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毅,齐亚银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八团畜牧工作站,新疆石河子834608;2.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细菌性腹泻是肉牛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腹泻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管理因素等。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腹泻都为生物性因素,细菌性腹泻属于生物性因素中的一种。
细菌性腹泻在养牛过程中比较多发,常见感染性病原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2]。由于能导致本病的细菌有多种,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是混合感染,故细菌性腹泻指的是一类疾病,所有由细菌性病原感染导致的腹泻都可划归为细菌性腹泻范畴。造成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空气、土壤、河水、饲养用具、衣物等,这也导致本病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很难彻底将其杜绝。
细菌性病原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病从口入,致病菌通过受污染的饲料或者饮水经口腔进入瘤胃,在瘤胃中大量繁殖,导致微生态失衡。另一个是胃肠道中本身存在的致病菌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后打破微生态平衡所造成。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益生微生物还是有害微生物,它们之间都会存在“排他性”,这是由于微生物间争夺空间和营养而造成的。健康的微生态环境有益菌占绝对主导的地位,益生菌的存在排斥着有害菌,使有害微生物不能大量繁殖。如果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益生菌被大量杀死或一次摄入远超益生菌抑制能力数量的有害菌,则微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有害菌占主导地位,反过来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牛消化道解剖结构特殊,瘤胃是其最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真菌和消化原虫等。牛是草食动物,日粮成分以可消化的膳食纤维素为主,正常单胃动物的消化液中不存在纤维素酶,无法将纤维素分解,而牛的瘤胃犹如一个大的发酵罐,其中的益生微生物和原虫可分泌纤维素酶将草料中的纤维降解为小分子有机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经肠道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血糖供机体利用,因此,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就和瘤胃微生态的环境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健康的微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还能帮助抑制有害菌的繁殖,防止感染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感染牛初期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眼睛无神,反刍次数减少,喜卧,活跃度下降。听诊瘤胃蠕动频率降低,肠音增强,有时能听到气泡声音。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牛体温升高,有时可达41℃~42℃,鼻镜干燥,食欲废绝,粪便不成形,恶臭,前胃迟缓,毛焦肷吊,母牛泌乳量下降。如果不及时治疗,疾病会发展至后期,病牛表现顽固性腹泻,有时呈水样,有时带血,过料,皮肤干燥松弛,卧地后不愿站起。犊牛发病后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大部分都是因中毒脱水而死,成年牛表现生产力下降,但死亡率较低。
针对本病的发病原因、牛的消化结构特征和发病机理,预防本病必须做好维持胃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工作[3]。微生态制剂是目前推广比较广泛的微生物制剂,主要成分为益生微生物、寡糖和载体等,临床常使用的微生物有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双歧杆菌、丁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这些菌统称为益生菌。益生菌经口服进入瘤胃后可以在瘤胃中定植,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保持微生态的平衡,预防细菌性腹泻的发生。
抗生素也能起到抑杀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但由于抗生素的作用不具有完全针对性,很多对益生微生物也有杀灭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导致微生态的重新破坏,导致二重感染。一般情况下,反刍动物是不建议口服抗生素来预防疾病的,但治疗性除外。
当肉牛已经发生细菌性腹泻时,前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如果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建议使用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多肽类抗生素,如硫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硫酸黏菌素等。如果是魏氏梭菌感染,建议使用甲硝唑、地美硝唑、林可霉素等,用量用法和疗程一定遵守药物说明,避免过度使用而造成二重感染。值得一提的是,肉牛在上市出栏前一定遵守药物的休药期,避免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病牛经过治疗转康复后,建议后期饲料中长期添加微生态制剂,以帮助瘤胃建立长期的微生态平衡,增强疾病抵抗力,这样即使偶尔不慎发生感染,微生态的益生菌可很快发生作用,抑制感染菌繁殖,杜绝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