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敏,徐利军,2,王晓泉,刘慧谋,王志强,彭大新
(1. 扬州大学 兽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 扬州海关,江苏 扬州 225009)
人兽共患病(Zoonoses)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由相同病原体引起脊椎动物和人类的传染病[1]。据相关文献资料统计,1415种人类传染病中有868种(约61%)属于人兽共患传染病,并且在175种新发人类传染病中有132种为人兽共患病(约75%)[2]。而近年来,一些重要人兽共患病又呈现了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出现等多种新的流行态势。
兽医传染病学的实验教学是进一步了解人兽共患病,学习并掌握其诊断方法和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不断出现的教学科研单位实验室意外感染事件[3],高校对涉及重要人兽共患病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异常谨慎。例如,部分院校在兽医传染病学实验课中不再开设“布鲁菌病的检疫”,此举虽然避免了相关教学事故的发生,却极大地影响了兽医传染病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当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此类疫病时可能缺乏相应的技能储备。如何改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精选授课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既保障广大师生安全,又保证教学效果,是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强化生物安全措施、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开放科研实验室等多个角度入手,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改善兽医传染病学中重要人兽共患病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兽医人才。
有统计数据表明,90% 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4]。因此,有效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根本。在以往的兽医传染病学实验教学中,虽然也进行过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在首次课时强调一下本课程的实验须知,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和防火防盗为主;而生物安全仅是其中的少部分内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也通常没有将生物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就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在对5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的现状调查中显示,仅53.3% 的学生有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经历,有80. 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宣传方式[5]。
为进一步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定期对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相关培训,内容涉及《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规章以及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使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兽医传染病学》通常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尽管学生经过前期的教育培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安全知识,但仍须进行强化。在第一节实验课时邀请院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进课堂,作生物安全专题报告,并通过实验室感染人兽共患病的典型案例(如基层兽医工作者职业暴露感染布鲁菌病)让学生体会到尽管实验室管理、硬件设施和规范操作是生物安全的重要基础,但说到底核心仍是意识,一定要杜绝主观上的麻痹大意,绷紧生物安全这根弦。
在兽医传染病学的实验教学中必然要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因此用于教学的基础实验室,必须强化其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该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和涉及的感染性生物材料,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7],例如:病理解剖区、显微观察区、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测区等;并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例如:通风橱、紫外灯、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荧光显微镜、PCR仪等。实验产生的废液、动物尸体等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或自行销毁,废液要分类存放于具有明显标识的废液桶中,并按照有关规定将废液安全送至本单位集中收集地点进行统一处置;对疑似带有感染性病原体的动物尸体及其废弃物,必须先按相关规定对其进行高温消毒灭菌等预处理后再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要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当有不符合项时要及时排除隐患,以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及时、顺利开展。
在传染性疾病尤其是一些新发和再发烈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明悉该疫病的特性,对病原特点和传播途径等都非常清楚,即使医疗基础设施的条件相对简陋,也可以有效地规避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例如,埃博拉病毒属于生物安全第四级(P4)病毒,对其操作需在相应等级的P4实验室进行,但在野外条件下, 很难完全达到要求。在西非埃博拉疫区,病原的实验室检测均依赖由其他国家或组织组建的移动实验室[8]。我国派出的援助医疗队采用的是移动P3实验室,在全力抗击埃博拉的战斗中,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住院患者零交叉感染的双零目标,这与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程、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和科学实施操作密不可分[9]。因此,在人兽共患病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强化。每次实验开课之前,会提前将涉及该疫病的重要知识点以问卷的形式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对理论课老师讲授的相关内容有温习的过程;同时将由该病原引发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大家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并在实验课开始时进行简短提问,确保学生已充分了解该病原的生物危害,才开始实验操作,起到了一定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对于一些危害较大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实验教学中若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因此,要对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风险评估,分析病原微生物发生实验室散播的可能性,确定关键控制点,进而对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10]。另外,可尝试用病原特性相似,但对人危害较小的病原微生物代替危害较大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教学。例如,禽流感和新城疫都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但禽流感病毒中的某些亚型对公共安全的威胁要大的多。而新城疫和禽流感在流行病学、临诊症状、诊断和检测方法等多方面较为相似,尤其是两者均可通过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以及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病毒鉴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新城疫的诊断”的讲解和操作,并和禽流感进行对比,举一反三,无需操作具有潜在危害的禽流感病毒也能达到该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
