽管之前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但在发动机试车过程中又出现严重问题,连续打坏两台发动机。经过反复检查和质量分析,确认是加工过程中未清理干净的金属屑,在發动机强大的吸力下,从机体缝隙中吸出后所致。
歼-10首飞临近,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曹刚川找到中航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说:“必须要有领导在现场靠前指挥,歼-10才有可能成功。”于是,朱育理派副总经理刘高倬亲临试飞现场,并对他说:“在首飞之前,你就在成都上班,回北京算出差。”
刘高倬到现场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打坏发动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首飞,而且也影响歼-10飞机的整体研制进度。于是,他现场组织技术攻关,将机上所有可能让多余物进入进气道的通道全部封死,终于彻底解决了问题。
在首飞前的地面滑行测试中,机轮防滑刹车系统又出现问题。由于是第一次采用数字刹车系统,对技术还未完全吃透,难关久攻不下。春节期间,科研团队一天都没有休息,集智攻关,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接下来就是为首飞作最后的准备。1998年3月10日,第一架歼-10首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准备就绪。为了确保首飞安全,现场指挥部决定11日下午再作一次全面机务检查,并通知北京12日正式首飞。可是,在最后一次检查时,一名机械员发现发动机在试车启动时会漏下不易察觉的三滴油。几次试车,每次都漏下几滴油。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第二天还能首飞吗?或许这点小故障不至于影响大局,何况北京参加首飞仪式的各级领导都已经准备启程。是按计划首飞,还是排除故障消除隐患,这个决心不好下。经斟酌,现场指挥部认为,研制新机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现首飞,新机到定型还要飞几千个起落,绝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于是,断然取消了第二天的首飞计划,彻查故障排除隐患。事后,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被总结为“三滴油”精神,贯穿歼-10飞机的整个研制过程。
1998年3月23日,第一架歼-10飞机昂首峭立在起飞线上,蓄势待发。为了这一天,航空工业上百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和员工已付出了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可是天公不给力,直到下午3点30分,天气才略有转好,首席试飞员雷强穿好抗荷服后准备登机。这时,总设计师宋文骢走了过来,送他登机。宋文骢既激动又不无担心地对雷强说:“就看你的了!”雷强边走边说:“宋总您放心,就是我雷强断胳膊断腿,我都会把飞机给您飞回来!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十几年的心血努力,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雷强驾机呼啸直射天空。飞机上升到预定高度,雷强按首飞试飞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和课目试飞。改平,加速,减速,模拟减速下滑,接着超低空通场,旋即又作了坡度和滚转响应测试,一转眼就完成了预定的试飞课目。按原计划在机场上空飞完3圈就该落地,雷强发现油料还有剩余,就请示再飞了一次低空通场。17分钟后,新型战机在空中作了一个漂亮的小航线,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整个机场顿时一片沸腾。
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研制跨代战机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中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发第三代先进歼击机的国家,为中国航空工业增添了持续打造跨代战机的信心。歼-10装备部队后很快形成战斗力,使解放军的现役战机与发达国家的现役战机处于同一代水平,大幅度提升了作战能力,为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提供了重要力量支撑。
1998年3月23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首飞成功后,首席试飞员雷强捧着鲜花哭成了泪人
在对外军事合作方面,按照中央军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经过中苏双方积极努力,中苏军事技术合作重新启动。鉴于以往对外军事合作的经验教训,这次与苏联的军事合作项目,不同于以往单单是购买成品,而是致力于在购买成品的同时,同步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生产线,进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起初,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在高层会谈比较顺利,经过多次谈判,双方都表明合作的诚意,并以积极的态度开展新的军事合作与交流。但在具体飞机型号选型上,还是遇到了波折。苏联方面虽然态度很积极,但推荐的是米格-29战机,其理由是之前中方引进的都是米格系列战机。尽管米格-29总体性能不错,但仍属于轻型战术飞机。无论是作战半径还是载弹量以及火控系统,都难以满足中方的性能指标要求。因此,中方把引进的目标瞄上苏联最新的一款第三代战机苏-27。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向中国出售苏-27飞机问题引起苏联军方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当时苏军最先进的三代战机,苏军本身装备的数量就有限。为此,戈尔巴乔夫一方面力排军方的压力,一方面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最后,终于统一了各方意见,并决定以苏联政府的名义,向中国提供苏-27飞机及有关配套技术。但对苏-27战机的部署有限制,苏方要求中方只能将苏-27部署在长江以南。
