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吕爱平,王 梅,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肾藏精”理论是肾藏象理论的核心。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医学与干细胞理论的发展,从肾主生长发育、主骨生髓、生殖等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其中肾藏精对生长壮老的影响作用成为了近年来从补肾固本方向进行抗衰老研究的基础。现将肾在藏精气、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等方面对生长壮老的影响相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肾中所藏精气从其来源看,一是先天之精,从父母处承继得来;一是后天之精,在人出生之后摄入饮食物,经由脏腑运化在体内化生成精,可滋养先天之精。肾中藏有的先天后天之精(“肾气”)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再生修复和衰老等功能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中,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在体外扩增,在体外经诱导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腱细胞、肌管、神经细胞与支持造血干细胞的基质细胞。这种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因其与“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理论存在较高的吻合而成为肾藏象研究中的热点,而“从肾论治”调控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
李利清等[1]发现同是关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基本生命过程的理论,干细胞理论与中医藏象理论二者有相通之处,阐释了中医藏象理论中藏于内的“藏”和见于外的“象”的细胞层面的实质。干细胞群因其细胞增殖的自稳定性与负反馈机制的特点被认为是细胞层次的“藏”实质;而围绕与干细胞群的普通功能细胞群因其较之干细胞群更新、变化更快的特点而被认为是细胞层面的“象”本质。张进等[2]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下的干细胞自我调控系统,受到以性激素系统为中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而干细胞的自我调控系统又依赖于局部微环境。干细胞因具有全部遗传物质和发育信息,具有先天之精属性,被认为是“肾藏精”的现代实质。
田晨[3]进行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中,使用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血清和各治疗组大鼠含药血清孵育正常大鼠造血干细胞,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大鼠CFU-GM数目、PU.1 mRNA表达水平均比模型组明显升高,而其中滋肾生血组的大鼠CFU-GM数目、PU.1 mRNA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说明补肾益髓生血法能够提高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促进血细胞的成熟,从而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骨髓抑制状态。
郑洪新等[4]在对1~70岁不同年龄健康人群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指标如多巴胺、5-羟色胺、雌激素、雄激素、生长激素、ACTH、皮质醇、T细胞亚群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指标和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不同阶段变化规律密切相关,与肾精的充、盛、减、衰密切相关。提出科学假说,认为“肾藏精”主要或部分体现为干细胞及微环境的调和状态,而干细胞、微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动态平衡是“肾藏精”的生物学基础。而动员“肾藏精”的生理功能,进而调控这种动态平衡是“从肾论治”的作用机制之一。
《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精,精成而脑髓生。”髓生于先天之精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高者,内渗于骨空,补益骨髓。”髓又受后天之精气的滋养。肾主骨,髓居其中,骨赖髓以养。《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认为精能化血,精足则血充。在骨、髓及血液相关疾病治疗中多选择“从肾论治”的治疗方案。
李沛等[5]收集整理了近10年来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将其中使用的药物和药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治疗使用频率最高的十味中药是淫羊藿、熟地黄、黄芪、鹿角胶、杜仲、骨碎补、当归、牛膝、白术、肉苁蓉。药对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黄芪-淫羊藿、熟地黄-当归、杜仲-牛膝、当归-黄芪、白术-黄芪、肉苁蓉-当归、吴茱萸-党参、续断-杜仲、菟丝子-枸杞子。这些高频使用的中药和药对主要都是以温补肝肾、壮筋骨,养血活血及益气健脾类药物为主,说明从肾论治仍是目前临床应对骨质疏松症的首要治疗方案。
吴志奎等[6-7]认为β-地中海贫血症的中医核心病机属于“先天禀赋不足,肾虚髓损,精血化生无源”,基于“肾藏精生髓”理论指导使用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症3个月后,中医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肝、脾肿大硬度,Hb、RBC、Ret、HbF等血液指标显著改善。在使用补肾生血药对辐射损伤小鼠模型、环磷酰胺引起小鼠白细胞低下模型、荷瘤小鼠(S180腹水癌)模型、马利兰诱发小鼠骨髓造血障碍模型、乙酰苯肼造成小鼠溶血性贫血模型、苯中毒骨髓损伤小鼠模型等多模型治疗的相互验证中,均证实补肾生血药能使肾精充足髓海充盈,有明显保护骨髓促进造血生血作用,从实验角度阐述了中医肾生髓、髓生血理论的客观性。
邹新蓉等[8]在研究中药方肾安颗粒干预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时,将肾性骨病模型大鼠股骨组织BMP-7表达和骨代谢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肾性骨病模型大鼠骨代谢异常与BMP-7异常表达密切相关,使用肾安颗粒后血Ca、骨密度有明显升高,血P、ALP、iPTH出现明显降低,这种影响机制可能与干预BMP-7表达有关。程志安等[9]选用了代表补肾阴、补肾阳和补肾填精方药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前脂肪细胞向成骨分化过程进行干预,发现成骨分化相关基因IGF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而对于成脂分化相关基因FABP4 mRNA表达在补肾方药作用较早时间即出现显著下降,研究提示补肾阳法对促进成骨分化、抑制成脂分化作用更为明显。
卞琴等[10]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进行归属时划分应属于中医“精”“髓”范畴。考虑到BMSCs可转分化为其他成体干细胞的功能与中医先天之精生化后天之精类似,故应划分在“精”范畴。BMSCs主要来自于骨髓(髓),在特定环境下能向成骨转化,使“髓生骨"过程得以实现。相关研究中使用补肾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都有促进作用,证实了“肾”“髓”“骨”之间存在关联,故BMSCs又可列入“髓”范畴。田晨[3]认为补肾益髓生血法能够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定向粒单系增殖分化,促进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成熟,从而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骨髓抑制状态。
