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晶晶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750011)
要促进我国奶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从根本上解决奶牛育种问题。通过培育高质量的奶牛,并实现其产业化发展,才能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奶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奶牛分子育种可提高奶牛的泌乳量,提升奶牛的抗病能力。
与泌乳性状有关的可供选择的基因有很多,包括CSN3、Leptin、Ghre1in、PCR-RFLP等。有研究者利用PCR-RFLP方法对我国荷斯坦牛的-1g基因进行研究,发现能够对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比值发挥正效应的是AA型。与AB型的基因型相比,AA型基因奶牛的乳蛋白率要高很多。并且,还有研究者采用PCR-RFLPs方法对3个品系完全不同的荷斯坦牛的AGPAT6基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anI酶切点位会出现突变,而等位基因D是乳脂率的优势等位基因,产奶量的优势等位基因则是等位基因C。
在对与奶牛抗病性有关的基因进行研究时,研究的主要对象为MHC基因家族,对Nramp1基因、cxcr1基因、t1r4等基因的研究也有所涉及。研究者在对Nramp1基因进行研究时发现,乳脂率最高的是BB基因型,体细胞数量最多的是AB基因型,而对乳脂率产生明显正效应的是B等位基因。而有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HSP70-1基因中,与SCS存在显著相关性的是其中的21623位点基因型。而CC型SCS显著低于AG型和GG型,其中CC基因型是指的乳腺炎抗性基因型。而研究者在利用PCR-RFLP、CRS-PCR方法对LF基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奶牛乳腺炎抗性优良基因有两种,一种是LF基因+72(T/C)的AB基因型,另一种是-487(/G)位点的CC基因型,这两种基因都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对奶牛乳腺炎抗性进行筛选。
与奶牛繁殖性状有关的基因研究并不多,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奶牛的双胎性状,研究的奶牛品种主要有中国荷斯坦牛、延边牛、晋南牛等。研究人员在对基因FSHR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标记候选基因为第10个外显子。研究发现,奶牛中双胎牛的突变型频率、单胎牛的突变型频率分别为31.25%、6.67%。所以,此外显子的多态性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可用于对奶牛的双胎性进行标记,并可作为奶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
微卫星DNA较多的多态性,在对奶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如 BM2113、BMC1207、BMS1290、INRA005、TGLA126等。研究者在对我国陕西地区的中国斯坦奶牛进行分析时,主要对其中的四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进行探究,一个是 BM2113,一个是 B,1824,一个是 CSSM66,还有一个是ETH152,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没有与泌乳形状建立联系。而在对山东的同品种奶牛微卫星和牛乳中的体细胞数量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部分微卫星与体细胞数量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比如,微卫星BMS1979的等位基因184bp与体细胞数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77bp则与之成负相关关系。
研究者曾对中国荷斯坦牛中的mtDNA D-1oop区域内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研究,发现其变异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转换,一种是颠换,还有一种是插入。其中,最常见的变异形式是转换。同时,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单倍型有5种,只有1种属于瘤牛,另外5种都为普通牛。中国荷斯坦牛mtDNA D-1oop的单倍型、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8444和0.0279,这说明中国荷斯坦牛的遗传多样度十分丰富。而在对其Y染色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微卫星分子与普通牛的类型是相同的,可将其作为中国荷斯坦牛种质特性的分类依据。
综上所述,根据对奶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奶牛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比较大的进展,在研究中能获得各种与奶牛分子遗传特征有关的信息,可为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奶牛养殖过程中,应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合理的选择奶牛养殖模式,以提高养殖效率,促使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