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洁教授运用“和法”临证经验

2018-02-13 04:11李凤娥强立新孙辰莹王清贤郑美媛刘玉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焦少阳牡蛎

李凤娥,强立新,王 颖,孙辰莹,王清贤,郑美媛,刘玉洁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刘玉洁教授为国家第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教授从医近40 载,师从名医大家,饱览古今经典医方医集,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临床尤擅运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和法”,辨证论治,均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刘师运用此法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分析及辨证分型论治

1.1 和解枢机

《读书随笔·卷四》载: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条畅而不病。” 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滞,少阳胆气枢机不利,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气机郁结。张景岳言:“ 少阳为枢, 谓阳气在表里之间, 可出可入, 如枢机也。” 言简而精, 是指肝胆疏泄正常、三焦气血通畅, 则全身阴阳气机得以升降出入自如。枢机是指交接转枢之枢纽。从表里而言, 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 “少阳主春, 其气半出地外, 半在地中, 人身之气亦如之, 故主半表半里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治少阳不和,气火交郁,心神被扰的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等证。刘玉洁教授临床擅用此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如:郁证、狂证、惊悸怔忡、失眠、眩晕、耳聋耳鸣等,以及男性阳痿、遣精等证属痰热扰心、肝失疏泻、心胆不宁者。药物组成: 柴胡10 g、清半夏10 g、党参18 g、黄芩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茯神30 g、丹参30 g、郁金10 g、合欢皮30 g、炒枣仁30 g、夜交藤40 g、紫贝齿40 g、生姜3片、大枣5枚、桑叶30 g、浮小麦30 g。方用小柴胡汤去甘草和解少阳之邪;龙骨、牡蛎、紫贝齿镇肝安魂;茯苓、生姜、大枣健脾和中,利三焦之水;炒枣仁、夜交藤安神助眠;桑叶、浮小麦清肝敛汗;丹参、郁金、合欢皮理气活血解郁;石菖蒲、远志、茯神安神开窍。诸药合用,使内外之邪热能解,肝胆之气调畅。方中用小量柴胡为防止升散太过,重用龙骨、牡蛎以重安神镇惊,北方气候多干燥,且桂枝辛甘温易化热动火,阴虚火旺体质慎用,若阳虚明显可予小量桂枝以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大黄苦寒伤正故少用或不用。口苦者加黄连; 胸胁胀满者加香橼、佛手; 夜寐差易惊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重则加珍珠母。

1.2 调和肝脾

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主要体现于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土得木则达,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调和,运化正常; 木赖土以滋之,脾气健运,化生精微,滋养于肝,肝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逍遥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一首方剂,源于张仲景的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由柴胡、当归、白芍药、茯苓、白术、炙甘草组成,6味药制成粗末,每服2 钱,水一大盏,加烧生姜1 块( 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7 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局方》中记载的原方主治是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血热相搏、月水不调及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等阴虚血弱之证[1],在中医妇科、内科运用最为广泛,后随临床事业的发展,已被视为调和肝脾之第一方,历代医家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刘师更是善用此方治疗由情志不遂、阴血暗耗引起的胸胁疼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证属肝郁脾虚者,治以养血柔肝、健脾和胃。药物组成:当归10 g、白芍10 g、柴胡6 g、茯苓15 g、白术10 g、甘草10 g、生姜3片、薄荷3 g。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益气补中,为佐药;少许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共奏养血柔肝、健脾和胃之效,通过调和肝脾,起调节神志、增强食欲、改善睡眠的作用[2],伴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息风止眩;伴咽干口燥、心神不宁加元参、百合滋阴宁心安神;伴胸脘痞满、肢体困重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伴胸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加片姜黄或元胡、川楝子以行气通经止痛;伴心下痞满、纳呆神疲,加砂仁、炒莱菔子、紫苏梗、荷叶以消痞除满健脾开胃;伴月经不调者加香附、益母草理气解郁、活血调经;伴视物昏花,耳鸣尿频者加枸杞子、菟丝子以滋补肝肾之阴。

1.3 分消走泄

何梦瑶在《医碥·郁》载: “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肝与胆关系密切,肝为阴木,胆为阳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主阴从,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而非肝;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济,相互为用,则情志调和。胆主枢,胆气升发少阳之气助肝疏泄,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常,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而不病。《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7条:“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或如温胆汤之走泻”,明确指出了温胆汤是分消走泻的代表方剂。分消走泻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泻出体外。温胆汤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原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增加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方名仍称温胆,但其功用则为清胆。《古今名医方论》:“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宜清胆热,通利三焦。“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处和即温也,使胆温,使胆恢复平和的本性。用清胆的方法使胆火消,使之恢复平和。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也说:“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温和之气耳。”也就是说,胆为中正之官,应东方少阳春生温和之气,所谓温胆者,是指通过宣通气机,祛除痰热,则痰热自清而恢复其中正温和的本性。由此可以认为,温胆汤其实是清胆之方,此方虽有清胆之功,但方中却无大队寒凉之品,而是以辛温为主,通过宣气机,祛痰热而使胆热得清。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生存生活质量虽然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术后抑郁焦虑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因抑郁悲伤,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乘脾。脾气受损,气化不利,升降失职,化生痰湿; 或肝火灼津,酿生痰浊。痰随气升降,遍身皆致,痰滞蒙蔽心神。 “百病皆因痰作祟”,痰去则郁自消。刘玉洁教授临床擅将此方应用于冠心病PCI术后伴抑郁症患者,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胆怯易惊,失眠多梦,气短喘促,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舌质暗,舌苔浊腻,脉弦滑,属痰瘀内阻证。治法:祛痰化浊,利胆解郁。代表方为温胆汤,药物组成:茯苓15 g、半夏10 g、甘草6 g、枳实10 g、竹茹10 g、橘皮10 g、生姜3片、大枣3枚。半夏、竹茹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除烦;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不生,甘草益脾和中,姜枣和脾胃制半夏之毒。如患者胸痛症状较明显可加丹参、檀香、砂仁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若患者眠差梦多则加石菖蒲、远志、茯神、以开窍宁心安神,伴神疲食少、倦怠乏力者加木瓜、生薏仁、砂仁、白蔻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2 典型病例