“肾藏精”是肾主生殖的基础,是中医对人体生殖生理的认识,肾精充足、肾气旺盛,则生殖功能正常;反之,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则生殖功能异常。现代医学认为生殖能力的前提是性腺功能的成熟,在女子为卵巢周期性分泌激素、月经规律来潮而在男子为男性睾丸分泌性激素、正常的遗精,这些都与“肾主生殖”“天癸”相近。王瑞霞等[11]从现代辅助生殖医学理论角度阐释“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认为人体生殖能力由肾精、天癸所主导,而卵细胞和精子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两者的动力源自于肾阳的鼓动,并且肾精可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而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由肾精决定。
孙俊建[12]采用补肾调周法结合夫精人工授精(IUI)治疗小卵泡排卵(肾气虚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中,认为卵泡发育不全与肾、肝、脾关系密切,而其中肾中精气与天癸是其根本原因。在选用168例接受IUI助孕的不孕症患者中进行西药与中西药治疗的临床病例观察中,对治疗后临床妊娠率、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疗效、子宫内膜彩色超声评分、卵泡周围血流情况进行比较,补肾调周法可能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内环境,增加卵巢血供,改善卵巢功能,对IUI周期卵泡发育、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干预具有积极的意义。
肾主生长发育的根本来自于肾藏精,在肾藏精理论应用于中医延缓衰老的研究中,补肾类中药在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叶日乔等[13]在研究女性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时发现,不同肾虚证型与患者的骨密度呈现相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随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依次下降,而不同肾虚证型骨密度变化均为Troch>Neck>Ward。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按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逐渐升高,而雌二醇(E2)、雌二醇与血清睾酮比值(E2/T)则逐渐降低。这种变化反映了肾虚程度与骨密度和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即按照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逐渐加重,这也为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同肾虚证型的判断及其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标准和参考依据。吴志奎等[7]在中医肾藏精生髓理论指导下,对多种动物模型进行抗衰老实验研究发现,补肾生血药的抗衰老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整体调节水平上提高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应答能力,提高机体生命活力和机体代谢活力,可调节脂类代谢并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能有效调节和改善软骨代谢,并且在分子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与调控,且提高淋巴因子的活性与表达等方面。
沈自尹等[14]认为干细胞的增殖(分裂)与分化(转化为组织结构)的速度一般是平衡的,而人走向衰老则是由于干细胞分化速度超过分裂速度,干细胞减少所致,只要设法促进人体组织中干细胞的分裂,提高人体组织中干细胞的比例,就可对这一可逆过程加以干涉。沈自尹等在研究中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发现淫羊藿可以提高干细胞活力,通过激发HPA轴、多类促生长因子,能使24月龄的老年大鼠的7个重要组织逆转到8~13月龄,从而实现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肾藏精”理论与人的生长壮老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研究也已经从多个方向证实,选择适宜的补肾类中药可以在生长壮老各个阶段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养生方面发挥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为人类健康护航。
[1] 李利清,张新光,虞坚尔. 中医藏象精气与干细胞关系研究[J]. 环球中医药,2010,3(1):39-41
[2] 张进,徐志伟,丁富平. “肾藏精”的现代实质新理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550-552
[3] 田晨. 补肾益髓生血法对AA大鼠骨髓造血功能保护作用及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4] 郑洪新,王拥军,李佳,等. “肾藏精”与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及NEI网络动态平衡关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267-2270
[5] 李沛,潘富伟,陈玉琦. 骨质疏松症内服中药使用情况文献分析[J]. 光明中医,2014,29(9):2019-2021
[6] 吴志奎,张新华,方素萍,等. 基于“肾藏精生髓”理论治疗地中海贫血[J]. 中医杂志,2011,52(2):20-23
[7] 吴志奎,刘咏梅,方素萍,等. 中医肾生髓理论在抗衰老与基础研究实践思路[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41-43
[8] 邹新蓉,王小琴,王长江,等. 肾安颗粒对肾性骨病模型大鼠骨组织BMP-7表达及骨代谢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2013,35(4):11-13
[9] 程志安,韩凌,危建安,等.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及健骨二仙丸含药血清对BMSCs成脂、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2):261-265
[10] 卞琴,沈自尹,王拥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医理论中的归属[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7):794-797
[11] 王瑞霞,连方,孙振高. 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肾藏精、主生殖”理论[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672-1674
[12] 孙俊健. 补肾调周法结合IUI治疗小卵泡排卵(肾气虚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3] 叶日乔,刘道兵,贾经汉,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性激素水平与肾虚证的关系[J]. 中医正骨,2005,17(2):3-6
[14] 沈自尹,黄建华. 从淫羊藿激活内源性干细胞探讨“肾藏精”的科学涵义[J]. 中医杂志,2010,5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