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2018-02-13 08:38丁玫
今日畜牧兽医 2018年8期
关键词:猪种遗传畜禽

丁玫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551400)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已成为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1]。畜禽遗传资源是极为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是衡量国家畜牧业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丰富的畜禽资源既是历史遗存下来的基因宝库,更是我国在“生物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障。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养猪大国,拥有着丰富的猪品种资源,是世界猪品种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猪种具有早熟、易肥、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性,但其与外国猪种相比,有生长速度缓慢、出栏率低、屠宰率低和瘦肉率低等特点。多年来,由于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大量外来品种的引进,加之人们缺乏对我国地方猪种的全面认识,往往用它的缺点来掩饰了优点,从而限制了其发展,使得我国种猪资源面临品种数量减少、濒危和灭绝的危机。

1 中国地方猪种的起源及分类

1.1 中国地方猪种的起源

在动物学分类上,猪属于哺乳动物纲、偶蹄目、非反刍亚目、猪科、猪亚科、猪属,猪属中包括野猪和家猪。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记载,现代家猪的祖先并不是现代野猪,而是古代野猪。古代野猪的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由于地域分布不同的古代野猪经人类长期驯化而形成。中国不同的地区各自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培育出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猪种,已有76个地方猪种收录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

1.2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分类

中国猪种的分类在逐步变化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最初以毛色的差异将中国地方猪种划分为黑、白、花3种类型;随后以猪种起源、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划分原则,将中国地方猪种划分为华北、华南、华中和高原四种类型;目前,根据中国猪种的分布、体型外貌、生产性能,并结合产地的自然条件、饲养条件和人类迁移等情况,将中国地方猪种划分为6大类型,分别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2-3]。

2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

猪在我国的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以至于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感叹道:“猪为天下畜”[4]。我国具有复杂的地形外貌、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品种或类群,大部分地方猪种都因地而异。除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由于民族风俗、饮食喜爱的不同而对猪的品种或类群进行选择,也是我国地方猪种形成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是由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根据农业部2004~2008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来编写的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收录了76个中国地方品种,分为6种类型,各具优良特性,分布于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区,甚至海拔高3000m的青藏高原,也有中国藏猪的分布[5]。

3 中国地方猪种的特性

我国的地方猪种资源堪称一座珍贵的基因宝库,与国外猪品种相比具有其独有的特性。许多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地方猪种在种质特性上具备以下共同特点[6-8]:

3.1 繁殖力强,我国的地方猪种普遍具有较高的繁殖性能,主要表现在母猪的初情期和性成熟早、排卵数和产仔数多、乳头数多、泌乳力强、母性好、发情明显、可利用年限长,如梅山猪的窝产仔数平均在15头以上。公猪的睾丸发育较快,初情期、性成熟期和配种年龄较早,而且利用年限长。

3.2 肉质优良,中国地方猪种素以肉质嫩美而盛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肉色鲜红且无PSE肉、肌肉pH正常、失水率低,保水能力强、大理石纹丰富,肌内脂肪含量高,肌纤维直径小,肉质较嫩。

3.3 抗逆性好,中国地方猪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突出体现在抗寒能力与耐热力、抗病力、耐粗饲能力以及高海拔适应能力方面。

3.4 生长缓慢、早熟多脂、体型矮小等,生长缓慢是中国地方猪种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初生重小,出生后发育起点低而导致生长缓慢;中国地方猪种还具有早熟、多脂、皮厚的特点,其腹内囤积脂肪的能力特别强,大多数地方猪品种的腹内脂肪都比国外猪种要高出1倍以上,地方品种的肥肉率高,有的品种皮下脂肪厚度达5cm以上;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中存在特殊的矮小基因(或称微型基因),微型猪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著名的有香猪、藏猪、五指山猪等。

4 中国地方猪种在世界养猪业中的地位

中国猪种因其早熟、易肥、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性,一直很受国外的青睐,在世界养猪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公元27~395年,古罗马就引进了中国广东猪种育成的罗马猪;十八世纪初期,英国又引进广东猪种,育成了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在英国曾把约克夏猪称为“大中国猪”;美国的波中猪和切斯特白猪也含有中国猪的血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太湖猪相继被引入各国,其目的是利用太湖猪卓越的繁殖性能来提高外国猪种的产仔性能。现代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引进中国优良猪种的血统,培育了许多多胎肉质好的猪种,如:1987年,Cotswold公司培育了含50%太湖猪血统的合成母系。

FAO家养动物多样性信息系统(DAD-IS)中收录的中国猪种数就为118个,约占世界猪种数的1/3,《大英百科全书》中曾记载“现在欧洲的猪种,均是当地猪种和中国猪种杂交而成”,达尔文也曾提到过“中国猪种在欧洲猪种的改良中,具有的价值”。由此可见,中国猪遗传资源在世界猪种遗传资源组成及世界猪种的培育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 中国地方猪种的现状

中国的地方猪种与外国猪种相比,具有生长速度缓慢、出栏率低、屠宰率低和瘦肉率低等特点,因而不能适应养猪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限制了中国猪种的发展。至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国内广泛的开展了猪种的杂交利用,中国也成为了引进外国猪种资源最多的国家,其引进猪种的数量之多、群体之大,堪称世界之最。而国外猪种的引入,虽然促进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也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但同时也给中国的地方猪种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导致许多中国地方猪种数量急剧下降,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据《中国畜禽品种志·猪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地方猪种数量急剧下降,如: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和太湖流域的太湖猪,1980年统计产区尚有太湖猪种60多万头,而2006年调查仅有5万头左右;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东北民猪,1982年统计共有母猪2万头,2006年调查只有1000余头;浙江的金华猪,1980年统计共有母猪6.7万头,2006年调查时只有1万头[9]。有的猪种或类群甚至已经濒危、没有公猪或者灭绝,如:巴马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等处于濒危;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已经灭绝。

6 中国地方猪种的重要性及保护意义

中国猪种资源的保护,不仅是未来种质资源创新的基础,亦是人类社会长期的食物供给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是世界上的养猪大国,地方猪种的分布广、品种多、数量大,在世界猪种遗传资源的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世界猪种基因库的丰富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中国的地方猪种面临着品种数量减少、濒危和灭绝的危机,其现状令人堪忧,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利用已经迫在眉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加强对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猪种遗传畜禽
非遗传承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