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尔汗·麦都汗,阿力玛古力·热哈买都拉
(1.阿勒泰地区草原站,新疆阿勒泰836000;2.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草原监理所,新疆 阿勒泰836509)
草地在陆地上占有十分大的面积,并且有着自身完整的生态系统,草原的能源和物质的流动循环促进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牧民单纯的为了经济上的收益,过度放牧、随意开垦,无序利用草原资源,导致草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出现了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等生态问题,致使草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保护草原,使畜牧业的发展与草原的生态平衡有机结合,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构建安全的生态循环系统,促进草原环境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结构要素是完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相互协调,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内部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都较强。但当生态系统受到外部的干扰,使得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受到冲击,系统内的结构就会改变,导致各项功能紊乱,最终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一个区域内的草原生态环境被破坏,通常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
目前,我国部分草原牧区养殖主要依靠草原的自然资源,采取全年放牧、冬季补饲的传统饲养模式。虽然已经大力推广轮牧的方式,但是稀缺的天然草地资源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天然草地在自然的气候条件下生长,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依靠天然草地饲养的牲畜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会对草原中的自然草场带来巨大的压力,草地超载率持续升高,致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大,一定区域内的牲畜承载量是有限的,这与大规模发展的畜牧业相矛盾。众多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的变化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又盲目追求养殖带来的高收益,在不考虑草场资源的情况下,随意增加饲养量,扩大养殖规模,同时欠缺科学养殖的相关知识,部分不具有养殖价值的牲畜不能及时淘汰,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增加了草地的承载压力,加速了草原荒漠化,而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变又反作用于畜牧业,使得牲畜的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
随着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政策上对草原的保护,使得草原生态环境逐渐变好。但由于资金缺乏,并且缺少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草原恢复、人工草地的种植与维护方面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得草原生态环境的调控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的宣传和教育,令其意识到草地资源对生态环境以及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过度放牧对草原的危害。同时对基层工作人员、农牧民进行草地经营管理、科学养殖技术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争取令“草地变化规律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对畜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对农牧民的科学指导,改变传统的放牧养殖模式,引导其科学利用草原资源。此外,还应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本着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做好草原生态环境的调控工作[1]。
草原生态环境被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的结果,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调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上的优势,进行人工草地的建设,加快草地的恢复。同时应该建立草地利用体系,培育优质、高产的饲草品种,为畜牧业提供基础保证。在降水量多和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要加强草地的恢复与重建,配合使用高效灌溉技术,重建退化情况严重的草地,在中度退化的草地上补种改良;对地势较为复杂的区域,采取保护、补种、除草、消灭鼠害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促进草地的恢复。此外,针对畜牧业在冬季的饲养压力,可以在特定区域内实施退耕还草的措施[2]。
对草原的利用要以保证生态环境平衡稳定为基础,以《草原法》和《草原防火条例》为法律依据,加强对草原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对待违规滥垦、过度放牧、随意采挖的行为严厉打击,并加大处罚力度,逐渐完善草原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草地资源的管理、保护与利用归入到法律中。制定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制度,根据养殖规模合理配置草地资源,达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3]。同时促进草地畜牧业向着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