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聚保,柏涌海,刘 宇, 陆 莉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上海 200003)
军队是一个特殊职业群体,军人必须具备适合于军事生活的心理素质,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任务执行和战斗力生成,因此,军人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一直是军事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军作为国际军种、战略军种,对官兵心理健康重视度不断提升,1993年,国内有报道海军官兵各类心理障碍发生率达20%以上[1],总体显示1990—2007年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代越来越好[2]。有较多的不同军兵种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影响因素分析等研究[3-5],由于海军执行任务的多样化、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兵种岗位的细分度高,使得相应研究尤为重要。海军官兵由于持续工作时间长、海上作业睡眠不足、缺乏休假、高度疲劳等行为特点,导致心理问题高发,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杀。
国外对海军心理问题非常重视,澳大利亚海军参与从本土到海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为此在国防部领导下组织和动员海军心理卫生保障力量,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军事基地的初级保健、军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门诊服务、地方精神卫生中心的专科治疗等[6]。美国海军频繁于海外参战,给官兵心理健康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有研究比较美国海军卫生保健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与普通军人单次和反复作战部署,研究纳入经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战役的3 416名海军官兵以及4 648名普通人员,结果发现海军官兵PTSD的发生率较高[7]。海军部队努力为海军人员构建完备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对海军飞行员等形成科学的事先心理选拔体系[8]。我国对军人的心理问题也高度重视,为提高部队军事训练绩效、不断优化更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冯正直等人[9]建立我国军人症状自评表2016版常模,在研究中发现我军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两极化”现象,平均水平虽越来越高,但是极端问题发生率也是同步增高。
对海军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最常用的工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简式(PHI)、艾森克人格测验问卷(EPQ)、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量表(16PF)和疲劳量表(FS-14)等。其中, SCL-90是用来评定多种心理卫生问题或一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多个层面的量表,在海军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系统评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10个因子。SAS、SDS是分别分析患者焦虑、抑郁主观症状的简便工具,具有广泛适用性。EPQ是测量人格维度的工具,包括4个分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此外,常见的还有英国皇家心理研究室编制的FS-14、美国康奈尔大学编制的CMI等。国内也有部分问卷量表得到推广应用,如王玚等人[11]自行设计并经海军总医院专家审核通过的调查问卷、沈兴华等人自编的意志品质量表等。
海军部队由舰艇官兵、潜艇官兵、飞行员、陆勤官兵等组成,不同岗位上的海军官兵其心理健康不同尤其是特点,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年龄高发的心理问题和所需的干预方式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对入伍新兵,由于畏难心理、挫折心理等都会引发大量心理问题[12]。
2.1舰艇官兵王玚等人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57名海军舰艇官兵在出海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发生的心理问题依次为焦虑、失眠、抑郁、烦躁,以及由眩晕症状引起的登船恐惧,而舰艇部队生活单调、长航或远航、官兵年轻化等因素,是出现心理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席巧真等人[13]应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心理健康相关问卷,对211名海军舰艇官兵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海军舰艇官兵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素质相对稳定,但是在强迫和躯体化上症状明显,官兵职业压力过大与心理问题息息相关,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Pawar等人[14]对413名舰艇官兵与陆勤官兵进行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船上的时候,海军官兵与普通军人相比,海军官兵的职业压力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海军官兵长期海上工作的适应性,以及长期训练的结果。而在陆地上的情况,海军官兵的职业压力较高,并且初级水手的生活满意度分值较低,职业压力较大。
