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学生跨文化智商的培养

2018-02-13 13:35蒋永远
关键词:智商跨文化文化

蒋永远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留学中国计划》颁布以来,国际学生来华留学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留学生规模突破50万,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留学教育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已然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文化迁移到不熟悉的另一种文化,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产生焦虑和沮丧的心理在所难免,甚至出现文化休克,从而影响国际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学生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国际学生的智商(IQ)、情商(EQ) 和逆商(AQ) 外,还应该培养其文化智商(CQ),以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国际学生帮助讲好中国故事,真正成为知华、友华、爱华、助华的国际人才。

一、文化智商

所谓文化智商,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文化因素交流互鉴,最终达成共识或妥协的过程,即人们适应不同文化,在不同文化中得以生存与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的互动中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一种能力。[1]高文化智商意味着能够理解所接触的另一种文化,通过不断地与这种文化的交流互动,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种文化,渐渐地在思维上乃至潜意识中更加支持这种文化,在与该文化中的其他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恰当、更加熟练。一个具有高文化智商的人,首先会在思想上重视文化差异,面对不同的文化,能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行动上尊重异国文化,恰当地处理文化差异,能够解决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地进行。

国际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国际学生能够认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国际学生教育中,必须提升国际学生文化智商,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适应能力,增加其对中国文化积极了解和认同的动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国际学生低文化智商的原因及表现

在接触到另一种文化之前,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很难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往往需要在不同文化的对比,甚至是文化冲突中,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意识到自己文化的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高文化智商,是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1.认识上的误区(Assumption)。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认为别人和自己大致相同,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他人,把自己的规范认为是他人也能接受的规范,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利的。[2]当蜜月期的新鲜感逐渐褪去,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拘泥于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接触,当因为价值观这个核心文化因子的不同而引起冲突时,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智慧,即文化智商来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如若不能妥善解决,对异国文化连基本的好感都不复存在,更别提文化认同了。中国人喜欢猪肉,在过年时能参加全猪宴是很多人憧憬的事,但如果认为国际学生也喜欢这种宴会,便邀请其参加,就可能铸成大错,因为穆斯林学生是不吃猪肉的。来自非洲国家尤其是赤道附近国家的国际学生穿拖鞋是件平常事,认为在中国也一样,可没想到,在中国的学校里穿拖鞋进教室居然要被严肃批评。很多国际学生没有午休的习惯,经常中午给老师们打电话,老师们不堪其扰。东南亚及非洲国际学生习惯用手抓食物,在参加中国的宴席时,也习惯性地用手进食,结果招致全桌的白眼。这些文化认识上的误区是低文化智商的表现。

2.刻板印象(Stereotype)。可以说,刻板印象就是一种先入为主,抑或以偏概全。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某个学者的一句话,都可能让人对异国文化产生一种笼统印象,这种印象通常是不完整、不准确的,甚至歪曲事实。国际学生到中国之前,认为中国人都不守时,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中国人打招呼都是两手抱拳,中国人会随地吐痰,如此种种都属于刻板印象,对于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是有害的。习近平曾多次以“盲人摸象”的典故告诉世界,希望各个国家能够真实全面地看待中国。这是希望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有着较高的文化智商,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可见文化智商的培养是国际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树立中国文化的正面形象,这是国际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3.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对我族中心主义,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William Graham Sumner)这样下定义:“以自己族群的文化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界定其它族群的文化,对文化进行分等级,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最为恰当,乃最高等级。只要别人的行为和自己族群不同,就看不起乃至嘲笑之。”[3]有着强烈的我族中心主义的人属于低文化智商群体,他们具有狭隘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唯我至上”思想,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认为他国文化乃劣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这种我族中心主义,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才能实现顺利的跨文化沟通与交际。大多数国际学生非常崇尚自己的宗教文化,谈起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往往是一脸的鄙视。有些穆斯林国际学生看到中国人吃猪肉难以接受,甚至从猪的脏联想到人的脏;有些国际学生更是打心底瞧不起吃鸟类或狗肉的中国人,可是自己族人吃牛蛙和蜗牛则视而不见,其实这就是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我们应该培养国际学生的文化智商,使其对异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接受“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理念。

