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思路研究

2018-02-13 05:36侯留飞乔安海辛玉春
今日畜牧兽医 2018年2期
关键词:饲草料牧业饲草

侯留飞,乔安海,辛玉春

(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西宁810001)

草牧业的概念由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1],侯向阳将其总结为草业、草食畜牧业和相关延伸产业的“三合一”耦合体[2],其实质即以饲草的生产和利用为基础,以草地生态保护和草产品、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为产业扩展模式,并积极发展草地生态、文化旅游等延伸产业的新型产业共同体。草牧业作为全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产业,尚无科学系统的发展模式可供参考,尤其是青海省地处世界“第三极”[3],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为青海省草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制约因素。鉴于此,青海省草原总站对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潜力及发展对策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期探索出适合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生产实际的草牧业展模式。

1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划分及草牧业发展现状

1.1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划分

根据农牧业生产经营结构并参考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植被类型等因素,初步确定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区域涉及6个州(市)23个县(区、市),土地面积为44647.49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73%;区域内农作物播种面积62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11.34万亩,经济作物面积214.06万亩;天然草地面积23753.44万亩,占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8%,其中实行天然草原禁牧5428.38万亩,天然草原草畜平衡9401.14万亩,分别占天然草原面积的24.38%和42.24%。

1.2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内人工草地保留面积为440.98万亩,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231.22万亩,占区域内人工草地面积的54.38%;一年生人工草地面积209.80万亩,占区域内人工草地面积的45.62%。区域内年加工饲草料约143.97万吨,其中草颗粒(粉、饼、块)8.02万吨,干草捆42.6万吨,青贮饲料92.12万吨,其他2.23万吨;年销售饲草料约48.03万吨,其中草颗粒(粉、饼、块)3205吨,干草捆21.21万吨,青贮饲料24.02吨,其他2.23万吨。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内各类牲畜存栏数量为1081.60万头(只、匹),其中羊880.48万只(其中绵羊733.82万只,山羊 146.66万只),牛180.85万头(其中牦牛 122.03万只,奶牛 23.98万只,黄牛 34.85万只),马 9.54万匹,驴4.71万只,骡5.51万头,骆驼0.51万头。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区域内累计完成禁牧休牧围栏建设4348.39万亩,建设畜用暖棚,189497座,建设贮草棚,33744个,建设青贮窖(池)5609个,蔬菜大棚66523座。

2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多数农牧交错地带许多坡耕地的植被以稀疏草原或灌丛植被为主,有些地方农作物与原始植被交错分布,镶嵌其中,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目前以粮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其次是区域内土地退化严重,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牧用地的不协调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社会经济发展。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以草牧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畜用暖棚、青贮池(窖)、贮草棚数量少、建筑规格低、建设质量较低、畜均占有面积小。人工饲草基地保留面积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建设标准低,种植手段落后,牧草产量低而不稳,饲草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草牧业生产经营仍处于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水平仍然较低,仍然存在着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抗灾能力低、生产起伏波动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草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2.3 科技成果转化慢、技术储备较低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生产向逐步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技信息不畅等因素,先进、实用的草牧业科技普及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慢。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家庭牧场青贮池闲置,或建筑规格达不到要求;大多数地区对青贮饲料、青干草的认识不足,在草种的引种培育、草产品研发、优良畜种培育等方面也存在技术贮备不足、产业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牲畜养殖中饲草料结构不合理,调查发现大部分养殖场户的饲草料结构中料多草少,缺乏青贮饲草,不仅影响养殖效益,也影响肉质风味。

2.4 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区域内少量以饲草种植、规模养殖等为主的龙头企业集中分布在海东市和西宁市的各县域内,这些企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型、原料型、趋同型”的初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拓宽销售空间、实现加工增值,即限制了初级产品的消化吸收,又造成了农业产业链短,导致农牧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带动农户增收不明显。

3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发展潜力分析

3.1 饲草料发展潜力分析

在保护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维持现有承载力不变的情况下,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通过改造73.54万亩的弃耕地、398.37万亩中低产田,建植一年生人工饲草地,可有效增加饲草鲜草产量1415.73万吨;有效提高199.90万吨各类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利用率,使之从现有的25%提高至50%或以上,49.98万吨;并且对区域内1515.20万亩退化草地进行禁牧封育、中度退化草地围栏封育及补播改良等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天然草地产草量和合理载畜能力。

3.2 畜牧业发展潜力分析

随着绵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等集成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食畜母畜比例较高,与这些地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十三五”期间计划区域内继续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增加能繁母畜比例,在存栏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适繁母牛数量可增加7.22万头,年可多繁活犊牛6.1万头;适繁母羊数量可增加35.5万只,年可多繁活羔羊30.17万只;新增加牛羊出栏42.28万头只,牛羊肉产量增加2.87万吨。

4 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发展对策

4.1 制定科学的草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农牧交错地带处于农耕文明和传统畜牧养殖的交错地带,是青海省的生态敏感地区。因此,要科学定位,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光、热水利条件、整合耕地资源和饲草料资源优势,加大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广饲草青贮和秸秆微贮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充分依托粮食种植、加工副产品丰富和养殖业比较发达以及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有利条件,采取兼并重组、产业联盟等形式进行整合融合,提高饲料行业集中度,打造具有各县特色饲草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饲草生产加工营销的先进模式。

4.2 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夯实草牧业发展基础

围绕区域内饲草种植及加工、设施畜牧业、畜牧业良种工程、草地围栏、动物疫病防控等重大基础建设,积极推进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西宁海东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同时提高饲草种植补贴标准,扩大种子、农机补贴标准和范围,推进饲草种植的规模化、机械化。在发展牛羊规模养殖场的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家庭牧场。继续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开展合作社组建、畜牧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重组等,提升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牧民组织化水平。

4.3 强化草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要不断完善农牧交错地带县、乡级草原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这些技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草牧业技术服务肌肉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及推广工作力度,积极开展退化草地治理、标准化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牧草良种培育、草产品加工、高效养殖、畜种改良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提升草牧业发展科技水平。建立健全饲草料质量监测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各级饲草料监测机构运行能力,加强饲草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4.4 加大投入,完善管理,力促多元化发展

要把加快青海省农牧交错带草牧业发展建设作为促动全省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加快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切实增加财政资金对草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发挥财政资金对草牧业生产基础的强化作用和对草牧业发展的政策性保障作用,支持重心向基础配套建设倾斜,向新型经营主体转移,向资源整合得力、经营运作规范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倾斜。要改革完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多渠道投融资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创新担保责任主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各类项目的牵引作用,创新融资渠道和投入方式,加大吸纳金融资本、社会和个人资金进入和发展现代畜牧业。

[1]任继周.我对“草牧业”一词的初步理解[J].草业科学,2015,35(5):710.

[2]侯向阳.我国草牧业发展理论及科技支撑重点[J].草业科学,2015,35(5):823-827.

[3]青海草地资源[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饲草料牧业饲草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饲草料产业体系构建的瓶颈与突破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清丰县奶牛饲草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蒙牛全购现代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