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东北之行

2018-02-13 01:53张迅
党史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邓小平

张迅

1978 年9月,邓小平在吉林视察。图为邓小平与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左二)吉林省委第一書记王恩茂(左三)在一起

走一路讲一路,播撒思想解放的火种

东北,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来说,是福地。解放战争还没有开始,中共中央、毛泽东就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决定抢占东北。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9月13日,邓小平来到了东北。这一天,他出访朝鲜回国没有直接返京,而是在东北三省停留了大约一个星期。这是他在出访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9月12日,邓小平在平壤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谈到了战争与和平问题。他说:我们希望二十二年不打仗,我们就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谈到引进技术发展经济问题时,他说: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回到祖国,在这个马年的9月,邓小平把东北转了个遍。他走一路,讲一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到处点火”,播撒思想解放的火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他满满的行程:

9月13日下午,邓小平在辽宁本溪车站接见有关单位负责人,发表简短讲话,即于当晚离开辽宁前往黑龙江大庆市,在火车上同前来迎接的黑龙江省委、大庆油田等负责人见面,并听取汇报。

9月14日8时抵达大庆后,视察大庆油田研究设计院地质陈列室、采油六部喇二联合站、大庆展览馆、采油一部六排十七井、大庆油田机关。当天晚上抵达哈尔滨。

9月15日上午,听取黑龙江省委负责人的汇报。晚上,抵达吉林长春。

9月16日上午,听取吉林省委负责人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晚离开长春抵达辽宁省沈阳市,立即同曾绍山谈工作调动问题。

9月17日上午,听取辽宁省委负责人汇报。下午,接见沈阳军区机关及军区师以上干部,并听取李德生、傅奎清的汇报。晚上9时30分,离开沈阳前往鞍山市。

9月18日,抵达鞍山后,视察了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接着听取了鞍山市委、鞍山钢铁公司负责人的汇报。晚上离开鞍山。

东北之行,邓小平听了各地汇报,但更多的是他自己在谈,不知疲倦,谈那些思虑已久的设想,似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有人计算了一下,他在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发表的讲话,总计有10万多字。真够出一本书了。

邓小平在东北为什么要讲这么多话?他都讲了些什么?

在东北三地讲企业管理和体制改革

在黑龙江,因为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率中国农业代表团去美国访问还没有回来,陪同邓小平视察的是省委书记李力安。因为第一站是参观大庆油田,邓小平首先讲到的就是企业管理和体制改革的话题。

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的汇报后,对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有着深刻了解的邓小平,提出要解决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的问题,首先就是解决体制问题。他大胆地指出:从总的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他还举例说:大庆要进口一件什么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解决,就是转圈子定不下来,拖了一年。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

针对大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说:现在要加强基层企业的权力。过去讲发挥两个积极性,无非是中央和省市,现在不够了,现在要扩大到基层厂矿。比如大庆,它引进的工厂,从头至尾应该由大庆自己负责。派人考察,同外国人来往,签订合同,每件技术怎么引进,怎么学会,都应该由大庆这个企业负责。引进的项目,要按人家定额办,就是要达到人家的定额标准。从联邦德国引进一套5000万吨生产能力的煤矿设备,完全自动化,他们用900人。我说我们只加一个党委书记,901人,他们说少了,我说加3个人。否则落后,人多了打架,而且搞得管理混乱。我们自己并不是没有好的经验。蒋南翔当高教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时,从校党委、总支、支部,党委专职人员只有7个,剩下就是教学、科研人员,他们懂行,也是共产党员。清华办得很好,学生也多,一万二三千,出来的学生水平高,受欢迎。

到了长春,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是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需求。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懂得这一点,就有希望。在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

在鞍山,邓小平再次提出解决体制、增加地方权力的问题。他说:“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企业要有主动权、机动权,如用人多少,要增加点什么,减少点什么,应该有权处理。企业应该有点外汇,自己可以订货,可以同国外交流技术。有些事情,办起来老是转圈,要经过省、部、国家计委,就太慢了。”他强调,以后既要考虑给企业的干部权力,也要对他们进行考核,要讲责任制,迫使大家想问题。

李力安回忆说:“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加强党委的领导,党委要改进领导,党委领导搞不好就变成障碍,官僚主义发展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总之,现在有一系列问题提到我们党委面前,首先是上层建筑同我们现在的基础不适应,水平太低。必须懂得这一点,懂得这一点就有希望。凡是老企业要逐步改造,逐步把上层建筑改造好。以那些改造好的作为样板,搞几百个样板,改造我们的企业。”

在吉林的讲话

长春南湖宾馆坐落在南湖湖畔的幽林深处,是座树林环抱的漂亮建筑。1978年9月16日,它一改往常的寂静,变得喧闹起来。“上午9点,小平迈着矫健的步伐,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会场。从1966年到1978年,整整12年我们没有见面了,这次见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紧紧握着小平同志的手,一时说不出话来。小平同志饱含感情地点了一下头……”时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这是他第三次复出,也是第三次踏上吉林这片土地,并在这里点燃工作重心转移的第一把火。”

第一把火是什么火呢?