4.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是人们面对和自己母文化迥异的文化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一个人从自己熟悉的文化迁移到不熟悉的另一种文化,难免产生焦虑和沮丧的心理,进而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状况。文化智商不高的人身处异国文化时往往就会遭遇文化休克。不少国际学生在入学报到正常上课后不久就无端消失了,原以为是不法之徒利用学生签证非法入境,以达到非法滞留的目的。可实际上,其中不少是因为文化休克,无法适应中国文化而离境回国的。有些国际学生则因为文化休克,与中国高校的管理格格不入。因此,文化休克的预防是国际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不断地提高国际学生的文化智商,增加其在中国文化生活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才能使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国际战略得以实现。

三、国际学生教育中跨文化智商的培养

美国文化智商中心(Cultural Intelligence Center)负责人戴维·利物莫(David Livermore)表示,高文化智商的人不一定要成为每种文化的专家,文化智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适应与应变能力,即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适应他人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教育、交流等得以培养。[1]一是学习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二是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来面对跨文化交际。

1.招生过程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国际学生教育高等院校可以在招生宣传过程中融入中国元素,比如中国红、中国书法、中国龙、大花轿和传统剪纸图案等;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可以附上一个中国结、传统剪纸或一个有文化代表性的贴纸等,甚至寄上印有中国图腾的文化衫。小小的一张贴纸可以让国际学生对中国充满憧憬,油然而生对中国文化的好感。这种细微的铺垫,对国际学生到校后的文化融入和学习生活管理都会有所帮助。招生人员的网络头像(微信、QQ等)可以是个京剧脸谱,也可以是其它中国元素,朋友圈里尽量多放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例如茶道、太极拳、刮痧治疗等,通过点点滴滴,使国际学生产生文化意识,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国际学生跨文化智商的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设置。在国际学生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在与之相关的建筑风格、装修设计、装饰布置中得以体现。国际学院办公楼和国际学生公寓的门楼可以采用琉璃瓦风格;办公室的门牌以及各种指示牌上可以有各种中国传统图案;国际学生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穿上唐装或旗袍;国际学生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可以播放中国传统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各高校可以为国际学生购置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书包、文化衫、文具等;中国结、红灯笼、倒福字、唐装、旗袍等中国文化元素的加入可以使这些场所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让国际学生耳闻目染。通过这种中国文化环境的创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中国文化传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这种浸入式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一种很有效地提升国际学生文化智商的手段。

3.入学教育中中国文化的融入。刚到中国的国际学生因为人生地不熟以及语言上的障碍,常常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入学教育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培养国际学生跨文化智商的一个关键期。来到中国之前,国际学生对Confucius(孔子)有所了解,可以通过着汉服、拜孔子的入泮仪式让国际学生对中国的古代礼仪和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为国际学生入学后能够遵纪守法做好铺垫。在入学教育中当地外事侨务部门除了代表地方政府对国际学生表示欢迎外,还可以通过PPT抑或宣传视频的方式推介当地的传统文化。国际学生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学生协会的力量,比如汉服社、古琴社、陶艺协会、书法协会等,让其在国际学生入学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协会的会员和国际学生毕竟是同龄人,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只有在国际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其学习汉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动力。

