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斌,钟彩玲,张北平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增加,粪质稀薄,分为细菌性腹泻和非细菌性腹泻。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现代医学对夏季腹泻多采用对症补液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其需完善药敏试验,耗时长,同时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肠道菌群二次失调[1]。中医学对夏季腹泻具有自身独特的认识,治疗上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值得深入学习。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四时所主之气不同,四季民病亦有差。《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古人发现长夏民众容易罹患洞泄之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洞泄”之“洞”字作“疾速”解,其主症为食物下咽后未及消化而旋即泻出[2],笔者认为此可理解为现代医学的急性腹泻。故充分理解长夏洞泄,利于指导夏季腹泻的防治。
平台是物联网行业应用的基础,具备连接、数据管理及能力开放的能力,上层应用无需关心终端设备具体数据传输的实现方式。
选择白色基调的婚纱,造型素材不作特别要求。整体造型应和谐、统一,妆面干净、利落、清丽、雅致,发型配合得当,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1.1 长夏古今之识 长夏为何?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认识。
一个深秋的傍晚,紫云独自来到河堤上,走向清冷的河西。在爬满荒草的堤坡上,远远望见水仙芝。夕阳的余晖,落在白色披肩上,她身穿一袭淡蓝色羊毛套裙,静坐在草地上,深情地凝望着河水。
作为行业的引领者,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的“用户体验评测”可谓是“嘉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用户体验是对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等的综合研究与分析。
“长夏”首见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此为后世医家所认同,而对“长夏为何”则众说纷纭,大致有五种认识[3]:一是属于十月历系统,认为一年360天分五季,为春、夏、长夏、秋、冬,每季72天;二是长夏分主四季的最后18日;三是农历六月为长夏;四是长夏无实际日数、有名无实;五是认为长夏为夏至到处暑的时间。现代亦有人认为长夏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长夏即农历六月,广义长夏指一年中的3月、6月、9月、12月,分别称为“长春”“长夏”“长秋”“长冬”,简称“四长”。这四个时期均逢季节交替,其时雨水较多,为每季中湿气最盛之时,而农历六月湿气又尤重,其与脾土性质相合[4]。
3.1 洞泄为泄泻的一种类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说文》谓“洞”乃“疾流”,《玉篇》释“洞”为“疾流貌”,由此可知“洞”有“疾速”之意。故笔者认为“洞泄”之洞一言泄泻之来迅疾,二言泄泻时泻下疾速,因此洞泻应多为急性腹泻,非慢性。《素问·金匮真言论》中“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的洞泻特指夏季急性腹泻。3.2 长夏洞泄与风邪相关[6]《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提出洞泄与风邪相关。《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风邪乃外感而得之,与时令的运气相关,风应肝,侵袭人体,即出现肝木克脾土之象而出现泄泻。风邪入里而客于胃肠而致病是有一定的传变规律。《灵枢·百病始生》则详细总结了风邪经由皮肤、络、经、俞、伏冲之脉最后至于肠胃的过程:“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代去;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然亦有土虚木乘之象,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言:“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3.3 长夏洞泄乃因水湿为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长夏之际,雨水日下,湿气隆盛,湿伤脾土,脾失健运,土不制水,水谷走肠间,故见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提出因湿泄泻与季节相关,湿可为外感而致:“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指出:“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为医家所认同[7~8]。
长夏洞泻寒中治疗上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以散寒除湿,祛风止泻为法,治疗上当辨清湿、风、寒的偏重偏轻,瘥后不忘固护脾胃。
故笔者认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的长夏应指农历六月,位于夏秋之交。
关于时间成本,有这样一个经典事例。如果比尔·盖茨掉了2 000元钱,他不会去捡,因为对盖茨来说,在弯腰捡钱的时间里,他能创造出比2 000元更多的价值。从成本核算角度说,这是不合算的行为。尽管这个事例是个笑话,但恰恰揭示了时间在成本核算中的意义。
夏秋之间雨水最多,加之气温尚高,故湿气最盛,与脾的特性相应,脾土当最旺。脾旺于长夏,一言长夏湿最胜之特性,即湿“旺”;二言脾气当旺方能抵御湿气的侵袭。脾喜燥而恶湿,湿胜则伤脾,故夏季亦多见脾胃病,或脾胃病于夏季加重。
而长夏季节,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即脾虚而胃强[5],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脾胃病。
