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下血雉常见疾病

2018-04-16 08:20毅,张敬,胡
今日畜牧兽医 2018年2期
关键词:曲霉菌粪便

罗 毅,张 敬,胡 昕

(1.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2.北京动物园,北京100044)

血雉 Ithaginis cruentus隶属于鸡形目 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血雉属Ithaginis,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及邻近的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祁连山脉和秦岭地区,地理位置大约在 26°0′~39°2′N,84°0′~108°3′E 之间。 在国外见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1]。血雉在我国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入中国濒危鸟类红皮书和CITES公约附录Ⅱ[2]。血雉异地饲养易患各种疾病,成活困难,成活率低,目前国内尚无血雉异地饲养和疾病防治方面的报道。北京动物园于2007年开展血雉秦岭亚种(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的引种与异地人工饲养,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异地饲养血雉易发生曲霉菌病、组织滴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同时由于管理和饲养环境限制容易引起羽虱病和机体损伤,导致死亡。本文对血雉饲养过程中发生的5种典型疾病进行了总结和描述,对这几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今后的易地保护和人工饲养中的疾病预防提供借鉴。

1 禽曲霉菌病

禽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的烟曲霉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黄曲霉菌(A.flavus)构巢曲霉(A.nidulans)黑曲霉菌(A.niger)所引起禽的一种以呼吸道机能紊乱为特征的霉菌性传染病。本病原主要侵害呼吸系统,有时在全身各处也形成病灶。通常是因健康禽接触污染的发霉饲料或垫料而感染。大部分雉鸡,水禽,涉禽等敏感,幼禽易感染性高[3]。

1.1 临床症状

患病的血雉多见于幼雏和亚成体,易感染季节,北京地区在6~8月期间。感染初期病症不易被发现,多呈慢性经过。出现病症主要是在感染的中后期,其病症表现也是渐进性的。主要表现为:食欲较差,饮水变得较多。羽毛蓬乱,弓背,两翅下垂,眼睛常闭,目无神,离群且常呆立一处,不愿活动。呼吸气喘,变快,眼及脸部略肿,喙及鼻有时带有粘性分泌物。体质差,幼雏发育迟缓,捕捉检查,体重轻,鸡胸部肌肉菲薄。

1.2 剖检变化

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肺部形成黄白色粟粒(1~3mm)大小的结节均匀分布,其质地细腻,有一定的硬度,部分肺组织瘀血。肺部气囊浆膜肥厚,表面附着黄白色结节或团块。团块有一定的形状即轮盘样结构,有时肉眼能看见在团块上生长的灰黑素象绒毛样的霉菌菌丝。另外这种黄白色结节或团块还常出现在两侧的胸膜,气管或支气管周围。较严重的病例霉菌结节或团块会侵蚀到腹膜,肝脏及肠道浆膜上,造成腹腔内脏粘连。

图1 血雉内脏感染霉菌

1.3 实验室诊断

取带有黄白色结节或团块并带有周围的组织进行初步镜检和培养后鉴定。结果感染为曲霉菌。

1.4 防治方法

首先是不断改善饲养环境,在管理上加强对饲料的检查和改善,增加饲草,饲养场地保持无发霉现象。药物预防是重点,服药时间掌握在夏季6~8月期间,药物选择制霉菌素预防有较好效果。剂量为20~40万单位/Kg.日,每日1~2次,混入饲料中,考虑浪费的剂量,可阶段性给药,如给药一个月后停服2周,或遇到特别情况,如患其他性质疾病,发生应激反应等情况后可停药,以治疗当前疾患为主,之后继续服药,直至渡过霉菌感染易发期。

图2 药物预防后血雉内脏霉菌块

2 寄生虫病:组织滴虫病

禽组织滴虫病又称传染性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iasis meleageridis)所引起禽类的一种以肝脏的坏死和盲肠坏死,溃疡为特征的原虫病。禽的异刺线虫为主要的中间宿主,另外蚯蚓、土鳖及许多昆虫都能传播本病。各种雉鸡水禽等易感,幼体及亚成体最易感,成禽多为带虫者,该病死亡率较高[3]。

2.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5~21天,患禽出现较明显病症主要是在该病的中后期,而发病的急性期主要表现粪便稀,经实验室粪便检查才能诊断出该病。亚急性和慢性期阶段表现较为明显而且是渐进性的。临床表现为,精神差,怕冷并持续消瘦,羽毛松乱,翅下垂,呆立眼无神,常呈嗜睡状。粪便稀粘,严重的粪便带有血液,排便次数增加,饮水次数也会增加。病的后期因为脱水,血液循环差表现出头无毛区皮肤呈暗黑色,俗称黑头病。又因死后解剖,严重的病例导致肝脏坏死,盲肠坏死,黏膜脱落,溃疡病变所以又称盲肠肝炎。

