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芦山地震危重伤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18-02-13 15:24陶科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17期
关键词:伤员心理患者

陶科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成都 610041)

继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5年后,2013年4月20日8: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再次发生7.0级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破坏性巨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本次地震共计造成196例死亡,失踪21例,11 470例受伤[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了大量地震伤员,并受四川省原卫生厅委托,负责组织全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虽然此次地震死亡人数与汶川地震相比明显下降,但幸存的伤员却不计其数,由于亲历地震,很多伤员不仅经受身体的创伤也受到心理上的摧残,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伴其一生[3]。有研究显示,灾后及早进行科学且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治疗措施,可有效缓解伤员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并有益于身体症状的恢复和好转[4-5]。因此,及早对地震伤员实施心理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4.20芦山地震”后,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大量灾区转送的危重伤员,在开展有效的躯体问题治疗的同时,专业的心理护理人员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5月本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45例地震伤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神志清楚,能有效沟通者;人工气道支持时间小于3 d者;能有效配合者。排除标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志不清醒者。 本研究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54.86±20.19)岁。伤员截肢2例,包括右下肢膝关节以下截肢1例,左足截肢1例;其余伤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和外伤。其中丧亲者有6例。

1.2干预措施

1.2.1情绪干预 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不同个体的应激反应存在差异,对有恐惧、焦虑、抑郁不良情绪表现的患者格外留意,并及时通知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努力与患者建立信任并鼓励其宣泄情感。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由专人陪护,并通过心理支持帮其重建生活下去的信心。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让患者转移注意力。对情绪反应较为严重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主要采取集体干预和“一对一”干预相结合的心理治疗方式,对存在共性且有探讨和比对性的问题进行集体干预,对有特殊性及个体差异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通过临床的观察和鉴别,将伤员按照症状特点和心理表现分类,确定重点干预人群,特别是因失去至亲而导致的沮丧反应或因亲临地震而引起的强烈消极情绪反应者。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治疗不合作、被迫截肢或损伤机体完整性的侵袭性操作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儿童或老年人在灾难中的特殊心理应激反应等进行讨论分析,并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策略。对心理障碍程度较轻的伤员则可应用接纳、共情、理解、劝说、安慰、保证等一般干预技巧进行心理治疗,并为患者后续的康复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健康指导。

1.2.2药物治疗 明显心理异常症状和睡眠紊乱的患者使用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氯氮卓和地西泮等;抑郁倾向的患者采用5-羟色胺等抗抑郁药物。

1.2.3社会支持 医院组织专家领导不定时对患者进行关心和慰问,并组织院内医护人员募捐,使患者感受社会温暖,虽然失去了健康、财产甚至亲人,但仍有社会这个大家庭给予其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每天安排志愿者陪同患者聊天并给予生活照料。

1.3问卷调查 心理健康自评(SRQ-20)问卷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与精神失调相关的简易快速筛查工具,内容涉及焦虑、抑郁、失眠等相关症状的评估[6]。SRQ-20问卷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是”或“否”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共计20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神失调症状越严重,该量表以7分作为临界值。有研究表明,SRQ-20在地震受灾人群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快捷、准确、有效的筛查工具[7-8]。

2 结 果

2.1干预前后疗效结果比较 干预前(55.6%)、后(22.2%)地震伤员SRQ-20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P<0.01)。

2.2干预前后心理健康评分结果比较 心理护理干预后,伤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干预后的心理健康评分[(4.66±3.25)分]明显低于干预前[(7.32±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P=0.02)。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地震伤员采用综合而全面的心理干预策略可显著改善地震伤员的心理不适症状。有研究表明,帮助患者及早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模式,对于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有重要作用[7-8]。促进伤员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情感宣泄,将悲伤和沮丧的情绪释放,对个体心理功能的恢复和机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不同伤员应采取个体化的应对模式,区别不同个体的性格、意志等对其心理问题的影响,了解在地震发生前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情况,并询问其应对自我的心理矛盾时可调动的社会和家庭资源,通过个体特殊性的分析和整合,归纳有别于其他伤员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内容和方式,提高其心理应对和自我减压能力极有必要。有研究表明,采取小组工作制的心理干预方式可营造更好的护患关系,间接地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过程,并能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9]。本研究对伤员的救治均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通过采用互助互补,分享优化的治疗方案,使地震伤员身体治愈效率极大地提升,从而反作用于心理治疗,更有益于身心的同步康复,此外小组工作制的开展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对伤员的心理干预也加入了此项干预措施,并收到很好的成效,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医患配合,也使医师在制定心理治疗方案时思维更为缜密和全面。

个体在遭受地震灾害这一严重负性事件后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既往研究及实际经验表明,及时有效的评估和干预非常重要。因此,采取多学科协助及小组工作制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式,拟定个体化的应对模式,并最大程度上鼓励患者宣泄压抑的内心情绪,对于提出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具有积极作用,使伤员对地震的不良应激反应也会从根本上弱化,而促使其积极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从而加快其创伤后的成长,促进灾后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伤员在不断调整心理状态的过程中,也在无意识优化自我的治疗依从性,同样会在促进患者身体康复的基础上,间接影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完善。

猜你喜欢
伤员心理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