听完王恩茂接近两个小时的工作汇报后,邓小平向会场全体人员挥了挥手,打招呼致意。随后,他就发表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他从实事求是讲起: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不论搞农业,搞工业,搞科学研究,搞现代化,都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学大庆、学大寨要实事求是,学他们的基本经验,如大寨的苦干精神、科学态度。大寨有些东西不能学,也不可学。比如评工计分,它一年搞一次,全国其他人民公社、大队就不可能这样做。取消集贸市场也不能学。自留地完全取消也不能学。小自由完全没有了也不能学。全国调整农业经济政策,好多地方要恢复小自由,这也是实事求是。所有在一个县工作、在一个公社工作的同志,都要根据一个县、一个公社的条件,在大队工作的同志也要根据一个大队的条件,搞好工作。要鼓励哪怕一个生产大队、一个生产队都要好好思考,根据自己的条件思考怎样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总产量。还有技术方面、多种经营方面,哪些该搞的还没有搞,怎么搞。这样,发展就快了。搞得好的,国家不要挖它的,而且要给予奖励。这样鼓励它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能力。总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多少年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脑筋开动得也不够,这些年来思想僵化了。企业管理,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那时候,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后来我们学了那个东西,有了那个东西比没有好。但现在连那个落后的东西也丢掉了,一片混乱。现在要使所有的人开动脑筋,哪怕管理一个街道工厂,也要自己开动脑筋,敢于思考怎么样使生产增加,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原材料消耗少,产品价格不断降低。不管大中小企業,搞得好的要奖励,不能搞平均主义,要鼓励先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是毛主席经常讲的。毛主席总是要提倡开动脑筋,开动机器。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思想搞僵化了。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实事求是很不简单,不是一个小问题,所有的人开动脑筋,就有希望。

为什么会在吉林大张旗鼓地阐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现代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后来被政治观察家们评论为这次邓小平东北之行谈话的核心。

在黑龙江,邓小平没有阐述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吉林大张旗鼓地说呢?

1978年7月21日,邓小平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专门找中宣部部长谈话,叫他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然而,该部长置若罔闻,一个月前来到吉林,坚持搞“两个凡是”,强调不能只讲一条语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们只能宣传一个领袖,过去宣传毛主席,现在宣传华主席”。

从1978年夏天以来,围绕着对待毛泽东思想是“高举”还是“砍旗”的争论,中国思想理论界已经被搅得沸沸扬扬,把领导层的思想路线的交锋卷入其中。在6月举行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围绕实事求是问题的讲话,实际上已经为这场斗争树立了一面思想的旗帜。就如何对待毛泽东的讲话、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说:“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现在党内外、国内外很多人都赞成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大家知道,有一种议论,叫作‘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吗?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

在吉林,邓小平罕见地第一次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把“真高举”和“假高举”加以分析和区别,把“真高举”的旗帜夺了回来。他尖锐地批判了思想僵化,说:“现在是人的思想僵化,什么东西都是上边说了就算数,华主席、哪个副主席说了就算数,自己不去思考,不去真正消化。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开动脑筋,认为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不开动脑筋,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况,就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实事求是,开动脑筋,不要头脑僵化,不要当懒汉,要来一个革命。

邓小平酣畅淋漓的讲话,确实一下子“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现在敢讲了。这就为后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伟大的转折点燃了光明之火”。王恩茂如是解释了他所说的这“第一把火”。

1983年8月,邓小平在黑龙江视察

在吉林,邓小平还饱含深情地讲了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次东北之行,邓小平多次情绪激动地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中国人民确实好,房子少,几代人住在一个房子里,究竟能忍耐多久。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思考了很久,想法也非常成熟。他把自己对人民具体的、厚重的感情,上升到社会主义原则、目标和共产党人的宗旨、使命的高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性的思考,他超越了“凡是派”肤浅的认知,掌握了坚持真理的话语权和带领人民前进的领导权。

邓小平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就是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王恩茂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重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如果我们国家生产力水平老是很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老是很低,我們就对不起人民。‘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搞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表现在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至极!1978年,我国工人的月工资只有45元,农村广大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所以还是横下一条心来,抓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小平同志说出了与会同志的心声,会场上当即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1983年8月,邓小平与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在一起

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同培养技术工人,同以消费促进生产联系了起来

9月15日,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介绍七八月份工业生产下降,有原料问题,也有按劳分配方面的问题时,邓小平强调:按劳分配政策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害处太大了。要把按劳分配原则落到实处,就要实行奖励制度。对管理好的企业,为国家贡献大的人给予奖励,工资水平要高一些,当前差别不能太大,但是集体福利要多一些,以刺激技术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次东北之行,邓小平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同培养技术工人,同以消费促进生产联系了起来。他说:提高工资水平,现在可以从改造好的企业做起,现在全国拿工资的职工1亿人,设想到1985年有2000万人平均工资到80元,起码四级工,六七十元一个月。更多的是五级、六级、七级、八级,这样平均可以到80元。现代化技术水平可不简单,没有一点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不行。如果平均工资达到80元,技术水平至少平均达到六级。工厂的工作就不会差。

谈到这里,邓小平还列举大庆萨尔图仓库的“活账本”齐莉莉和她的徒弟、一年前刚刚进厂的新工人曹新云,称赞道:很好,现在恐怕只有40元钱一个月,她尽管年轻,应该定八级工,至少要定七级。这样鼓励人们学习、向上,这样按劳分配,他们的收入多,给国家的贡献更大。马克思主义讲供求关系。2000万人平均80元,他们收入高一些,就要求吃得好一些,穿得好一些,住房也要宽一些。总之,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反过来就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工业、商业。分配政策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义。

9月20日,在听取天津市委第一书记林乎加的汇报时,邓小平指出:“过去不能碰‘禁区,谁独立思考就好像是同毛主席对着干。实际上毛主席是真正讲实事求是的。我们过去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包括思想懒汉,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提高一点,鼓励大家想办法。不合格的管理人员要刷下来。工资总额、劳动定额不能突破,这样自己调剂的能力是没有的。”

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思路。他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此后,邓小平又在多种公开场合强调,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邓小平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实事求是地写好战例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