2.2 剖检变化

尸体体重明显减轻,胸部肌肉菲薄。头部皮肤裸露部位颜色暗红,喙内黏膜颜色暗红,泄殖腔周围被稀粘粪便污染。皮下干燥,皮下组织暗红。脏器典型的病变是盲肠溃疡,黏膜坏死,盲肠壁增后,或黏膜脱落和坏死脱落形成充满肠腔干酪样渗出物或坏疽块。在个别病例中有的肝脏有大小不等,黄绿色,圆形散在的坏死病灶,而其他脏器如肾,脾及肺有时也有坏死病灶发生。

图3 血雉溃疡病变的盲肠

2.3 实验室诊断

取病血雉的稀粪便或病死血雉盲肠内容物涂抹在玻片上,镜检,低倍或高倍镜下都可见来回游动或左右晃动的虫体。若要进行对虫体性质的诊断,可以进行固定,染色后油镜下辨别。

2.4 防治方法

该病感染主要是在夏季潮湿,闷热季节,也就是各种昆虫活跃的季节。一岁内血雉发病率高,成体也易感,发病呈散发性。感染因素为带有虫卵的鸡异刺线虫,但我们分析更主要的是运动场内带有幼虫的各种昆虫被血雉采食而感染。因此在防治方面采取运动场防止潮湿。在能见到阳光运动场饲养,饲养场地内的粪便及时清理,对血雉群体的粪便多进行实验室检查,做好驱虫工作。在感染高发季节对全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性驱虫。原则上是早发现早治疗,防重于治。选择抗组织滴虫药物-甲硝唑,药物研末拌入饲料中,可每日一次,疗程可达2月左右。饲养3年血雉,证实血雉对该病为高度易感,虽经过精心预防但仍有散发,而且成鸡也无明显抵抗力,病死率高,说明血雉对饲养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

图4 溃疡的盲肠内部

3 羽虱病

禽羽虱病是由羽虱寄生于禽鸟体表所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其病原种类较多。不同种类有不同主要寄生部位,大约有10种。禽羽虱为不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终身不离开禽体,若虫,成虫都以吸食血液和羽毛为生,从卵到成虫发育期约为40天左右,各种雉鸡,禽类均易有羽虱寄生[3]。

3.1 临床症状

由于羽虱的寄生,患禽搔痒不安,经常啄羽,羽毛凌乱、残缺,羽毛脱落,身体出现无毛区,食欲下降,体况渐瘦,发育受阻。

2010年度春季繁殖的血雉发生过羽虱感染,此次血雉幼雏感染羽虱原因是保姆鸡-乌鸡未做到严格检疫,仓促之间作了血雉的保姆,后发现羽虱是由乌鸡带来的,而且此次羽虱的数量特别多,造成血雉幼雏雏毛几乎被羽虱吃尽,体质消瘦,发育迟缓,怕冷,个别雏鸡患上呼吸道炎症。

图5 保姆鸡和血雉雏鸟

图6 保姆鸡羽毛中的羽虱

3.2 防治方法

饲养场地卫生要达到要求,保持干燥,通风。对带幼雏的保姆鸡一定要严格检疫,保证其健康,不能仓促临时就充当保姆鸡。患有羽虱的个体用驱体外寄生虫的药物进行治疗。但驱虱药一定要对禽做到无毒且无蓄积毒性特性和对禽体外寄生虫有效的杀灭作用。此次我们采用福来恩杀虫剂喷洒雉鸡躯体和环境,一次效果显著,隔5天再次用药,做到完全杀灭羽虱,从未再次复发。治疗后证明,对1~2周的血雉幼雏没有生命损害,少数血雉出现短时的神经症状,但1~2天内全部恢复,对以后的发育无影响。因此此次治疗经验是即时羽虱感染严重,治疗时应谨慎,药物剂量少用,可治疗3~4次,更加安全。另外我们在治疗前做了5种其他雉鸡幼雏的毒力试验,试验结果是在超大剂量使用后未见有不良和中毒反应。血雉出现症状怀疑是敏感性较强或是全身羽毛稀少,环境较冷,药物喷湿后冷刺激的结果。后来我们移至暖箱内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4 营养代谢性疾病

动物园内饲养的雉鸡发生营养代谢疾病常见有以下原因:人工配制饲喂的饲料不全价,营养物质不均衡,有些过多而有些过少或缺乏,所选用的饲料的消化率低或适口性差;饲养管理不当造成,如种群搭配不合理,饲养密度大,造成个体之间采食量存在差异;个体在年龄存在不同阶段以及雉鸡机体内脏器的功能有差异或是因近亲后代体质差,先天有生理缺陷等等造成所需的营养不同,常年提供一种不变的饲料,易引起机体发育不全;个体的消化系统机能存在障碍,发生疾病或应激后食欲差及消化能力降低;雉鸡生活的环境与原产地差异性明显,非常易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对新的环境适应性差包括对一些常见病更加敏感。现对血雉发生过的几种营养代谢病说明如下:

