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波 曾文娟 冯艳 李卓
摘 要: 为满足当前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构建了面向专业,分类分层与模块化教学的“1+x+x”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对新课程体系相关内容的建设思路与措施进行了阐述与教改实践。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要求,能切实提高学生结合专业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与信息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分类分层; 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课程体系;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4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8)12-87-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in the training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1+x+x" computer course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classified and modular teaching. Taking Hunan Foreign Econom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measures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the new course system were elaborated and practiced i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ourse system can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computer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omo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omputer course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 words: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modular teaching; computer course system; diversity evaluation
0 引言
在如何提高學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如何解决计算机技术广泛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后各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差异化,如何解决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虽有提高却又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给出了不同的探索与改革实践经验[1-3]。其中,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实践是教育部“教指委”及各高校教改探索与实践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先后提出“4领域×3 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下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新一轮改革的思路和内容体系建设改革方案[4-5]。力求构建适应新时代专业人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培养课程体系。
1 现有计算机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课程建设,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然而,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探索中没有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改革力度不大。基本是在“1+x”课程体系方案下进行适度的课程设置调整,比如: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C语言或VB程序设计。课程是各专业统一来开设,只有音体美部分艺术类专业少开了程序设计课程。这两年,有些高校将第一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由通识必修课调整为选修,第二学期部分专业增开设了python程序设计等。问卷调查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依然没有真正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差异。我校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基本是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相对单一固定的全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为解决目前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与我校的办学定位及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的问题,课程组老师通过多种途径调研明确需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
⑴ 面向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需求构建模块化课程;
⑵ 面向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类分层构建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体系;
⑶ 重应用能力与计算思维培养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
⑷ 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
2 新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思路与改革措施
2.1 面向专业,分类分层明确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目标
课程组以直接走访本科专业负责人,面向在校学生与部分已毕业学生设置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获取不同专业层次学生对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具体需求,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差异。形成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基于知识的技能传授与基于应用的思维能力培养并重,分类构建模块化课程与实施多教学方法融合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明确以宽口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关键进行基础夯实,分类分层构建各课程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比如:A类适用外语、文、史、音、体与美等相关专业;B类适用教育、经济与管理类等相关专业;C类适用机械、土木、建筑、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目标。明确以面向专业需求侧重数据处理能力、网络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模块学习目标,明确以学生兴趣与创新思维能力个性培养为目的公选课学习目标。改革我校现有的“1+1”(第1学期《计算机基础》,第2学期《数据库程序设计》)单一课程体系,增设7门与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相应的计算机模块课程,服务于专业需求。
2.2 面向分类分层与模块化教学,构建“1+x+x”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
基于各高校较传统的“1+X”的课程体系以及我校“1+1”单一课程体系未充分考虑学生专业与学习需求差异现状,课程组改革并建立了新的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1+x+x”分类分层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现了纵向上以“夯实基础为关键,侧重应用为重点,个性创新为目的”的分类分层递进式培养,横向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各科目考试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科竞赛的联动。更好的达到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切实提高各专业相应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
2.3 以“先纲后源,一纲多本多源”思路开展课程模块化建设
结合我校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兴趣需求对各课程模块的教学分类确定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来实现学生课程学习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先纲后源”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思路,区分课程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专业需求以及具体职场真实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与开展活动的过程、任务情境与问题,围绕任务目标与问题导向来组织个性化教学。各课程以“—纲多本多源”的建设形式,组织编制与修订了一套适应我校各专业需求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
2.4 模块化重组教学内容,融多种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目的是更好的传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新建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共开设了9个课程模块,各课程均是理论实践结合,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满足专业需求。课程组采取GBL(基于目标导向学习模式)与PBL(基于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等教学模式融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明确课程目标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模块化,再由模块进行单元化,各单元又由相关的活动、任务及知识问题相互联系而成。活动、任务的设计中围绕着该知识所应掌握目标,达到的能力,并在PBL导向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理实一体、学练结合,混合式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即根据课程不同的教学单元内容灵活的将情境导入、问题导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分组分层及体验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融合),教学效果得到切实提高。
2.5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实施多元化考核評价
要保证教学效果,课程体系改革中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合理积极的考核评价方式。首先,课程组结合各专业需求以及不同职场岗位需求,在建立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同时,编制新的TOC理念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课件、案例资源、任务与活动设计资源、教学微视频、以及考试题库等,构建起立体化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其次,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即依照目标导向标准制订的教学大纲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无纸化机考(各类题型丰富完善)与课程教学中形成性考核(平时表现、教学活动、实践任务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相结合。既考核基本知识也考核综合能力(如图2所示)。真正实现教学评价是不是体现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成效已达到目标,而不是单一的评价教师、学生,促进良性的教与学的环境平台形成。
3 新课程体系下教改方案实践过程
在面向专业分类分层与模块化教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过程中:
首先,明确课改原则:面向专业需求与学生学习差异,夯实与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关键性,分类分层构建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从纵向分类分层开设课程,横向上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科竞赛联动。切实提高我校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融合GBL和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职场真实情境案例,构建个性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最后,对课程体系中的9个模块课程,依据所获取的课程学习需求目标,逐步构建“课程-模块导学-单元知识-活动设计-实践任务-模块小结”的课程建设教学思路,精心组织课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严格落实课堂的学生为主体的小组活动、协作交流方式,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后盾,设计多元化评价机制并实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
4 结束语
面向专业分类分层与模块化教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我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始应用与实践。通过近3年的教改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教师身有所感,获得相关的2项省级与3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立体化资源的课程模块新教材2本,形成了模块+单元知识+活动与任务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组老师能通各专业负责人及学生共同讨论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任务的设计与实现的优劣,能促进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探究式模式的自然形成。使课程体系更趋完善、更符合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但是,课程体系构建仍需进一步完善,课程与各专业特色结合还需进一步加强,适当调整课程模块的开设,更好的符合专业需求。各课程教学大纲中所确立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过于笼统,未能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化。分模块后的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活动与任务有部分设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实施活动后的评价有些还不够具体到位。下一步工作应结合以上不足在实践中进行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海芳,王挺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4:73-76
[2] 晴烨.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北方文学,2016.26:130
[3] 薛国平.论分层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之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8:68-69
[4] 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10.
[5] 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