2.2潜艇官兵潜艇官兵无论是在航行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刘春利等人[15]对潜艇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个人人口因素变量和各量表因子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人际敏感、情绪稳定、内外向和睡眠质量,提示培养健全的个性特质,加强对睡眠质量的管理可减轻心理健康症状,最终起到维护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徐菲等人[16]对3类海军特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包括518名潜艇官兵,375名水面舰艇官兵作为对照,采用SCL-90量表,潜艇官兵总均分明显低于水面舰艇人员(P<0.05),两组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其他几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潜艇官兵上述因子分数均低于水面舰艇官兵。
2.3海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训练及作战环境相对于普通空军飞行员更加复杂和危险,这给海军空勤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应激。另外,海军飞行员和陆基飞行员相比,有着明显的职业特点,会受到海上特殊飞行环境以及恶劣舰船环境的影响,生理和心理承受的压力更大,这也促成海军对飞行员的心理健康训练更为重视。马海鹰等人[11]用CMI和SF-36对比76名海军某部空勤人员和105名地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空勤人员对生存质量的满意度优于地勤人员。说明重点训练是必要和有效的。余红英等人[18]研究发现,海军航空兵通过航训能够提高训练合格率、空间定向能力和抗荷能力,进而提高心理承受压力。
2.4海军陆勤官兵曾干等人[19]随机抽取海军陆战队某部440名官兵,采用SCL-90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发现总体评分优于军人常模,但在躯体化、敌对以及人际关系因子评分上高于全军平均水平,此外,不同学历背景的官兵在躯体化、强迫、抑郁及焦虑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士官总分及各因子均得分高于士兵; 作战分队在总分以及强迫、人际关系和焦虑、抑郁因子评分上高于保障分队。刘晓荣等人[20]采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海军某陆战部队官兵284例进行心理评估,并与军人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陆战部队官兵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这表明特殊作业环境对陆战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一定影响。应采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等措施,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两位学者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陆勤官兵心理健康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5不同工作环境的差异崔英丹等人[21]随机整群抽取某海军部队官兵917例,其中驻高山官兵237例、海岛官兵575例和岸勤官兵105例,采用SCL-90对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并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结果显示海军官兵除躯体化因子分值外,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其他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1),此研究表明该部队海军官兵心理健康优于中国军人常模。分析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驻高山官兵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因子分值均高于海岛官兵;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因子分值均高于岸勤官兵,海岛官兵与岸勤官兵差异不显著,表明驻高山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海岛和岸勤官兵。韩向前等人[22]通过SCL-90对军事演练中112名海军官兵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在演练的应激条件下,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时,并低于一般人群。
2.6不同服役时段的差异军人由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一般在新兵期最先体现,新兵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成长环境和性格各异,来到部队新环境,往往适应障碍频发。陈友庆等人[23]对新兵心理适应性进行分析,并探讨新兵心理适应性与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纳入1 018名海军新兵,使用心理适应性量表、SCL-90及EPQ问卷,发现最常见的表现为紧张、抑郁和人际关系问题。美海军新兵采用建立抑郁关系模型来筛查新兵抑郁症风险,并提前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孤独和抑郁在新兵中的发生[24]。
老兵同样存在表现各异的心理问题。庄宁等人[25]对1 551名老兵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大多数需要帮助的士兵并没有得到有效和科学的应对,导致心理疲惫状态下的军事训练,此外,老兵最需关注的时间节点是退伍时,一些老兵因为考学、入党、学技术等愿望未能实现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最易产生松懈心理、失落心理、报复心理、焦虑心理等问题。因此,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的自我疏导方法是必要的,利用好社会支持系统也是重要的,比如家庭、亲属、朋友、同学、社会团体等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26]。
