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畜牧兽医局兽医院,黑龙江 五大连池 164199)
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吸引很多人加入到奶牛的养殖当中。但由于饲养者饲养水平和技术的差异,导致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存在不小的差距。生产中营养代谢病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其中奶牛酮病属于比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也称醋酮血病,临床常见母牛在产犊后6周以内发生,尤其是营养状况佳但缺乏运动的舍饲高产奶牛最容易出现酮病,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会给饲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在奶牛产犊后的早期泌乳阶段会给高产奶牛饲喂过多的精饲料、而粗饲料供应不足,导致奶牛的瘤胃功能减弱,造成奶牛的食欲减退而改变瘤胃的内环境。而奶牛的采食量降低会消耗较多的能量和矿物质,此时如果供应的饲料中缺少生糖物质或饲料碳水化合物,必将会因为葡萄糖代谢的负平衡状态而引起酮病的发生;此时奶牛采食的饲料中没有充足的糖和蛋白质供应,反而是含有较高的脂肪量,或是给奶牛供应的饲料呈变质、发霉或腐败状态,以及供应的劣质青贮,甚至是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供应不足或是缺乏,均诱发酮病的出现;如果奶牛接受的光照和运动量不足,如果奶牛患有前胃迟缓、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生产瘫痪及慢性消化障碍等疾病也都有继发酮病的可能性;另外,反复发生酮病的患牛,可能存在遗传方面的因素。
奶牛发生酮病之前就有一些异常和敏感的现象,可闻到患牛的口腔或鼻内呼出的气或乳汁、尿液等具有轻微的、带有芳香而甜腻的烂苹果味,但饲养者不太容易发现这种异常情况。随着病程的发展,病情会逐渐的加重,表现出的临床症状随之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瘫痪型、消化系统混合症状型和神经型,这些类型间的差异性不是很大。
奶牛酮病属于泌乳时期的代谢性疾病和管理性的综合疾病,为减少饲养者的损失,应采取正确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主要从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方面加以预防,此外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以保证饲养场的经济效益。
合理搭配日粮的精粗比例和营养成分日常供应的粗饲料应该保证具有比较好的质量、具有口感强且易消化的特点、确保饲料中的营养丰富,同时对奶牛采食的湿青贮的供应量应该加以相对的控制,对酸性的糟渣饲料以及沾有霉尘的干草严格禁止给奶牛饲喂。为了避免对奶牛采食饲料中的青贮玉米造成消化不良的影响,应该避免添加或少量添加非蛋白氮,否则很容易引发奶牛的酮血病。还要注意控制或是减少脂肪类饲料的供应。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建议在临床上供给奶牛全混合日粮(TMR),但是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饲料配方进行相应的调整。日粮中要适量的增加干草的供应量,但是建议不要轻易的改变日粮品种以及饲料的来源,根据生理时期的差异而调整能量饲料、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配比和供应,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奶牛采食的饲料中配比有适量的钴、磷和碘。
如果奶牛处于干奶期应该将饲养的重点工作放在体型的控制方面,避免其采食量不当而导致过肥或是处于过饱的状态,日常饲料中减少精料的配比,并且在生产之前将消化机能调整到位,但是必须注意供应的精料中不能配比过多的蛋白量,同时还要将脂肪类饲料的供应相应的减少,但是青干草的供应可以随意任奶牛加以采食。
产犊前2周甚至是产后一段时间的奶牛处于营养需要的时间段,所以应该适当的增加供应给奶牛的能量,提高奶牛的采食量,但是还是应该注意不能轻易的更换饲料配方,因为此时如果饲料配方仅仅有非常微小的调整都会对适口性和奶牛的食欲造成影响,同时钙和其他营养物质也要适当补充,但是避免过量。奶牛在生产之前如果饲料中适当的添加丙酮酸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降低酮血病的发病率。生产之后的奶牛可以适量饮用红糖水,保证奶牛的食欲,避免奶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甚至是营养失衡等情况。但是还必须保证奶牛采食的日粮中具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配比,但是注意高产牛群除外,否则会导致食物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
临床生产中出现的年老、高产或是曾经患过酮病的奶牛,可以在其生产前1周采取补糖、补盐措施,通常在实际生产中保证每天补充50%葡萄糖和5%氯化钠各200mL。如果生产之后的奶牛表现出酮病的临床症状,建议每天注射2次50%葡萄糖7500mL和5%碳酸氢钠500mL以及氢化可的松60mL加以治疗。而临床生产中通过补糖、补钙的方式不仅可以预防酮病,还可以促使胎衣脱落和恶露的排出,很好的预防产后瘫痪的情况出现,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继发性酮病的出现。在酮病的高发期喂服丙酸钠,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