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取穴规律

2018-02-13 06:54:01沈卫东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肺系伏贴膀胱经

蔡 娲,沈卫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三伏贴即在夏季三伏天时用药物贴敷和刺激穴位,从而使得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来达到益气驱寒、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此为中医特色外治法之一[1]。大量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三伏贴疗法在夏季阳气最旺的三个伏天进行施治,可有效防治慢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和感冒等多种好发于或加重于秋冬季节的肺系疾病,所谓“冬病夏治”[2]。三伏贴疗法体现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精髓[3-5]。

1 理论溯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句将“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核心思想,提出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中医防病养生策略,随后医圣孙思邈推演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可见中医的思想精髓是防病重于治病,而三伏贴疗法重在预防和阻挡慢性疾病尤其是肺系慢性疾病的发病趋势,可谓“上工之术”[6]。

1.1 天人合一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文阐明了人与天地自然的整体观,人源于大自然,行走生活于大自然,制约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一体化不可分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环境和气候中不断调整自己以顺应和适应大自然而秉持“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从而使得灾害不生、苛疾不起。

《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长于夏”则表明夏季为阳盛之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上升和增长,三伏天为一年之中阳气鼎盛时期,体内的阳气亦是最盛之时,此乃体表经络气血最充足的时机,此时应用药物贴敷穴位以振奋阳气、驱逐阴寒,可有效防治“冬病”。同时,三伏天的时间源于古代历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首日,十天为一伏,中伏首日和末伏首日皆是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对,故庚日贴敷可达到最佳的驱寒效果,同时也是三伏贴疗法可有效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依据。于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即是三因制宜之“因时制宜”,顺应四时气候的疗法,亦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1.2 阴阳平衡 《素问·六节藏象论》:“生之本,本于阴阳。”提出阴阳为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表明阴阳平衡对于人体固护正气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把握阴阳……中古之时,有至人者……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三伏贴疗法即是调动夏季三伏天体内的阳气来祛除感发于冬日的宿寒阴邪,从而使得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春夏顺应生长之气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势养阴;春夏为秋冬储阳,秋冬为春夏存阴;此乃阴阳此消彼长、阴阳互根互用之体现。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随大自然气候而变化,盛于夏而藏于冬,“冬病夏治”,三伏贴疗法借助“春夏养阳”之力在夏季将慢性肺系疾病的冬寒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1.3 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将五个时节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由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三伏贴疗法治疗肺系疾病即“冬病”的理论源自“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对于肺系疾病而言,其病位在肺,肺属金,肺系疾病的病机多为肺胃气虚、寒邪乘袭。根据五行学说“虚则补其母”的理论,土为金之母,脾属土,肺虚则应补脾,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亦会取用中焦脾俞穴来培土生金、健脾益肺。

1.4 经络理论 《灵枢·终始》:“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可见夏季经气浮于表,经络通畅、阳气旺盛,此时将辛温的药物贴敷于皮肤更易于药物吸收和渗透而达到扶正升阳的作用。

2 取穴规律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CBM数据库,以“三伏贴”“穴位贴敷法”“三伏灸”“天灸”“肺系疾病”“鼻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等关键词检索近5年内所有三伏贴疗法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经筛选共纳入有效文献136篇,其中大量文献皆证明了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有效性[7-16]。经数据统计整理后,以下将对所有临床文献中应用的穴位和所处经脉作频次分析。

2.1 常用穴位 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38个穴位共使用917次,平均24.13穴次。大于平均穴次的穴位共12个,使用772穴次,占全部用穴的32%,频次的84.19%,按照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肺俞(148)、大椎(92)、定喘(85)、肾俞(84)、天突(76)、膻中(74)、脾俞(73)、膈俞(44)、风门(39)、心俞(39)、膏肓(33)、足三里(24)、神阙(13)、百劳(12)、命门(11)、大杼(9)、丰隆(9)、中府(6)、厥阴俞(4)、气海(4)、关元(4)、迎香(4)、涌泉(4)、身柱(4)、志室(3)、印堂(3)、合谷(3)、胃俞(2)、中脘(2)、下脘(1)、上迎香(1)、列缺(1)、神堂(1)、(1)、气海俞(1)、至阳(1)、三焦俞(1)、腰阳关(1)。

2.2 经脉分布 其中用穴个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膀胱经(15)、督脉(5)、肺经(2)、大肠经(1)。不属于十四经脉的经外奇穴有4个。

2.3 取穴分析 经总结,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所取的大多数穴位皆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其可统摄诸阳,调节全身阳脉,振奋一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其为六阳之长,又称“巨阳”。取膀胱经和督脉可提升全身阳气来祛除肺系疾病的阴寒之邪以达到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已病防变、未病先防之目的。

以下将围绕超过平均穴次的12个穴位来进行分析:首先,位于膀胱经的背俞穴有5个,其占比41.67%,分别是肺俞、肾俞、脾俞、膈俞和心俞。《理瀹骈文》云:“五脏之系,咸在于背,脏腑十二俞皆在背……故脏腑病皆可治背。”《类经》曰:“十二俞……皆通于脏气。”《类证治裁》 之:“摊贴肺俞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其可调节脏腑功能,故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多取肺俞,取肾俞可培补肾阳进而金水互生之温补肺阳,脾俞可培土生金补益肺气虚,膈俞为血之会可补益气血,心俞可充沛和畅通血脉以助肺行血。

其次,大椎为诸阳经交会之穴,调节全身阳经以升阳扶正;定喘为经外奇穴、天突属任脉,皆可降逆平喘;膻中为气之会可宽胸理气,平喘止咳;风门属膀胱经可祛风解表;膏肓同属膀胱经可补肺扶正;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其可补益气血、培土生金。

背俞穴、气血两会、经外奇穴等诸穴合参,共奏平衡阴阳、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解表散寒、止咳平喘之功。

3 结语

三伏贴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疗法,其防治肺系疾病疗效确切[17-20]。同时,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理论为基础,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其取穴规律亦与《内经》诸多的理论基础相得益彰以调和脏腑阴阳气血,而达到“未病先防”之目的。

猜你喜欢
肺系伏贴膀胱经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三伏贴联合西药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益寿宝典(2018年10期)2018-01-27 00:44:58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饮食保健(2018年2期)2018-01-23 12:05:56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肺系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体会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玉屏风配合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