1.2 长夏与五行学说 然其不同的认识归纳为源于五行学说两种不同的结构模式。五行有木、火、土、金、水,中医学则配之以五脏:肝、心、脾、肺、肾;配之以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用于解释天人之象,同时指导疾病的治疗。而五行学说有两种结构模式:一是五行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简称“生克五行”,此模式即可认为长夏为与春夏秋冬四季等同的季节。二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的模式,简称“中土五行”。《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从“中土五行”模式出发,即可认为长夏分于四季之中。
长夏易发寒中,一因长夏之季,暑热极胜,人应于天,阳气极于外,无以温养中土,故发寒中之病;二亦因长夏过食生冷,或是阳虚之人,进食生冷,损伤阳气,此为内伤于寒,亦有纳凉贪冷而外感于寒,此皆为寒中。《推拿抉微·四时所病》中言“盖长夏热之最盛者也,惟热最盛,故人亦恶热最甚。于水果生冷之物,每多任意吃啖,以求御热避燥,迨其身体清爽之意。孰知内之阳火有限,而外之物欲无穷,旦旦而伐之,其不为阳火衰败也几希”。故长夏寒中损伤脾阳,加之风邪、湿胜,长夏洞泄多兼有寒,表现为风冷、寒湿之象。
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曰:“脾者,土也,……王于四季,正王长夏”。脾为何王于长夏?《医学启源·六气主治要法》则曰:“大暑未上,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阳气发散之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阴旺。”
夏季腹泻好发于7~8月,与农历六月的时间相近,其符合“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的特点,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恶心欲吐等消化道症状,亦可有四肢酸痛、疲倦乏力等症。长夏洞泄因风、寒、湿所致。长夏洞泻,好发于脾虚之人或阳虚之人。脾虚则脾胃运化之力下降,饮食不当则脾胃易伤,阳虚则卫外不固,易遭虚邪贼风侵袭。长夏洞泄每因寒中而发,或外感于寒,或进食生冷而内伤阳气;寒中而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运化失常发为腹泻。长夏而湿胜,脾失健运,水走肠间,发为腹泻,甚则泄泻至水状;水湿阻滞中焦,阻滞脾胃升降,胃气上逆则见恶心欲吐,纳差,胃气不降则有腹胀。因寒而发,当兼有腹部发凉或恶寒等症状;夏季腹泻多兼腹痛,痛无定处,时发时止,符合风善行数变之性,符合脾虚而木乘或肝木克脾土的病机。
1.3 长夏与六月 无论生克五行还是中土五行,夏秋季节之间均有“长夏”。《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将仲夏、长夏相并论,“仲”即古人的孟、仲、季称谓次序。《灵枢·五音五味》又云:“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按此次序,季夏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六月,其义同长夏。《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纪,其藏脾,其应长夏”。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亦曰:“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夏季腹泻以湿为关键,且常与寒相夹,当温化寒湿以止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言:“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亦言:“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胃苓汤。”四苓汤、胃苓汤均可利水渗湿,取利小便实大便之功[9]。若寒重,则应加重温中止泻之品,赵绍琴治寒湿泄泻时喜用苍术、茯苓、藿香、炮姜、桂枝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10]。风胜者则疏风宣透,调肝健脾止泻。风邪初袭致泄泻,则以解表祛风。《医门法律·肠风飧泄》提到:“不知者,以为脾虚,完谷不化,如长夏洞泄寒中,及冬月飧泄之泄,反以补脾刚燥之药,助风性之劲,有泄无已,每至束手无策。倘知从春令治之,用桂枝领风邪从肌表而出,一、二剂可愈”。而肝木乘脾土之风邪导泄则以调肝补脾以和之,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提出刘草窗所创痛泻要方为治疗风泄的专方。治疗泄泻中常用祛风之药,也因为风能胜湿。
长夏洞泄多好发脾虚、阳气不足之人,故当急性腹泻控制后,需以固本为要,注重健脾益气,固护阳气。
长夏之际脾弱而胃强,当注意避免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洞泻。长夏湿胜之季,湿伤脾,当忌过食甜食、酒类等容易生湿之品,而应多食能健脾祛湿和中之品,如薏苡仁、芡实、茯苓、山药、陈皮、砂仁等。长夏易发寒中,故生活中当避免过食生冷,忌贪凉而不避风寒,特别是现代冰箱、空调普及,进食生冷、受凉机会增多,抵抗力低下的老人、小孩尤当注意。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良训,长夏之季喝碗姜水或于烹饪中加入生姜,能温中散寒,亦是长夏保健的好方法。此外,保持情志调畅亦十分重要,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则易肝木乘脾土,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夏季腹泻发病率高,与夏季湿盛、人体胃强脾弱以及贪凉食冷等密切相关,我们在对季节性疾病做防治策略时,应充分考虑相应的季节特点、人的体质状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等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而中医学对夏季腹泻具有自身独特的认识。《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而长夏,应指农历六月,位于夏秋之交;长夏洞泄当属夏季急性腹泻,其好发于脾虚、阳虚之人,以湿为关键,兼有寒中、风邪,可以此为指导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