4.汉语课程及中国文化与国情课程的设置。一是对外汉语课程设置。语言和文化具有同步性,语言又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有语言才有文化。语言是促进国际沟通和国际理解的润滑剂,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学习汉语言的过程就是提高文化智商的过程,所以在国际学生教育中,对外汉语教学是重中之重。对外汉语课程,作为一种温和、间接而隐蔽的文化外交方式,要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政策和利益。[4]汉语课程设置不能仅针对汉语授课专业国际学生,在英语授课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应植入大量的汉语课程必修学分,并且贯穿学历教育始终。建立汉语语伴制度,在中文专业的中国学生中为国际学生挑选汉语学习伙伴,通过语伴来帮助解决国际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的畏难和排斥情绪,以及汉语学习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和困难,乃至中国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教育交流活动中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努力做到以“隐形营销”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国际学生来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度,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满怀憧憬,为圆中国梦而来,应该引导他们学好汉语言,提高文化智商,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促进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互鉴与共存。二是中国文化与国情课程设置。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不应只是学知识,练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认知中国文化、中国人以及中国这个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其母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使者。因此,中国文化和国情教育课程是国际学生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5]

5.文化体验活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是提高国际学生跨文化智商的一条捷径。应该创造条件,让国际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体验中国文化。首先是丰富国际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指导国际学生写汉字、秀功夫、练剪纸、打太极、打好乒乓球,参与学校的舞龙、舞狮队伍。使其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腊八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吸引国际学生参与制作和品尝各种中国节日传统食品。活动的举办可以促进国际学生感受并融入中国文化。向国际学生推荐中国常用的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鼓励其体验“淘宝”和“支付宝”,拉近其与中国现实生活的距离,以使其尽快在中国找到归属感。其次是走出校园,走进中国文化。带领国际学生参观地方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了解中国历史,体验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带领国际学生走进中国的工厂和企业,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真实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把国际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文化智商的文化使者。建立国际学生校外学习和实践基地,带领国际学生进中小学校园、进社区,为国际学生创造与当地居民友好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让国际学生觉得自己在中国不再是“老外”,从而真正做到心心相通。为国际学生提高汉语言应用能力创造必要条件,使其通过文化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商。

6.建立师生面对面谈话机制。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因为民心相通是国相通的基础和保障。民心相通主要靠文化,靠交流。各国历史、宗教、文化、社会制度不同,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特别重要。引导性教育工作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助华的高文化智商新“丝路人”的关键。建立谈话制度,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教师、管理者乃至中国高校和中国社会。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对其尊重就无从谈起,只有在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尊重之后,他们才会产生学习和借鉴中国文化的动力。比如可以建设Coffee Time,Tea Hour,Office Hour等面对面谈话机制,通过交心的方式及时了解国际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予以关心和帮助解决。鼓励国际学生加强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智商。

7.国际学生教育者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一是国际学生教育者应了解国家战略。国际学生的教师及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国际学生教育工作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要在国际学生教育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文化自信,坚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借助国际学生教育展示好中国形象。把培养国际学生文化智商,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度,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助华人士作为国际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二是国际学生教育者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很多国际学生的教师和管理者对中国文化往往只知皮毛,或是一知半解,只能成为简单的传声筒,而非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国际学生教育者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高文化智商的文化传播者,应具备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文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选拔和培养国际学生教育者时,应该提高对其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将文化素养作为国际学生教育者的重要培训内容与考核指标。作为国际学生的教师与管理者应该加强学习,积极提升文化修养,提高跨文化智商,担当中国文化传播使命,在国际学生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三是国际学生教育者应了解国际学生的母国文化。作为国际学生的教师及管理者要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商。要积极了解和认识国际学生的母国文化,尊重每个个体,尊重文化多元,尊重文化差异。不歧视任何一种文化,也不因为肤色、语言、习俗、文化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任何一个国际学生。在和国际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坚持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包容多样、自愿接受的原则。只有提升自我的跨文化素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而不同的理念武装自我,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提升国际学生的文化智商,为实施中国文化传播的国家战略做出贡献。

[1]褚国飞.文化智商:全球化时代的“软实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8-11(63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黄平,罗红光,许宝强.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李秀梅.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战略[N].环球财经,2013-5-13(5).

[5]陈强,王恩林,于书诚.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智商跨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体测鞋走红,是『提分鞋』还是智商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谁远谁近?
智商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