4.1 痛风病

禽的痛风病是一种与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以及肾功能障碍有关的尿酸血症。由于饲料中蛋白质尤其是核蛋白含量过高,体内产生的尿酸盐未能及时从肾脏排出,以致大量的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软骨、内脏器官和其他间质上[3]。

4.1.1 临床症状

精神高度沉郁,明显消瘦,羽毛松乱。食欲降低,粪便量少,稀。行动缓慢,不愿活动,常见眼半闭,呆立一处,最终因衰竭而亡。

4.1.2 剖检变化

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心包膜上覆盖一层乳白色,油腻感,质地细腻的附着物。该白色附着物不易刮下,有的渗透到心内膜下及心肌间。内脏如肝、脾、肠系膜等处常见有白色物质附着。面积大小,厚度与严重性有关。

4.1.3 防治方法

增加运动场活动面积及丰容性,种植一些血雉喜爱吃的植物。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满足禽对维生素,粗纤维的需要。

图7 血雉痛风病心脏外包的尿酸盐

图8 血雉的白肌病

4.2 禽白肌病和维生素缺乏病

禽白肌病是因微量元素硒和脂溶性维生素E,缺乏所引起的一种以肌肉迟缓、运动障碍、消化紊乱,骨骼肌,心肌变性为特征的代谢病。尤其对幼禽危害严重,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禽维生素缺乏症,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幼禽易发,人工饲养下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低,畸形率高,往往呈慢性过程。常因其体质不断下降导致继发病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导致的症状也不同,并有其典型的症状,早发现早治疗,可完全恢复。常见的维生素缺乏有,VB1、VB2、VD,其各自的症状为神经,消化,骨骼发育系统出现异常[3]。

5 常见机体损伤

他们集群性强,繁殖季节以雄性鸡为核心组成相对稳定的繁殖群体,所以内部的争斗造成个体伤害常有发生。他们性格胆怯却机警,当突然受到人或动物的惊吓或有激烈的嘈杂噪音刺激时,会使雉鸡群体惊飞乱撞,直接导致个体头破血流或造成死亡。他们食量少,性情活泼,善于奔走,不善于飞行,而群养密度大时妨碍采食,常发生互啄现象,影响个体的发育,活力和健康状况。

血雉之间争斗引发损伤,群养雉鸡,雌性之间,雌雄之间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争斗,能造成受伤害个体机体程度不同的损伤,有时可导致死亡。伤害较大的往往是在发情季节,尤其是雄性鸡对雌性鸡的反复锛啄。

5.1 行为表现

被啄雉鸡离群,呆立或卷缩在栖杠上,缩头颈,全身羽毛松乱,翅下垂,眼无神或经常半闭。行动缓慢,食欲差,饮水正常或偏多。进食量极少,过多捡食地上的异物。排泄的粪便最初为稀粘水样便,呈灰白色,之后因进食少,受胆汁作用,粪便呈稀墨绿色。

5.2 临床检查

捕捉检查,能发现身体某些局部或多处的羽毛残缺,皮肤损伤。受伤的部位主要是头部和背部。其他项目检查中,体温不高或稍高,呼吸正常,肺部听诊未见异常。触诊:嗉囊往往空虚,有较多的气体,腹部软,泄殖腔周围常被稀便污染。

图9 撞伤引起的血雉脑颅内出血

5.3 治疗与预后

该病的预防主要需要饲养人员细心观察,特别是雉鸡进入发情季节,当不能做到看管的时间段内,应把受气的雉鸡暂时分开,或扩大他们的活动领域。平时在喂食时对于群体要多分几处或散开投放食物。治疗:首先进行检查,有外伤的要对症处置,关键是伤部不要有鲜艳的颜色,以免其他雉鸡来啄。对受伤的个体应考虑填食,相应添加维生素,能量要素。这些措施较为重要,要根据情况,一定要有持续性。当头部被啄伤严重时,即伤至皮下,骨膜乃至颅骨内,往往预后不良。

[1]贾陈喜,孙悦华.血雉.动物学杂志,2008 年 5 月:143.

[2]郑光美,王岐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M.S.霍夫斯塔主编[美].禽病学(第七版)[M].北京:美国禽病学家协会编辑委员会出版,1943:424-434.

猜你喜欢
曲霉菌粪便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畜禽粪便配比堆肥发酵技术试验初报
粪便免疫化学试验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研究
佩特曲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不同地区腐乳中10种红曲霉菌的遗传差异分析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