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2018-02-13 13:35夏育文
关键词:长效机制高校学生资助

夏育文

(南京审计大学 泽园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在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方面,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精准度,依托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平台,确保国家学生资助、奖补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1]。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要求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而后开展针对性资助。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没有建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形成,本文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基本概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的意义、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

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基本概述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指的是对高校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需要通过扶贫资助、奖学金等帮扶方式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工作。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念来源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指的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的状况,采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需要扶贫的对象进行精准的识别、帮扶和精确管理的一种帮贫治贫方式。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就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推进精准扶贫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有效、合法、合规的方式和程序识别贫困居民,保证贫困户进行公平、准确的认定;二是精确认准和识别贫困户后,根据贫困户的具体特点,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帮扶;三是通过扶贫信息的管理工作和阳光、公平的操作去保证精准扶贫目标能够实现。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需要找准资助的学生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和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然后将资助的最大效能充分发挥出来,精准资助包括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等几个方面。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当中,前提和基础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然后以为学生提供满足资助对象个体需求的资助措施为工作的主要目的,在整个资助过程当中,要求资助工作的形式精准、资助后的效能精准。

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意义

相关文献和文件资料表明,在“十二五”期间,针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我国的财政和教育部门根据上级所指示“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分担经费、明确政策导向、实施多元混合资助、清晰各方责任”等基本要求和相关原则,在以促进教育和受教育公平为宗旨的基础之上,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出台了一系列与高校学生资助有关的政策和措施[2]。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一个较为健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且这种政策将学前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包括在内,初步建立了专门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级各类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一个健康、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作用,有利于加快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能够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增进人民福祉。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困难家庭,对于这样的困难家庭而言,实现梦想、脱贫致富的唯一希望就是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与广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和家庭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任务,同时也是社会民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三、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随着近几年来精准资助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助的额度也在不断增加,资助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大。总的来说,在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但是细究之下,会发现我国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弥补的不足。下面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中所存在的几点问题和不足进行简要的阐述。

1.缺乏有效的可量化资助认定标准。首先,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方面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家庭困难认定的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低保户证明、残疾证明、由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者是父母所在单位所出具的关于家庭困难、家庭年收入的相关证明,将这些证件提供给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后,再采用班级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两种方式相结合,然后将其评定结果公示出来,最后进行学生资助认定[4]。

2.学生资助的额度分配标准过于单一。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资助额度方面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资助额度分配标准还很单一,主要包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和特别家庭经济困难两种。其中,一般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是支付学生的教育费用很困难;而特别家庭经济困难指的是根本没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但这两种认定标准明显非常的空泛,并且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清晰的界限。

3.用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资金有限。从精准资助的资金方面来看,我国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但实际上我国还存在着数量较多的贫困生,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和偏远的山区。据有关调查显示,进行高校学生资助时,采用的资金分配方式是平均分配的。实际上,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非常复杂,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的资助效果中,这种平均分配的方式使得一些经济较为发达、贫困学生较少的城市和经济较为落后的、贫困学生较多的地区之间出现严重的、巨大的差距。比如,同样的5万元分给一个四级小城市和五级小城市,可能四级小城市中的贫困生有10个人,那么这10个人所获得的资助平均是5 000元,而在五级小城市中的贫困生可能就有20个人,这20个人所获得的资助平均只有2 500元。

4.缺乏健全完善的精准认证资助程序。据了解,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当中,每一学年进行一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资助管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在这样的机制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这个学生第一学期的时候还不是贫困生,可是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家里发生了某些变故成为贫困生,但是由于学年初没有提出贫困资助申请,因此,学年期间无法得到资助。

四、建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的方法

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其最主要目的是让上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改变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现状中的不足。

1.建立健全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和体系。对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和指标,单靠教育部门的调查无法获得全面、客观、真实、可信的家庭经济状况数据,要推动精准认定的方式,需要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健全、完善、能够覆盖教育机构、公安部门、各大银行、相关的民政部门、住建部门和税务部门等多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大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些大数据,实现客观、可操作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指标体系,然后再从这些数据和相关信息出发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精准的识别[5]。

2.采取差异性资助的方法进行资金分配。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金额分配方面来看,要想让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达到目的,充分发挥这些资助作用,需要采用差异性资助的方式来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实行差异性资助的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学生方面来看,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实施学生个人差异性资助;二是从地区方面来看,根据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实施区域差异性资助。比如,一个班同样两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且都已经得到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认定以后,甲同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比乙同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严重,则甲同学得到的资助可以在5 000-8 000之间,而乙同学得到的资助在5 000以下。从区域方面来看,A地区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四线小城市,而B地区为西部偏远山区小县城,A地区的区域资助资金可以设定为10万元,B地区的区域资助资金额度则可设定在30万元以上。

3.实施动态化的资助管理模式。从高校学生精准化资助的管理模式方面来看,可以采用动态化的资助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学年制定期化管理模式,建立学生资助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然后根据相关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指标体系进行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实行一名学生一个资助号,并对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以便随时调整资助对象[6]。同时,在实施动态化资助管理模式时,要求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要将网上动态监管和闲暇监管结合起来[7]。对受资助学生的人数和生源地的分布情况进行信息数据核查和实行通报制度,加强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的资助对象和具体资助工作进行严格监管。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从最基本的目的出发,就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大量的因家庭贫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好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对需要资助的大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然后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资助,显著提高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实现教育资助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高校教育的公平。

[1]万洪莲.“以基金形式建立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资金管理研究[J].求知导刊,2016,(10):82-83.

[2]胡素娟,吴寅飞.公平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探讨[J].神州旬刊,2016,(14):116.

[3]冯杨阳,冯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283-284.

[4]袁舟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后教育实践新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6-48.

[5]吕璐,仲会.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1-22.

[6]梁成山.四大支持系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4,(3):144-145.

[7]梁广东,赵爽,盛淑英.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2):29-31.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高校学生资助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