这是中苏恢复正常关系后首次军事合作的重点项目。经过谈判,苏联出售给中国的苏-27在配置上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由于中苏是在1990年6月就引进苏-27整机项目正式开始会谈,所以中国内部将引进苏-27整机项目称为“906工程”,将引进苏-27飞机生产线项目定为国家重点工程“11号工程”。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艰苦谈判,终于达成并签署了协议。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也承担了所有条约和债务方面的全部责任,俄罗斯总統叶利钦也承诺会继续履行向中国出售苏-27的义务。虽然时局动荡耽误了一段时间,但中俄双方领导人都着眼于世界新格局和共同的国家利益,不久就建立起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因而使得中俄的军事技术合作又步入正常轨道。
随后,引进先进战机生产线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建设,并全面展开首批苏-27(即国产歼-11原型机)组装生产。由于进口部件与原始图纸有很大差异,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遇到了超乎想象的困难,在中航工业各级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下,科技人员刻苦攻关,边研究,边设计,边改进,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一线工人发挥聪明才智,加班加点无私奉献,保证了整个生产流程都按节点完成。
1998年末的一天,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划向湛蓝的晴空,第一架国产重型三代战机歼-11昂首呼啸直射蓝天……
驾驶战机的是首席试飞员付国祥部队长。他在空中按计划完成了所有试飞课目。随着新型战机平稳落地,中国引进的首款三代重型战机首飞成功。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国防力量已实现质的飞跃。中国航空工业一跃跨进世界研发三代战机的先进行列。
毫无疑问,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坚定地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自主研制成功歼-10飞机,随后又不断创新研制升级,形成歼-10系列型号;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军事合作,开创了军用飞机领域合作的全新局面,相继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苏-30等先进战机,随后在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度创新,先后研制成功歼-11系列多用途战机,大大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整体实力,加速实现了空军战斗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中国军事航空工业也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与对外技术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自主研制的歼-10飞机和合作引进的苏-27战机的成功,不仅仅为中国空军提供了与发达国家空军比肩的先进装备,更重要的是为后续改进型飞机的研制和第四代战机的研制构建了新的平台,并形成了面向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基础技术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引进苏-27和苏-30等飞机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苏联的军事合作不同,不再像那时只照葫芦画瓢一味地仿制,而是在借鉴消化技术的基础上再度创新,旨在借力弯道超车实现飞机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后续的量产及改进过程中,大量吸收和融合世界最先进的航空技术,其中包括中国自主研发的诸多新材料、新技术、机载设备及火控系统,从而衍生出具有不同作战性能的歼-11系列、歼-15系列、歼-16系列等多型歼击机。
这项跨世纪的引进项目,不仅满足了中国空军、海军装备升级换代和提升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加速自行研制歼-10系列战机赢得了时间。通过歼-10和歼-11这两款三代战机的研制和生产,中国建立起更加系统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造就了一批顶级飞机设计师、工程师、试飞专家、科研队伍,撑起了新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为航空装备成体系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为发展第四代战斗机和大飞机及民用飞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一流的军队需要一流武器装备作为重要支撑。令人欣喜的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已结出了丰硕成果。如今,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呈现“井喷式”发展:以歼-10、歼-11飞机大批量装备部队和系列发展为代表,推动军机装备弯道超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二代战机向三代战机的跨越;以歼-15飞机在航母上完美起降及完成系列任务为起点,标志着中国军力正在加速迈进以空强海的深蓝时代;以歼-20为代表的新一代战机列装,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同代比肩,标志着中国空军又完成向第四代战机的新跨越;以运-20飞机为代表的系列运输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一跃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标志着国家战略进一步延伸;以空警-200、空警-2000预警机等特种飞机为代表,实现了中国航空特种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