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升
(甘肃省通渭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743300)
猪大肠杆菌病是养猪临床常见的细菌病之一,多发于仔猪,主要表现黄白痢以及仔猪水肿病,死亡率较高,临床危害较大[1]。成年猪感染后多表现一过性,以管理水平差,养殖设备落后的猪场发病较多。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认识本病,下面笔者就其临床检疫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大肠杆菌又名大肠埃希氏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杆状或短杆状,部分菌株表面有荚膜,大小约为 2~3μm×0.4~0.7μm,不形成芽孢。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河流、湖泊、沼泽、沙漠等环境中都有本菌的分布,动物体表、口腔、鼻腔以及肠道中也都有本菌的分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比较敏感,60℃条件下30min即可失去毒力,120℃条件下高压灭菌瞬间死亡,消毒剂中对甲酚、石炭酸、碘制剂和戊二醛等比较敏感。资料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极多,菌体抗原(O)、荚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保守统计分别能够达到 145种、90种和49种以上,他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形成众多不同的血清型菌株。
感染大肠杆菌的病猪主要以仔猪为主[2],临床表现仔猪黄白痢和仔猪水肿病。
黄痢潜伏期短,一般在出生后3d之内即可发病,猪群中常常突然出现1~2头全身瘦弱,拉黄色浆状稀粪的猪,粪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凝乳片,病猪很快死亡。剖检可见肠道膨胀,内容物多量,呈黄色稀糊样,有时含有气体,肠黏膜卡他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肝肾有凝固型坏死灶。
白痢主要发病于出生后10~25日龄间的猪。病猪可突然出血腹泻,粪便呈灰白色絮状,腥臭,常污染肛门和皮肤。病程2~3d,有的能拖延一周以上,发病期间采食量基本无影响,死亡率也较黄痢低很多,一般在3%以内。病死猪剖检可见尸体苍白消瘦、肠黏膜有卡他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仔猪水肿本质是一种肠毒血症,特征为胃壁及其他部位发生水肿,发病日龄集中在30~90日龄,通常情况下发病率不高,但表现症状的猪大部分最终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尤以体格健壮、生长速度快的猪发病最为明显。水肿是本病的典型症状,病猪眼睑、结膜、头部等表现肿大,有时会波及到颈部和腹部,胃壁水肿,常见于胃大弯、底部、贲门和食道后端,严重者水肿部位有出血,除此之外,喉头、胆囊、大肠、淋巴结等部位也会表现水肿。
从临床上看,本病大致可分为两种感染途径,一种是体外途径,主要发病部位在肠道,仔猪表现黄白痢[3],另外一种途径是发病部位在体内,病原及其毒素直接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仔猪表现水肿。这两种途径大肠杆菌存在的部位不同,临床检疫时采集病料的方法和检验过程也有区别。
3.1.1 面临问题
仔猪黄白痢病原集中在消化道,由于仔猪出生后,哺乳过程中,乳房皮肤表面携带的微生物可经过口腔进入肠道,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定植,这些微生物在采集病料分离菌时可对结果造成干扰,分不清哪些是病原菌,哪些是定植菌。另外,病猪一旦将粪便排出体外,肛门周围、空气及地面的微生物也会对粪便样本造成污染,这就使得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1.2 解决方案
针对面临的问题,为了能将污染微生物几率降至最低,临床可通过肛门拭子取样或直接剖检病死猪无菌采取肠道内容物的方法来对粪便进行分析。肛门拭子取样可先将病猪肛门及尾根处用水清洗,碘伏消毒,酒精脱碘,之后用无菌棉签深入直肠3~5cm,微搅动后取出,将棉头上沾的粪便直接在绵羊血琼脂平板、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接种,37℃恒温条件下培养24h,观察结果。
3.1.3 结果判定
如果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和绵羊血琼脂平板上有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半透明、凸起的小菌落出现,且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呈粉红色,在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呈紫红色并有金属光泽,则表明有大肠杆菌感染。由于正常肠道中也有非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存在,故再进一步作菌型鉴定,确定是黄白痢型大肠杆菌后就可对本病确诊。
仔猪水肿病病原感染部位在机体内环境,检疫时需要对实体组织或体液进行取样,实体组织可选择水肿部位的组织,也可选择肝脏,这些部位病原菌浓度高,容易分离到。分离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提前将器械工具灭菌,解剖时切开的局部皮肤先用碘伏消毒,之后酒精脱碘,取样本组织时尽量一次性取下,完毕后在酒精灯火焰旁将平皿开个小口,口对着火焰,将样本组织放入,之后在无菌操作台中用组织样本的横切面抹板。如果是取水肿液,可直接用无菌注射器扎入抽取,之后将水肿液接种于平板。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水肿液易分离,但其本质是炎性反应体液不对称分配的结果,里面病原含量低,很多时候并不能成功分离到大肠杆菌,需要尽量多抽取样本,多选几个水肿病灶,以增加成功分离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