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玲,高啟贤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了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减少牦牛的养殖数目是保护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一种既能减少草原的载畜量又能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行之有效的牦牛集约化育肥模式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
祁连山是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的巨大山系,分布有丰富的冰川、雪山、森林、湿地和草地资源,现有大小冰川2 859条,冰储量811.2亿m3,祁连山北麓形成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和56条大小支流,灌溉了河西走廊和内蒙额济纳旗的70万hm2农田、110万hm2林地和800万hm2草场,保障了河西走廊5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跨张掖、武威、金昌3市及中牧山丹马场,总面积265.3万hm2。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对保障西北地区乃至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黑河全流域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根据专家预测,祁连山雪线还会继续升高,将由2000年的海拔高度4 400~5 100 m上升到4 900~5 600 m;冰川冰面将继续减薄,冰川的萎缩态势也将继续。
(2)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由于祁连山林草畜矛盾突出,草原超载量达到30%~60%,草场退化面积达1929万亩(1亩≈667 m2),占可利用草场的50%,植被覆盖率降低了30%~38%,天然草原产草量较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40%。
(3)人为干扰,荒漠化扩展。据甘肃省荒漠化监测中心2009年监测表明,祁连山北坡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15.8万hm2,占监测区总面积21.9万 hm2的67.4%。黑河上游肃南县浅山区荒漠化面积达到62.8万hm2,其中重度面积7.7万hm2,极重度面积 2.5万 hm2。
(4)物种减少,病虫害蔓延。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退化和山区径流减少,加剧了山区小气候变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马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青海云杉林每年发生病虫害3.4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0.6%,严重地段部分林木成片枯黄或趋于死亡。
祁连山作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和保护项目,正在朝良性化的方向发展,移民的下山入川工程不断兴起,禁牧力度强大,但保护区周边地区牦牛养殖的现状依然令人担忧。
(1)仍然以畜牧业生产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增收增效依然要依靠畜牧生产,牦牛养殖依旧是“靠山吃山”。
(2)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业务部门对牦牛养殖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和关注,对牦牛这一特定畜种的饲养方式研究较少,牧民对牦牛的饲养长期沿袭传统的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小,牲畜混群放牧管理,畜群结构极不合理。
(3)牦牛养殖方式落后状况没有改变;母牛挤奶过度,牛犊生长缓慢,形成恶性循环;饲草饲料储备意识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疫病防治不规范,幼畜成活率低,成畜死亡率高;饲养、繁殖等领域的一些先进实用技术无法配套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乳食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牦牛肉作为在青藏高原无污染天然草场中自然放牧条件下生产的畜产品,更加符合人们所追求的安全、优质、健康、美味的要求,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牦牛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较低,牦牛肉的产量和品质都不能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牦牛产业的发展亟待通过科学饲养管理和育肥方法,改进牲畜生产结构,推动牦牛产业化由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化。
甘肃的牦牛数有135万头,也全部生存在祁连山区内。野牦牛栖息于海拔4 000~5 000 m的高原草甸、灌丛、荒漠等地,适应性强,耐风雪严寒,嗅觉较灵敏,多成群活动,喜晨昏觅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发情交配,怀孕期约9个月,胎产1仔,幼仔2~3年性成熟。野牦牛原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是典型的高寒动物,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类动物和家畜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它却能登临受用。传统生产方式牦牛仅靠天然草地牧草,获取它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所需的营养,导致育肥过程中牦牛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效益低下,不但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也阻滞了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牦牛集约化育肥生产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育肥牦牛最好选3~4岁、体重在100~200 kg的牦牛进行饲养育肥,牦牛的体况要康健康、无病、体质结构良好、体格大而皮肤较薄、体型清晰、宽而不丰满,看上去较瘦的牦牛,对年龄过老(超过10岁)、有病(特别消化系统疾病)等无育肥价值的牛只进行淘汰,以免浪费饲草料及人力、物力,降低育肥的经济效益。
过渡期一般为10~15 d,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加强牦牛对新生活模式的适应,另一方面将病弱牛淘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牦牛通常是大群生活,但每个个体之间还是保持一定距离;牦牛生长缓慢,对草料的需求量比较少,致使了牦牛对草料比较挑剔;牦牛胆怯、易惊,再加上运输等因素的干扰,牦牛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之后会“绝食”,“绝食”期间体重可能显著下降,还会继发诸多代谢性病。因此,过渡期是做好育肥工作的重中之重。过渡适应期要做到牛与人之间的适应、牛与环境之间的适应、牛与饲料之间的适应、牛与牛之间的适应,所以牦牛育肥前适应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训练牦牛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稳固的条件反射、容易调教,达到育肥之目标。
(1)牧区内过渡。在牛群生活和生长的可放牧的草原内用围栏设定面积与育肥区场等同面积的适应场,供应充足的饮水和育肥时的饲草和饲料,让其适应待育肥时草料和生活环境,减少育肥时的应激反应。
(2)牧区周边过渡。在距离牛群生活和生长繁殖的可放牧的草原外不远的地方用围栏设定面积与育肥区场等同面积的适应场,供应充足的饮水和育肥时的饲草和饲料,让其适应待育肥时草料,减少育肥时的应激反应。
(3)育肥区过渡。在育肥场附近设面积比育肥场大几倍的过渡区,供应充足的饮水和接近其原来已适应的饲草和饲料,让其适应待育肥时草料,减少育肥时的应激反应。
育肥以每年9—12月份为最佳季节。
借鉴牛生产上应用较成功的黄牛饲料配方,研究制定最佳的牦牛草料配方,同确定牦牛饲喂的日粮标准
建设一个或几个高标准的牦牛育肥深加工生产基地,通过宣传与广告、科技讲座、邀请从业人员参观及成果展示等方式向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农牧民和推广介绍新的育肥模式,建立以点带面、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区的牦牛集约化育肥示范与生产基地,从而有效预防祁连山脉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养殖牦牛的经济效益,克服传统畜牧业“夏肥、秋壮、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养殖模式,建立现代畜牧业“夏肥、秋壮、冬育肥、春屠宰”良性集约化育肥模式,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人民美好生活做贡献。
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和响应国家建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号召,大力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牦牛集约化育肥模式,减少了畜牧业对天然草原的依赖程度,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使牧民的收入一天比一天高,草原一天比一天绿,天空一天比一天蓝,实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