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兰
(重庆市长寿区晏家街道畜牧兽医站, 重庆401221)
所有的体内寄生虫都必须依赖来自其宿主的营养来进行繁殖和生存。它们可生活在消化道、肾脏、肝脏、肺或血液中。猪主要有4种类型:线虫类(如蛔虫)、棘头虫、绦虫和原虫。控制寄生虫需要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再配合驱虫药来打破其生活史,从而防止猪再感染。
体内寄生虫有2种类型的生活史:直接型和间接型。
1.1 直接型生活史 成虫在猪肠道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发育经历各个幼虫期,但仅最后一个幼虫期能感染猪,继续发育为成虫。一些幼虫(如蛔虫和肺线虫)进入猪消化道后在完成生活史前,通过肝脏移行至肺。
1.2 间接型生活史 这种生活史要有一个中间宿主。与直接型生活史一样,虫卵离开猪体时,第一阶段的幼虫发育开始。包含幼虫的虫卵被中间宿主(如蚯蚓、甲虫)食入,在其体内经历多个幼虫阶段后,才对猪具有感染能力。猪随后摄取中间宿主,再感染的循环才能完成。间接型生活史都需要一个中间宿主来完成幼虫的发育,获得感染猪的能力。将中间宿主移走或使虫卵无法接触到中间宿主将打破感染循环。
每个周期的长短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虫卵和幼虫在寒冷情况下不能发育,在极干燥情况下,大多数会死亡。虫卵和幼虫在猪体外的存活时间对控制后续感染非常重要。在虫卵内发育成感染阶段的幼虫也需要数天。如果在发育完成之前将粪便从猪生活环境中移除,该寄生虫的生活史即被打破。幼虫在猪体内发育成熟为具有产卵能力的成虫所经历的阶段叫做潜伏期。
兽医工作者经常会遇到关于寄生虫感染风险与常规治疗的必要性的问题。在实行全进全出的舍内养猪场,体内寄生虫无法累积到需要常规治疗的水平。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控制环境,防止在幼虫具有感染性之后,猪群与粪便接触。寄生虫在体外具备感染需要5~7d。每6个月进行一次粪便寄生虫常规检查,以评估猪群的感染状态。
多年的猪场调查经验表明,如果限位栏内的母猪无法接触粪便,除猪蛔虫外,其他体内寄生虫几乎可被消除。蛔虫幼虫的感染期可维持2~8周,感染期通常较长。虫卵会在猪体外长期存活。如果猪场保持良好的卫生且定期监控粪便与肝表面,就没必要进行治疗。
容易产生感染的危险区域是那些长期有猪饲养的区域,如公猪舍、配种舍、后备母猪舍。如果这些区域能够定期进行清理,猪群寄生虫感染能维持在可忽略的水平。非限位栏母猪群的寄生虫防控则相对较难,防控结果取决于卫生状况、排水及粪便的定期清理。对这些母猪舍寄生虫防控经验表明:通常不需治疗,但需结合每个猪群病史进行寄生虫的感染风险评估。每3个月进行一次粪便检查。采用多点式饲养或全进全出模式饲养的肥育猪群也无需治疗了。室外放养猪群的寄生虫感染则很难防控。每年2次驱虫,配合定期的粪便检查,效果很好。
由于商业化养猪体系下猪对寄生虫的接触机会少,相应的免疫保护水平也较低,大量的商品猪对寄生虫是高度易感的,仅需少量的感染性幼虫即可让使其致病。无猪蛔虫感染的猪场,更要提高生物安全标准,才能确保猪群的蛔虫阴性状态。
3.1 评估饲养系统 猪是否会接触积留4d的粪便。室内在混凝土或漏粪地板上饲养的规模化生产猪群,没有治疗的必要性;限位栏饲养的母猪,也无需治疗;非限位栏饲养的母猪,要明确清粪的时间间隔;室外放养的母猪,需定期驱虫;如果母猪采用永久性围栏饲养,一定要定期驱虫。猪场是否有长期圈养猪的栏舍。它们会成为感染的温床例如:后备母猪栏、公猪栏或生长栏。要定期检查粪便样本。
3.2 评估所在猪场的病史 调查猪场是否有寄生虫感染的问题。屠宰厂是否存在寄生虫问题。每6个月进行一次粪便筛查。如果采用粪便滞留2周以上的非限位栏系统,每3个月应进行一次粪便筛查并可能需要驱虫。室外放养母猪,每4~6个月驱虫一次。每1~2年迁移一次室外场地放养的猪群。当将猪断奶后转群至户外简易猪棚内时,猪棚地面应保持清洁。每次分娩结束后,将简易分娩猪舍迁移至新的地面上,并焚烧旧垫料。切记:虫卵和幼虫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才能存活。幼猪比成年猪更易感。夏季比冬季更易产生寄生虫问题。设立产房、保育舍、生长猪舍和肥育猪舍等不同区域,并执行全进全出模式饲养。批次之间用清洁剂对猪舍彻底清洁。
3.3 评估母猪的体况 定期在屠宰厂检查肝脏病变。如果生长猪存在寄生虫问题,则要检查圈舍。长期圈养猪群的生长育肥栏会导致蛔虫的持续感染。将室外放养猪群转群到新围栏时,通常提前14d对猪群进行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