例1:女,52岁,于2016年1月12日就诊。主诉:胸闷胁胀反复发作1年,加重伴心悸头晕乏力3个月,心烦易惊,谵语易怒,周身困重,烘热汗出,月经紊乱,纳尚可,眠差梦多,小便涩,大便溏;舌质暗红,苔白略腻,脉弦。详问病史,患者1年前因着凉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等症,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给予静点抗生素等对症治疗,炎症得以控制,但此后随即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上述症状,缠绵不愈,故今日前来就诊。刘师认为:本患者为中年女性,主因感受外邪,经医治不效,即伤寒八九日,误用下法,致使正气受损,邪气弥漫。四诊合参,辨证为少阳病兼三焦失畅、阳明有热、心胆不宁。胸闷胁胀为邪入少阳经脉,经气不利的表现;心烦是热郁胆腑,胆热扰心的特征,心悸心烦易惊是误下伤心胆之气,心胆不宁所致;谵语眠差梦多是阳明有热、心神被扰所致;烘热汗出为经脉不利,郁而化火,迫津外出,月经紊乱为太冲脉衰,天癸欲竭;小便不利是三焦受邪,水道失调的表现;邪气弥漫,三阳经气不利,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本证乃表证误下,邪气内陷,肝胆之气不疏,少阳经腑失和,三焦不畅,阳明有热,心胆不宁,邪气弥漫,虚实互见之证。故治宜和少阳,畅三焦,清阳明,镇心胆。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主方,处方如下:柴胡10 g、黄芩10 g、党参10 g、茯苓30 g、半夏10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珍珠母30 g、炒枣仁15 g、桑叶30 g、浮小麦30 g、生姜3片、大枣五枚,7剂,水煎服,每日2次。二诊,诸症减轻,仍有睡眠不佳,梦多易醒,加合欢花30 g,7剂,服法同前。三诊患者上述诸症明显减轻,予原方加养血调经培补肝肾之品7剂继服。半年后随访患者如常人。

例2:男,65岁,于2016年3月28日就诊。主诉:胸闷痛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伴心悸气短20 d。现症见:胸闷胸痛反复发作,与情绪波动有关,心烦易怒,周身困重,纳尚可,腹胀,进食后加重,眠差梦多,小便可,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既往有冠心病病史10余年,于半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狭窄,置入1枚支架(具体不详),此后患者坚持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扩冠、抗凝、调脂稳定斑块等西药,患者仍有胸闷痛症状发作,周身不适,情绪低落,时而暴躁易怒,为行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来我院就诊。刘师认为:大部分冠心病患者运用现代医学疗法行PCI术后,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胸闷胸痛症状,少部分患者由于经济、精神、心理压力等负担,长期肝木不疏,气机不畅,脾土亏虚,内生痰湿,郁而化热,从而成为本虚标实之郁证。治疗可用分消走泻之法,祛痰化湿,运用温胆汤以宣气机、祛痰热,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则胆热得清,诸症得以缓解。方用温胆汤,组成:茯苓15 g、半夏10 g、甘草6 g、枳实10 g、竹茹10 g、橘皮10 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服,每日2次。二诊:患者自觉胸闷胸痛症状减轻,偶有心烦,伴胁肋胀闷不适,上方加丹参、郁金、合欢皮以活血疏肝理气,服用方法同前,并加以心理疏导,使患者顾虑减轻。三诊,诸症减轻,原方继服以善后。3个月后随访,患者无不适。

3 讨 论

和法系八法之一,亦称“和解法”,指运用寒凉、温热、辛散、补益等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以达到疏通表里、和解寒热、调理脏腑等作用的治法。如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胃肠、分消走泄、开达募原等。该方法主要强调“和”,即通过调理身体使得病邪清除[3]。即通过疏通患者体内瘀积的血气使得气血通畅[4]。其核心在“调和”,针对患者体内的肝肾脾等脏器的气血运行进行适当的调整,帮助患者表里、上下气血流通,寒热瘀积消散。从《伤寒论》到现代,中医和法得到流传与发展,现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手段之一[5]。

《伤寒明理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医学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通俗伤寒论》:“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意即胆经与三焦经同属相火,所以“合为一经”。少阳为枢,一指足少阳胆经主气机横向表里出入,疏泻胆汁;二指手少阳三焦经,气机通过上中下三焦,纵向上下升降。手足二少阳分工合作,上下升降,表里出入。刘玉洁主任医师熟读经典及名家医案,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化繁为简,辨证论治,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之法,治疗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手足少阳病变,常以“和法”为治疗大法,如和解枢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肝脾(逍遥散)、分消走泻(温胆汤)等法,以调和气机,解除滞障,使机体恢复平和状态,即阴阳平和,“以平为期”,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1] 彭怀仁,项平. 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35-1536

[2] 胡随瑜,张宏耕,郑林,等. 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型构成比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1312-1314

[3] 江苏省中医药特色优势研究课题组,黄亚博,冯广清,等. 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优势病种调查研究[J]. 江苏中医药,2013,15(9):5-8

[4] 许卫华,姚树坤,李妮娇,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5):225-228

[5] 许卫华,姚树坤,李妮娇,等. 中医辨证论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影响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9):640-644

猜你喜欢
三焦少阳牡蛎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