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霖,谢海刚
(陕西省周至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710400)
近年来,随着周至县畜禽规模化养殖的迅速发展,规模养殖场大大幅增加,随之产生的养殖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阻碍全县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为进一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谐调发展,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2017初,全县生猪存栏17.99万头,出栏30.48万头,能繁母猪1.97万头;肉牛出栏1.28万头;禽类出栏108万羽;蛋鸡存栏74.3万只;奶牛存栏0.28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64万t、1.02万t和1.35万t;畜牧业总产值达到 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8%。全县有部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6个。
根据2017年3月统计,全县达到农业农村部备案管理标准的畜禽规模场共计72个,其中:规模猪场30个,规模肉牛场7个,规模奶牛场3个,规模蛋鸡场21个,规模肉鸡场10个,规模羊场1个。通过存栏、出栏统计,结合各种畜禽粪污产生,估算全县畜禽年产生粪污达到162万t。其中生猪养殖粪污生产量34.8万t,牛养殖粪污生产量31.75万t,家禽养殖粪污生产量4.87万t,羊养殖粪污生产量1.2万t。生猪、牛、家禽规模养殖粪污产生量中尿和粪便分别为28.59万t和42.84万t,而冲水量为91.57万 t,占比为55.91%。
据2017年3月统计,全县已建有粪污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比重为42%,有机肥产量6.4万t,商品有机肥产量0.8万t,沼渣6.6万t,沼液26.4万t,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70.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65%。
据2017年3月统计,全县规模猪场干清粪占74.4%,水冲粪占10.2%,水泡粪及其他占15.4%;奶牛场干清粪占100%。
周至县以猕猴桃、苗木、花卉为主导产业,这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广阔的需求消纳市场,通过调查,全县畜禽养殖场粪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处理:一是堆肥发酵处理,养殖场采用干清粪或水泡粪清粪方式,液体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固体经过堆肥后就近或异地用于农田;二是垫料发酵床处理,利用微生物与垫料协调作用,将粪尿同时发酵转化完全降解;三是沼气处理,通过粪尿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利用,沼渣沼液处理还田;四是生产有机肥,主要是利用畜禽的粪便加工成商品有机肥。
由于缺乏维护,部分养殖场早期建设的治污设施不足、老化,治污标准不高,排泄物处理难,科技支撑力量不足、不能满足规模生产发展的需要。
养殖与种植分离成两个主体,养殖的不种地,种地的不养殖,而养殖场粪污处理成本大,粪污输送设施要求标准高,粪污也不适于远距离运输,客观上阻隔了粪污还田的通道。
由于有机肥的使用劳动强度大、肥源不足、见效慢、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造成有机肥的使用率低;同时有机肥价格高,补贴政策覆盖范围有限,一家一户投资难度大,这都制约着有机肥的推广。
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并直接严重影响生活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体身心健康。
5.1.1 严格准入,加强源头管控
在抓好现有养殖场粪污管理的同时,对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实行养殖场建场审批制度,并在畜禽粪便处理技术上予以支持,从源头上控制养殖污染。
5.1.2 以PPP模式治理养殖污染
借助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引导,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形成畜禽粪污处理全产业链,开展PPP模式治理养殖污染。
5.1.3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加大对养殖场的巡查频次,确保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同时扶持发展生态高效绿色养殖,对存在污染问题养殖场引导其迁移或转产,并依法处置环境违法行为。
5.1.4 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区域示范明显的标准化规模场,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从而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1.5 积极推广先进工艺和技术
指导养殖场提高设施化装备水平,推广饲料搭配技术、干清粪方式和节水工艺,实行固液分离、雨污分离,推进畜禽清洁养殖,最大限度减少粪便特别是污水产生量,降低后端粪便综合利用难度。
5.1.6 广泛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提高畜禽养殖主体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争取群众理解支持,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5.2.1 自我消纳模式
对种植土地的养殖型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实行种养循环一体化,通过自家或流转的土地、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沼气池等方式,消纳养殖场粪污。
5.2.2 基地对接模式
对自有土地不足而不能全部消纳粪污的的大型规模场,通过签订协议,实行与种植基地对接。在田间地头建设储粪池和输送管网,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
5.2.3 集中收集处理模式
针对中小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难的问题,探索建立社会化服务公司,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通过服务公司与养殖场签订合同的形式定期清运粪污,并按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