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下)

2018-02-13 01:26郭强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骨干教师课题

郭强

办学是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个研究过程。许多校长有理想、有情怀、有干劲,办学目标确定之后,就在学校全力推进,但是几年下来,有的出了一点小成绩,有的成了半拉子工程,还有的是一地鸡毛,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与自己当初的办学目标越来越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校长缺乏科学有效的办学方法所致。如果说,办学路径的选择体现的是一个校长是否具有独特眼光的话,那么办学方法的运用则体现的就是一个校长管理水平的高低了。高水平的校长思路独特,未雨绸缪,在具体工作中有章法、有套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跟他一起共事的教师工作有主动性、获得感,心态积极。有的校长工作方法缺失,虽然自己在工作上很努力,但是经常身陷于琐碎的事务中不能自拔,一人在干,众人在看,跟他一起共事的教师心态普遍消极,导致目标不能达成,有的还向相反的方向演进。

通过对成功的特色学校建设方法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一些普遍性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情,每个校长的个性也不相同,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融会贯通,才能形成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方法。

前瞻思考,系统推进,形成整体规划

特色学校的构建并非是某个人可以决定的,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从选定发展方向、项目到制定发展规划,再到建设落实,每一步都应经过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研究。

学校管理实践中,不少学校的特色发展都具有局限性和短期功利性,往往会局限于某种具体形式,或者立足于某种特定目的,而在建设发展中缺乏长远眼光和总体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选定的方向、项目和制定的方案往往具有突击性和盲目性,宣传起来轰轰烈烈,落实起来漏洞百出。

特色学校的构建属于教育科研活动,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按照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学校的领导者要有大教育的视野和情怀,要站在民族、国家、社会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教育的发展。校长要发挥价值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而不能成为世俗习惯的绝对屈从者和放纵者。凡是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较大成效的学校,均是构建在教育实然这一前提下,进行了应然的探索和引领。

特色学校的构建属于综合性的工程,既然是整个学校的特色,就需要系统地整体推进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而不能只追求一枝独秀。学校领导者应设置好各部门、各教职工的分工,做到心明、理清、事顺。领导班子要做好方向的决策部署、过程的督导协调、结果的考核处置,职能部门要做好方案的落实执行、任务的合作配合、情况的总结反馈。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只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平稳有效地推进工作,效果才能显著长远。

特色学校的构建属于一项需要历经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工程,需要经过调研、实验、反思、总结、推广等多个阶段的努力,其过程必然是连续和长期的。除了横向的协调合作,纵向的规划安排也非常重要。创建活动应当拥有明确的时间规划与路线设计。决策者要将路线图和时间表尽量优化,执行者要对路线图和时间表清晰明确、严格执行。经过论证的方案,应当持续推行下去。

譬如,学校只要确定了特定文化主题,就应该从环境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分年度、分领域整体规划、系统推进。

培养骨干,加强研究,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目标的落实,最终还是要靠课程。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就是建设特色课程。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特色课程骨干教师。欲培养学生,先要培养教师,有了若干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的骨干,学校特色化发展便具备了内部驱动力量。

在骨干培养的众多形式中,课题研究是很有成效的一种。它能促使骨干教师由机械重复型向探究实践型转变。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自身优势而开发的个性化、创新性的课程,而该课程的论证、开发、实施等过程与课题研究的过程高度一致。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为课程骨干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不再是对常规课程的机械重复,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思考探究。

课题研究还能促使课程骨干教师从经验型向实证型提升。校本课程的研发带有相当强的创新性,一般的个体经验在新问题、新挑战面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课题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能促使课程骨干注重数据的采集,注重科学地分析,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和验证提升。

课题研究能帮助骨干教师总结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探索实践的成果。课程建设及骨干教师的成长需要用成果来展示,而这些成果需要有数据来支撑。在有关课程建设的课题中,这些数据信息、案例资源、论文报告等都在总结、展示着课程建设的成果。

敏锐捕捉,狠抓典型,推动制度创新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与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如学生校园活动不足、课后作业负担过重等等。这些现象由来已久,已变得司空见惯。甚至不少教师已经对此麻木,视而不见,更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

那些已形成自己特色的学校却对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观察极其敏锐,思考极其深刻。比如方圆学校对“每天锻炼一小时”困境的思考,再比如襄城职高对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思考;方圆学校从影响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诸多要素中抓准了教师这个关键,首先让教师敢动、能动、想动,营造了整个学校师生都积极锻炼的氛围,学生锻炼就有了师资、器材、时间以及机制等保障。襄城职高利用提高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力度,让职高学生在高考中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好的前景。这种制度上的创新也使得学生更有盼头,教师的干劲更强,学校特色日益凸显。

再比如,襄阳一中面对德育资源分散、力量不集中的现状,深挖典型、创新制度,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将专题性、学科性以及活动性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在制度创新之后,德育不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儿,而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这种新制度在定型、落实之后,又会逐渐形成新规范,成为新典型。诸如2009年10月,该校毕业生万莉莎与她在长江大学的同学一起,在长江急流中勇救落水少年。这一英雄群体前后取得了诸多荣誉。在2012年春季,步入高考冲刺这一关键阶段,该校学生张文驰前往北京,给与自己未曾谋面的白血病患儿进行骨髓捐献。他成为国内首位高中生捐髓者,同時还是国内年纪最小的捐髓者。他的事迹曾经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被誉为最美的90后中学生,还获得了由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雷锋式青少年”等荣誉称号。这些先进典型既促进了新制度的形成,又成为新的典范,同时给学校特色化发展构建了可靠的基础。

薄弱学校的困境总是相似的,但特色学校的发展却各有各的成功。在新时代教育的剧烈变革发展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与时代发展同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程,开辟出一条与学校真实特色建设相符合的全新路径,应当成为各个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编号FHB1304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襄阳市教科室副书记、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骨干教师课题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第一次写课题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