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 陈小飞
(1.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2.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我国是一个东西部发展不均的农业大国,农牧业是居民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主要途径,尤其在西部工业生产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畜牧业更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三农”政策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为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教育团队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与优化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个符合时代需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能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全面、专业技术技能扎实、具备较高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能快速高效地胜任各岗位工作、服务于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的“零距离”培养模式,是目前民族地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是当前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普遍要求,以降低前期培训、试用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较全面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具备较高职业道德修养,并得到各相关岗位的实践锻炼,熟悉各岗位的操作程序,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上岗就能迅速顶岗,顶岗就能发挥岗位作用,为社会和个人创造财富,使职业教育助力湘西地区精准脱贫。进而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顶岗率,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效率,提高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影响力。
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身体等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奋钻研等职业素质。
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英语、计算机应用、应用文和技术文献写作、数学、化学等基础知识,并达到大专水平。掌握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微生物、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畜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动物营养、家畜繁殖及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动物饲养管理、繁殖、产品加工、检疫、场舍设计、动物常见病的防治、外科手术等专业知识;掌握兽医法规、畜牧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及淡水养殖等知识。
具有动物解剖、畜禽疾病的诊断治疗、日粮配置、品种改良、畜禽繁殖等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畜禽、宠物、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疫病的诊断、防治能力;具有动物产品加工、场舍设计、动物环境监测、生产经营管理及市场营销的能力;具有贯彻和运用兽医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现代网络运用能力;具有安全生产、节约环保和遵纪守法等意识能力。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 “零距离”人才培养主要采用工学结合、递进式的培养过程,是将五年制和三年制教学全程划分为4个阶段,实行递进式分段教学。
五年制和三年制第1、2学期,学习内容为职业文化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五年制第3至6学期和三年制第3、4学期,学习内容为专业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技能实训,在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进行校内走岗实训。
五年制第7至8学期和三年制第5学期,学习内容为专业技术课程,针对学生预就业方向设置实训项目,进行校内模拟贴岗实训,组织学生参加疫病防治员、动物防疫检疫员等职业技能资格考试。
五年制第9至10学期和三年制第6学期,进行企业岗位预就业顶岗实习,掌握岗位的综合技能,实现就业岗位与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对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专业和岗位分工基础上的,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论授课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导向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采取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实践授课采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告别“课本上养猪,黑板上喂鸡”的普通教学模式[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利用校内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技能教学训练,联合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防疫检疫员、兽医化验员、家畜饲养员等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考试,并获取相关证书。另外,除重视可量化的显性技能培养,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独立思考等隐形技能的塑造。
“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灵活有序、科学合理、高效完备的课程教学、课程成绩考核、实习实训考核与主干课程师资配备等教学管理制度,坚持灵活管理和刚性考核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控”的原则[3],实现教学质量各环节的逐级监控。建立教务处、督导室、系部、教研室、教师的五级教学常规循环监控制度。建立督导听评课、师生座谈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收集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科学合理、信度效度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课程成绩、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质量等考核评估办法,根据办学条件和专业特点定期与不定期地对该培养模式进行评估。主要通过教务处、专家组、系部、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对职业认知、基础理论和理论知识是否达到良好水平、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是否达到可以实岗运用的水平、从业资格获取率、毕业率就业顶岗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和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1]周珍辉,杨久仙.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总结[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3).
[2]刘振湘,何华西.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
[3]王诺斯.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特色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