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涛
(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海伦 152300)
蛋鸡白痢是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鸡白痢沙门氏杆菌而导致,主要通过病鸡的排泄物进行传播,还可经由鸡蛋进行垂直传播。任何品种的鸡都可感染该病,其中小于1周龄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病鸡主要表现为排出白痢,粪便附着于肛门四周的羽毛,且干燥后会造成肛门阻塞,影响排粪,使鸡群尖叫、打蔫,甚至大批量死亡,对育雏造成严重威胁。随着鸡日龄的增大,机体抵抗力不断增强,发病率逐渐降低。成年鸡感染后往往呈慢性或者隐性经过,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病菌会损害卵巢,使其发生肉变或者液化。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冬春育雏季节更易发生。
蛋种鸡感染白痢沙门氏菌后,产出的种蛋会污染病菌,其在孵化过程中往往会导致鸡胚发生死亡,孵出的雏鸡通常在4~5日龄发生死亡,并在7~10日龄出现死亡高峰。病鸡主要表现出缩颈、扎堆、怕冷,经常待在热源附近,双翅下垂,羽毛蓬松,排出白色稀粪,且粪便往往会附着在肛门四周,有时会黏于肛门口,导致泄殖腔内的粪便无法排出,使腹部明显膨大,同时爪部干燥,最终由于严重脱水、机体衰竭而死。近几年,常发生急性败血型鸡白痢,病鸡快速死亡,没有排出白色稀粪。部分雏鸡肺部感染病菌后,会导致呼吸困难,呼吸运动时双翅会随之掀动,使其由于缺氧而死,且死后爪尖呈紫色。青年鸡感染后主要是腹部膨大,且腹部皮下呈青色。成年鸡感染后表现出非特征性症状,如精神萎靡、产蛋减少、排出黄绿色的稀粪、鸡冠萎缩等,且整个鸡群中往往存在机体日渐消瘦的病鸡或者死亡鸡。
剖检雏鸡主要是发生卡他性肠炎,盲肠中存在白色的干酪样物,导致肠腔被堵塞;肝脏呈黄色,发生肿大,存在小点状出血以及坏死灶,胆囊由于含有大量胆汁而扩张;卵黄没有被完全吸收,呈黄白色的豆腐渣样;腹膜发炎,腹腔内脏器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脾脏发生出血、肿大,肺水肿且存在坏死灶;肾脏贫血,输尿管明显扩张。早期急性病死的雏鸡没有发生明显病变,只是胆囊发生扩张,里面存在很多胆汁,肺脏充血。
剖检育成阶段蛋鸡,发现机体明显消瘦,胸肌菲薄;肝脏通常发生萎缩,有时发生肿大,质地变脆,容易碎裂,有时会散布有针尖样的灰白色坏死点,胆囊发生扩张;脾脏发生肿大;肾脏发生萎缩,存在出血点;心包膜增厚,有时心肌会存在黄色坏死灶,且数量不等;肠道稍微呈现卡他性炎症,盲肠扁桃体发生出血、肿胀;卵巢稍微发育,但发育较差。
剖检产蛋鸡,发现尸体干燥、消瘦,通常心脏色泽变淡,心包液增多,心包膜变厚,明显肿大,有时心包和心脏发生黏连。肝脏呈绿褐色或者土黄色,发生肿大,质地变脆,存在坏死小点或者云翳或者条索状弥漫灰白色区,有时会发生肝裂,并附着一个凝血块。卵巢发生程度不同的病变,卵子出现变色,可呈黄色、灰白色、青色、红色或者铅灰色等;发生变形,可呈三角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并存在长短不同的蒂;发生变性,含有似熟蛋黄、干酪、菜油、水泡的内容物,或者出现充血。另外,“垂腹”死亡的病鸡往往会伴有卵黄性腹膜炎,且与脏器发生黏连,输卵管内含有大量干酪样物或者出现“蛋嵌顿”。有时肌胃外面会附着含有干酪样物的黄色囊泡。有时脾脏发生肿大,表面存在灰白色的粟粒状坏死结节;肠管后段往往发生弥漫性出血,里面存在石灰水样物质。
药物治疗。只要在鸡群中发现病鸡,要尽快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有效药物进行治疗。饲料中添加0.04%的呋喃唑酮混饲,在饮水中加入浓度为0.1%的多维电解质溶液,并配合添加2.5%的葡萄糖,在3天内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死亡,经过4天基本痊愈。对于患病的青年鸡和成年鸡,可选择使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
检疫净化种鸡群。种鸡感染病菌后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给后代雏鸡,为此必须彻底清除带菌种鸡。一般来说,种鸡群可采取全血玻片凝集反应检测,首次检查适宜在70日龄左右进行,第2次检查适宜在16周龄进行,之后改为每个月进行1次。检出的阳性鸡全部采取隔离治疗或者淘汰处理,直到整个鸡群检出的阳性率低于0.5%为止。
加强饲养管理。鸡场引进种鸡时,必须来自健康鸡场或者鸡群,并经过严格检疫,合格后才允许引进。种鸡到达本场后必须经过30天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且之后还要定期进行检疫。搭配营养全面的饲料,确保含有足够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经常更换、晾晒垫草,定期对鸡舍和所有用具进行消毒。及时消灭蚊蝇、鼠害,防止发生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