受到课时的限制,兽医传染病学实验课开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常年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严重危害畜禽养殖业的几种疫病的诊断和检疫展开的,其余的疫病主要依赖于理论课上老师的讲解,不另在实验课上进行赘述。而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一部分是面向出入境的疫病检疫工作,例如对动物皮张、原毛进行炭疽的检疫等。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突显专业优势,邀请就职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相关校友为学生形象地介绍在工作中遇到的涉及重要人兽共患病检疫的案例,并将以往没有设立的如口蹄疫(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炭疽(Ascoli试验)等重要人兽共患病的检疫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补充讲解,加深同学们的感性认识,这种互动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在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实验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从传统教学手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使得人兽共患病实验教学改革在今后的实践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成绩。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适量的情景式教学,模拟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假设某养殖场发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某牧场发生疑似炭疽疫情,引导学生就如何进行疫情诊断与防控以及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权,不仅巩固了实验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要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的理解。同时,依托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邀请医学院的传染病学专家和老师走进课堂,通过人类战胜SARS等具体事例,从医学的角度阐述如何诊断和防控人兽共患传染病,以及当人被感染时的应对措施等知识,并向学生灌输“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的理念,强调兽医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在抗击人兽共患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高校科研实验室作为从事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对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然其当前的主要功能仍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很少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也很少对本科生开放。但适度地开放科研实验室,将有效实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设施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为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身兼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对研究领域前沿问题的把握,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实验方法,调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以扬州大学兽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为例,全体任课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承担的研究课题涉及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布鲁菌病等多种重要疫病,研究工作依托于扬州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农业部禽用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在授课时会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对实验室的基本概况和研究内容进行适当宣传,鼓励学生跟随老师开展相关的科研训练。教师会邀请实验员和研究生协助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有的学生在实践创新、团队协作的氛围中已成功地过渡到了研究生阶段,顺利成为指导教师课题组的成员。另外,当实验室有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待检临床样品时,教师会发布通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实验室观摩并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在课堂的所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也锻炼了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严重威胁,使得兽医在人兽共患病防控中的社会职能日益凸显,但在履职的同时应做好科学的自我防护。兽医人员在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和科研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重要人兽共患病,由于职业暴露的机会多,若不注重生物安全,将严重危害自身健康。已有报道表明,在某些地区,基层兽医中布鲁菌的感染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兽医传染病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人兽共患病部分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粲璨, Gray GC, 陆家海. 人兽共患病疫情防控新观念[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4, 4(3): 166-170.
[2] TAYLOR L H, LATHAM S M, Woolhouse M E. Risk factors for human disease emergence[J].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2001, 356(1411): 983-989.
[3] 赵艳, 张永宏. 传染病学研究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 29(3): 308-310.
[4] 徐建斌, 赵涛涛.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 实验室科学, 2009, 4: 164-165.
[5] 李永丰, 魏春玲, 钱召强. 生物类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 29(6): 668-672.
[6] 张晓娟, 张志健, 陈文强, 等. 开放科研实验室 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J]. 实验室科学, 2015, 18(3): 176-178.
[7] 杨萍萍, 崔言顺, 刘美. 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9): 191-193.
[8] 陈泽良, 常国辉, 张文义, 等. 埃博拉暴发期间塞拉利昂的移动实验室: 实践与启示[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5, 45: 804-806.
[9] 张必科, 高福. 掀开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新篇章-我国首次援非抗击埃博拉[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5, 45(1): 104-106.
[10] 刘红英. 病原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及风险评估概述[J]. 职业与健康, 2010, 26(14): 1 650-1 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