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宇 刘光英
四川传媒学院外国语部
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特别是地方二本院校,对艺体类学生英语分数要求不高,绝大部分艺体类学生在中学时英语底子薄,成绩不好,高考英语分数也低于平均分数。这些艺体类学生英语词汇量积累少,语法知识很贫乏,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相当薄弱,至于翻译,不论汉译英还是英译汉,更是让他们无从下手,敬而远之。还有的地区学生高考是没有听力测试一项的,这使得这些地区的艺体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特别不好,他们听不懂也不敢开口讲英语,听说得不到练习和提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
由于艺体类学生专业实践性强,平时不仅要学习专业文化课,还要在课余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练习、排练节目、专科训练、外出写生、参加各类艺体比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此外,艺体类学生往往个性自由,不愿意受到约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时常出现。即使出勤,有很多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要么干脆睡觉或者玩手机。
英语本身作为一门语言课,需要有毅力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而大多数的艺体类学生在中学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加之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好,之所以报考艺体类专业,是想学一门技术,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重专业、轻英语的思想,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英语学习自觉性较差,课外学习英语时间少,对英语学习普遍不够重视。因此,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艺体类大学生来说,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是必要的,也是艰巨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将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调动艺体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帮助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世界各地地域特征、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让学生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也对艺体类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强词汇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把英语学习比作盖一栋大楼,那么,词汇学习就是盖成这栋楼的一块块砖,没有词汇学习,阅读、写作或翻译等都将无法进行。但是,对于艺体类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在学英语之初就没有词汇记忆和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需要艺体类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和使用每一个单词,降低艺体类学生词汇学习的焦虑。例如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在遇到某个特殊的专业词汇时,就要把这个词汇的文化知识点详细地讲一下,适当补充与艺体类专业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或相关行业动态等适宜的材料,以便扎实艺体类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艺体类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做背景,就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单词在英语文章中的运用。同时,艺体类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能够回想起与之相符的英语的用法,如果这能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久而久之,一定会极大地推动英语语言文化及专业课双向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要运用语言实践活动,对真实的语境加以创设,强化文化教学,将社会文化知识进行传授,以对艺体类学生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有所培养。教师也可以在对有丰富语言资料的教材使用的同时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从而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以视频或者音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更真实地反映多国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同时,满足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课下,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网络设备把自己的作业以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录音录像的形式提交。通过课上学习课下练习模仿,他们的审美观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培养和充分体现,有了这些基础,艺体类学生就会说、能说、敢说英语,能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差异。这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运用技能就能得到提高,也体现了艺体类大学英语“实用为主”的教学目标。
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各国所创造的科学体系、历史形态和文化体系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本质。例如,书写姓名时,中国人是先写姓氏然后是名和字,而西方人则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所以,思维方式差异是导致文化差异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授课的时候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点充分认识,从而使艺体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在总结艺体类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后,提出了几条有效地培养艺体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与学的方法,希望艺体类学生能在文化意识、人文素养及沟通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教师借助相关语言知识培养艺体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但能使艺体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也让艺体类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