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禹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1)
水资源在万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离不开水,众所周知,世界上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城市给水管道发生爆管,危害如下:
管道爆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用户的用水供应被中断,早上起来发现没水无法正常洗漱,只能用湿毛巾擦擦脸出门上班。夏天天气炎热,洗澡成了主要问题,冬天的时候,也没法供应暖气。曾经看过一则新闻,山东某城区30万t主供水管道发生爆裂,记者随便采访了一位居民据其反应家里停水后,用桶装水简单的做了早餐,老人、孩子,做饭、吃药等都无法正常进行,吃喝拉撒冲厕所都得用水,没有水做中午饭只能跑饭馆买包子吃。由此可见,停水给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
①水资源在农业灌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华北地区为例,华北平原年降水量少,农作物生长主要是靠灌溉,灌溉用数量占总农业用水量的80%左右,农作物得不到及时灌溉,将会直接降低粮食的产量。管道因为长时间腐蚀作用,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污染粮食和蔬菜,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②工业经济发展要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作为先决条件,只有农业发达了,才能解决工业生产所需的一些原料问题。城市给水管道爆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城市给水管道爆管面积比较大,抢修不及时,修复比较困难,短时间内修复不成功,在事故和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交通堵塞,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用水,还影响了人们的出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管材供应种类越来越多,金属类管材最常见的是不锈钢材质,其次是P91、P92、12Gr1MoV等材质,作为给水管道用途,一般性价比比较高,但是,市政系统在选择供应商时,无论是通过招投标方式,还是其他方式,也应该首选规模大、资质全、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厂商来作为供应商,避免因管材质量不佳而造成的施工过程中管道爆裂问题,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2.2.1 选择合适地形开挖沟槽
首先设计人员要考察好所选地基的承载能力,分析土质类别,按照规范要求测量出适当的坡度,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需和设计单位进行协商,必要时变更设计,采取加固措施,避免管基下沉。雨季施工时做好沟槽排水工作,必要时要求挖设排水沟,或者利用水泵往外抽水,确保沟槽基础不会因受水浸泡而导致基础下陷。
2.2.2 管道安装
通过施工测量,控制定线的精准度,铺设管道前进行检查并复测沟槽,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下管施工,通过设置中线桩、龙门板等措施来控制标高和轴线,防止间距过大。对管材质量把好关,杜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下管时采取正确方法,再次检查管基,切忌将管道铺设在岩石上,如果发现有渗漏的地方,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2.2.3 管道试压及回填
管道注水时及时排气,提前安装好排气装置,避免气水混合,尽量确保实验压力稳定。认真计算管道试压后背强度,必要时进行加固处理,直至试压合格。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回填时需排除干净沟槽内的积水,不得使用带有植被杂草的淤泥或冻土,大的泥块需粉碎后才能使用,沟槽周围需夯实,沟槽支撑拆除后,地面上不要有塌陷或裂痕,沟管接口处避免出现渗漏现象。
2.3.1 管材的腐蚀
早些时候的市政建设中,给水管道通常采用钢管、铸铁管等易于和土壤发生化学反应的管材,尤其当碰到酸性高、腐蚀性强的土壤时,管材的使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甚至造成泄露。根据以往的经验,在铺设管道前就应该认真检测土壤的质地是否会对所选管材产生影响,避免因腐蚀结垢造成水质恶劣。
2.3.2 管道断裂
管材需轻装轻卸,在运输过程中加强保护措施,避免管材收到损坏,到货后应逐根检查,加强验收工作,经检验合格后才能下管铺设。管道接头处应选择温差小的时间段进行焊接,严把焊接材料质量关,焊接人员必须有焊工证,严格按照焊接工艺操作,对每一处进行焊后无损探伤检验,焊缝不合格的必须抓紧时间进行返修。如果出现裂缝,可用外加板进行加固后重新焊接。设置安全可靠的减压装置,减小水压对管道的冲击力,避免对管道造成损坏,发生断裂。
2.3.3 管道堵塞
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对管道接口进行施工,清理干净管子内的杂物,施工停顿期间确保管口是封堵好的状态,切忌管内遗留工具或其他物品。若出现故障,可拆下一节管子,清除杂物后再重新接通。
管道爆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各项生产作业的正常进行,所以城市给水管道从设计到施工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定期检修,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廖宗蓉.城市给水管网爆管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148~150.
[2]田 甜.导师:黄廷林,王峰慧.给水管道爆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骆升.导师:李军,郑冠军.城市大口径给水管道爆管对策措施[D].浙江工业大学,2012.
[4]马涛,杨庆良.哈尔滨市给水管道漏损事故调查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