海军承担越来越多的海外执行、港口访问甚至环球航行多样化任务,参加环太军演等高强度训练演练科目对官兵心理的耐受力、复原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必要对关键影响因素,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年龄特点、人际关系等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3.1工作环境海军工作环境有其特殊性,无论是舰艇作业还是长期守岛,其作业空间均长期处于封闭局促和限制沟通,比如艇舱工作,空间分割、缺乏交往,使得逐步丧失社交欲望和乐趣,产生回避、封闭心理,诱发心理问题。环境通风不良、高温高湿、噪声振动等理化因素,也造成艇员听力下降、失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27]。
3.2军事训练海军近几年训练科目增多、项目复杂化、强度不断增大,训练伤有增多的趋势[28]。主要为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脏器及其他发病情况。张继雄等人[29],对新兵入伍实战化训练期间训练伤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纳入875名入伍新兵并对其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发生软组织损伤新兵的比例高达52.2%,发生骨关节损伤新兵的比例高达31.2%。卢畅等人[30],研究整个海军部队的训练伤发生情况,样本为海军所属综合性士官学校,学员包括舰艇部队、岸防部队和海军防空兵等,基本覆盖海军官兵的各种训练科目,结果显示训练伤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软组织损伤、骨损伤及海洋有毒生物伤,发生率分别为93.75%、72.99%、25.67%。训练伤的发生会导致畏难恐惧、焦虑烦躁,甚至会导致厌烦躲避、战斗力丧失。目前海军训练伤防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涵盖心理干预等手段[31]。
3.3年龄特征64.9%的舰艇官兵年龄在18~25岁[11],这些年轻官兵具有明显特点,即独立性较差、合作意识低、个人主义强等。尤其是刚入伍新兵发生心理问题比例非常大。有研究显示,农村籍新兵的心理异常率最高,其次为城镇,最低为城市;适应障碍比例较高,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32]。
3.4部队关注度部队的关注度决定心理问题的检出比例,一些基层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积极开展科普讲座,有些还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开展心理咨询、邀请专家会诊,有些帮助官兵做心理恢复甚至心理战的训练。但是,普遍来讲,还存在些认识误区,长期缺少规范系统的应对,一线专业人员短缺,往往以政治工作和简单管理替代细致科学的心理干预。应大力培养海军官兵的心理医师,鼓励更多心理咨询师等医务人员加入海军心理问题的工作中。
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海洋战略的重要性正不断凸显,海军军种的建设步入快车道,航母等新舰入列,不断扩大的作战半径,以及和平友好的海上交流均需要官兵以更好的身心素质完成,新时代对海军心理健康提出新要求,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4.1开展基线调查掌握精确数据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多样本的海军官兵心理健康基线调查,对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各种心理问题的类别程度等数据精确掌握,并据此进行顶层设计。
4.2建立服务体系系统规划落实组织落实方能推动工作进展,要建立行政和业务的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梯次有序。在管理体系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不拘一格建设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早期可以对基层医务、政工人员、大学生官兵、军人社工等进行精神心理技能培训,将来要有计划引进培养专职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硬件设备要到位,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软件、心理训练方案等标准化、普及化,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规范化,投入经费鼓励立足本职的心理应对技巧实用研究,总之人财物要全面投入,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33]。
4.3以问题解决为牵引战斗力提升为重点海军官兵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但官兵自我识别、主动应对的能力较弱,甚至有隐瞒回避现象。基层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需通力合作,善于发现问题,以科学应对为工作牵引,最有效地保障官兵心理健康。方法上应综合运用各种适用技术,较传统的科普讲座、心理辅导[20],较活泼的团体训练、音乐治疗,较新颖的正念训练、复原力训练,这些方法均成熟可靠,组织实施简便,适合基层部队开展。特别要借鉴外军,以心理学理念提升战斗力的先进经验,比如美军吸收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设计关于复原力、积极体验、家庭参与等系列课程,以建设心理、心灵、社会和家庭均健康的部队,并预防任务部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其他多种创伤的不良后果。
4.4因地制宜开展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是提升工作水平的发动机,尤其是对于海军医学科研单位,深入部队一线,立足部队实际,开展在战略上可长期指导、在战术上可迅速装备的研究是必要的。比如对不同职级、不同任务、不同作业环境的核心胜任力研究,可以成为院校和部队在培养和选拔骨干的重要参考;比如在日常训练生活中深度融合心理卫生规律,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患于未然;比如针对新时期官兵的身心特点,应用系统观念整合正向资源,可以更有效和人性化地推动部队管理,打造军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