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种来自澳洲的“A2奶”产品风靡网络。它打着进口概念,定位高端,价格不菲。这个“A2奶”究竟是何方神圣?到底好在哪儿?让我们一起来掀开“A2奶”的神秘面纱。
蛋白质是牛奶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奶中的蛋白质以乳清蛋白和酪蛋白为主。其中酪蛋白约占牛奶蛋白的80%,而酪蛋白又可以进一步分为α、β、γ等不同类型,其中β酪蛋白大约占酪蛋白的40%。而β酪蛋白还能继续细分为A1、A2、A3、B、C等13种,其中A1和A2最常见(简称为A1和A2酪蛋白)。普通牛奶中的β酪蛋白以A1酪蛋白为主,如果牛奶中的β酪蛋白都是A2酪蛋白,那就是所谓的“A2奶”。
如果纯粹从营养的角度分析,“A2奶”和普通牛奶并没有区别,唯一区别就是这个链条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A1酪蛋白会产生一个7个氨基酸的肽段(BCM-7),而A2酪蛋白是9个氨基酸的肽段(BCM-9),差别仅此而已。
要想说明“A2奶”好,必须从BCM-7下手。为了给“A2奶”铺路,A2公司资助了大量相关研究,寻找BCM-7的不利材料。在不断尝试后,终于在几个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A1酪蛋白和糖尿病、心脏病甚至自闭症存在“相关性”。据此,A2公司不仅大肆宣传A1酪蛋白的“害处”,还向澳新食品标准局提出申请,要求所有普通牛奶标注健康警示,这一要求被澳新官方拒绝了。
2009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对A2公司声称的“A1酪蛋白有害健康”的证据进行了严谨的综合评价,最终的结论是,BCM-7和那些“危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在这之后,“A1酪蛋白有害健康”的论调再无实质性的进展。
乳糖不耐受是亚洲人的普遍现象。主流观点认为,乳糖不耐受的主因是人体没有分泌足够的乳糖酶,导致奶中的乳糖进入大肠,被细菌发酵产气。而A2公司则声称,BCM-7引起的肠道炎症可能是乳糖不耐受的真正原因,甚至联合其他机构宣布要“重新定义乳糖不耐受”。但截至目前,仅有几个A2公司资助的研究项目支持这一推论,且学术争议不小。
实际上,乳制品行业早已通过乳糖酶降解技术或发酵酸奶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乳糖不耐受问题,且相关研究证据更充分。
令人费解的是,A2公司在美国官方网站和澳洲官方网站的最下方用最小的字体写着:A2牛奶不适合任何被诊断为乳糖不耐受、半乳糖血症或牛奶过敏的人,而中文官方网站却没有任何提示。
“A1有害健康”“A1导致乳糖不耐受”,这两张牌被压死后,“A2奶”摇身一变又成了稀少的、高贵的稀缺资源。野生牛是分泌A2酪蛋白的,最早的家牛也是如此。在后来的奶牛品种选育时,通过自然变异,一些牛产生了A1酪蛋白,这些奶牛逐渐成为主流。因此,A2酪蛋白被包装成“稀有的原生态牛奶蛋白”,成为营销宣传的噱头。
实际上,目前中国最常见的荷斯坦奶牛(黑白花牛)中,有接近30%的牛只产生A2酪蛋白;其余70%的荷斯坦奶牛有的只产生A1酪蛋白,有的同时产生A1和A2酪蛋白。因此,市面上的普通牛奶其实就是A1和A2酪蛋白的混合奶,其中“A2奶”占 30%~40%,“A1奶”占60%~70%。此外,牦牛奶、羊奶都是A2酪蛋白,所以“A2奶”远没有商家忽悠的那么稀罕。(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