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瑞刚
(河北省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 064200)
奶牛体况是监测奶牛能量储备的有效方法。实际上尤其是围产期母牛,体况评分(BCS)比称量体重更能精确评估体贮变化。奶牛产犊后干物质采食量的巨大变化能掩盖体重的变化,但通过体况评分可反映出母牛体脂肪的动员情况。
奶牛体况评分通常使用5分制。体况为1分,表明奶牛极端瘦弱,而5分则为过肥;产犊前奶牛的最佳体况应在3.5~3.75分之间。高于推荐最佳体况评分的奶牛与处于最佳体况评分奶牛相比,其产犊后采食量和体重降低幅度大。如果泌乳期最初的60d母牛体况评分丢失1分以上时,就表明围产期奶牛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产犊时的体况评分愈高,出现体况严重下降和代谢紊乱的风险也愈大。产道周围的脂肪给分娩增加困难,而嵌入内脏器官的脂肪可降低器官的功效。体况过肥的奶牛产奶量往往较低而且再妊娠难度大。对于体况过肥的母牛适当管理可避免上述问题,但是在管理中容许出错的空间很小,体况适宜的奶牛对牧场主来说管理风险明显降低。
奶牛皱胃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右侧腹壁内。真胃易位指皱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易位造成扭转会严重减慢或阻止了食糜在胃肠道的流动;气体聚集(无论是导致易位的前提还是易位造成的结果)导致鼓胀现象。在最后肋骨附近敲击奶牛腹部用听诊器(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听诊器)贴近其左侧腹部可听到“砰砰”声。右侧真胃易位(DAs)更为严重(扭转程度更高)也更难治疗,多需要手术处理。确切的引发原因尚不清楚。易位可以是左侧也可以右侧,但85%~90%是在左侧。
奶牛表现疼痛,站立时弓背。易位多发于产后14d内,但有近25%的病例在此后发生。青年母牛很少发生易位,发病率随胎次上升而上升,至6胎后下降。
真胃易位在高发群的发生率为15%。许多因素可增加真胃易位的发生率,常表现为几个途径引发的综合征。2/3的病例是先发生其他症状的代谢紊乱或患病。低血钙症总的来说降低肠道的蠕动同时可能增加皱胃内气体的产生。产前饲喂大量谷物饲料和玉米青贮可能增加患真胃易位的可能性,而产前体况评分过高的奶牛比体况适宜的奶牛更易发生易位。饲喂大量谷物饲料增加了流入皱胃的VFA量,VFA降低了皱胃的收缩力,可能导致真胃易位。VFA在瘤胃的吸收取决于瘤胃乳头状突起的发育程度,而瘤胃乳头状突起的发育需要精饲料的刺激。在围产期没有充分刺激瘤胃功能,而在泌乳早期快速增加精料饲喂量可导致大量未被吸收的VFA流出瘤胃;饲料突然变换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有人认为,体腔内增加允许皱胃移动的空间会增加临床真胃易位发生的概率。妊娠后期,附着于皱胃的网膜伸展,伸展程度与以后发生易位的风险性有关。真胃易位的易感性是可遗传的,估测遗传力为24%。
易位非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皱胃内气体能否排出。可以不断帮助患牛翻身或把患牛放在拖车上颠簸疾走。如果成功,患牛会立即采食。然而,这些措施都是暂时缓解症状,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把皱胃复位并缝合在体壁上。手术法的效果更可靠、长久。
奶牛躺卧歇息的体位也与易位有关。应引导奶牛向左侧躺卧,这样会降低左侧易位的风险。在卧床有斜坡的畜舍内,奶牛都是后肢朝向下坡方向;真胃易位高危母牛如果右侧躺卧会增大其易位的风险。尽管这种推论还没有经过验证,但依据此原理的疗法已有成功的记载。通过拴系患牛右后肢强迫其向左侧翻转,治愈成功率为87%,只稍逊色于手术治疗(治愈率92%)。
防止其他代谢紊乱是对真胃易位最全面有效的预防,奶牛分娩时应保持适宜体况(BCS为3.25~3.75),围产期饲喂平衡日粮和诱导最大采食量;产前防止低血钙症,可适时在日粮中添加阴离子盐。
分娩前由于启动泌乳阶段时有关激素发生变化,增加了流入乳房的血流量,有时淋巴系统不能有效地调节增加的液体量,结果液体累积导致乳房肿胀,称为乳房水肿。乳房水肿表现为液体在乳房和乳房前部细胞间过量积累,有时分娩前肿胀非常严重;本病的发生原因尚不清楚,但产犊期间血蛋白低和血流量增加而淋巴系统不能及时辅助循环可导致本病。水肿引起的肿胀压迫许多淋巴管,引起更严重的肿胀,直到奶牛挤奶后压力减轻为止。氯化钠和氯化钾的采食量过高会加重乳房水肿,因此有时限制盐的食入量可以减轻病情。严重肿胀会降低产奶量,甚至引起乳房下垂。头胎青年母牛和高产牛易发生乳房水肿,因为机体在为泌乳期的来临作大量准备工作而产生剧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