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江
(南昌市新建区饲料工业办公室,江西南昌330100)
羊体表寄生虫病主要是蜱虫、螨虫等寄生在羊体表而引起,本病呈世界流行,几乎所有的牧区都存在本病,我国以西北地区发病最为严重,放牧羊群发病率高于舍饲羊群。
蜱虫、螨虫是羊最为常见的体表寄生虫[2]。绵羊毛多,空气流通性差,体表保温作用强,发病率高于山羊。体表寄生虫在任何1个养羊地区都不可避免,由于寄生虫适应环境强,繁殖快,单独的虫体在环境中可以存在很长时间,造成本病很难完全扑灭。
蜱虫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环境中的蜱虫大部分都蛰伏在草丛、树叶等植物中,当有羊群经过时可乘机感染。蜱虫依靠直接吸食血液为食,吸血前身体只有干瘪的绿豆般大小,但当吸饱血液后,大小如花生粒,表面呈青紫色,挤压后身体释放出大量血液。除了危害羊外,蜱还能传播血液性的人畜共患病,危害较大。
羊螨虫又叫羊疥癣,冬季发生较多,感染羊头部、颈部和尾部最为常见,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羊螨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耳螨、疥螨和蠕形螨,依靠体表皮肤脱落的碎屑、体表分泌物为食,常引起皮肤局部搔痒,肉眼可见感染羊耳道内有褐色分泌物,临床危害较大。
寄生虫在体表主要以血液、体表分泌物和脱落的碎屑为食,并长期在体表活动,对皮毛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皮毛是羊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一旦出现破损,市场价值可受到影响,最终影响经济效益。
皮肤被体表寄生虫破坏后,表面可出现疮口,此时外界病原可乘机而入,并直接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导致全身感染。如果感染菌能分泌外毒素,则可造成败血症甚至是脓毒败血症,最终导致感染羊的死亡。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需要动物体表提供营养,这些营养或来自血液,或来自皮肤角质层,但最终都来自于饲料的转化,这会影响羊的生长,造成出栏周期延长,料肉比升高,生产性能下降。
寄生虫的活动本身可对感染羊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引发局部瘙痒。另外,寄生虫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类物质,其排泄物也会对局部产生刺激,这些都会使感染羊奇痒难忍,导致感染羊行为发生改变,经常啃咬皮肤或摩擦墙面,采食量下降,皮肤也会进一步遭到破损。
寄生虫病发生的主要诱因是饲养环境差,临床工作中不注意驱虫造成。恶劣的饲养环境为寄生虫的传播提供条件,如羊群中有1只感染,其脱落的羊毛和皮肤碎屑中含有虫卵或虫体,若长时间不清理,这些虫卵或虫体会重新侵染其他健康羊。如果勤打扫卫生,虫体会被及时清理,大大减少传播几率,因此,做好临床卫生工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除此之外,羊群必须定期驱虫,最好每2~3个月驱虫一次,蜱虫、螨虫等对阿维菌素类药物比较敏感,以2 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给药,也可拌料群体给药,预防效果较好。
体表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可参考预防本病的方法,治疗时建议将伊维菌素作为首选,伊维菌素是目前新型的抗寄生虫药,除了体表寄生虫外,对体内寄生虫也有驱杀作用,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3]。伊维菌素的作用机理在于增加虫体神经的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另外还可以打开谷氨酸控制的Cl离子通道,增强神经膜对Cl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最终神经麻痹,肌肉细胞失去收缩能力,导致虫体死亡。羊是哺乳动物,体内神经信号传递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对羊安全性很高,无需担心中毒问题。但伊维菌素只对成虫有效,对虫卵杀灭效果不佳,建议首次用药间隔1周后再进行第2次用药,以便杀灭重新孵化出的幼虫,这样才能彻底驱杀干净。除了伊维菌素外,敌百虫、有机磷类以及菊酯类杀虫剂外用也有理想的效果。
羊体表寄生虫病在养羊生产过程中非常常见,虽然本病不会造成病羊的直接死亡,但长期受疾病困扰的羊其生产性能会严重下降,且羊皮受损后经济价值降低,最终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集约化饲养的羊场管理制度相对科学,卫生管理较为严格,本病发病较少。游牧羊群因环境条件经常变换,统一管理较为困难,本病发生较多,寄生虫病已经是困扰放牧羊群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西北草原地区发病率非常高。对于本病建议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往往皮毛已经造成损伤,恢复时间很长,故临床一定要重视本病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