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慧丽
(河南省扶沟县植保植检站,河南扶沟 461300)
1.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幼苗感病,子叶正面出现圆形鲜黄色病斑,扩大后变黄褐色干枯,叶背面密生紫黑色霉层。成株期多在开花结瓜后发病,盛瓜期达到高峰,尤以结瓜部位的功能叶发病最重。叶片初生水渍状病斑,逐渐变浅黄至鲜黄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扩大后连接成大病斑。严重时病叶从叶缘向上卷曲,呈黄褐色干枯,在早晚及空气湿度高时,叶背病斑呈水渍状,并长出浓密紫灰色至紫黑色霉。
1.2 发病规律 我国北方冬季温室栽培黄瓜不断产生病菌孢子囊,为第二年塑料大棚和露地黄瓜的主要侵染源。病菌经春、夏、秋各茬黄瓜,最后传到温室黄瓜上。孢子囊主要经气流传播,而雨水溅飞和塑料大棚内的滴水可造成近距离传播。田间发病常在通风不良的潮湿处先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蔓延。环境条件适宜时,仅约10 d即蔓延全田。尤其是早期中心病株多,菌源丰富,病情发展迅速而猛烈。
温湿度对此病发生发展影响较大。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前提,相对湿度在83%以上时,仅需一两天病斑上就形成病菌孢子囊,相对湿度在50%~60%或更低时,病害发展很慢或停止发展。气温10~25 ℃,病菌均可侵入,以16~22 ℃较为适宜,湿度达饱和状态时,经6~24 h就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多雨、多雾、多露条件下,夜间叶面水滴或水膜存在时间长,或昼夜温差大,病害发生严重。
1.3 防治方法
1.3.1 改进栽培技术 采取高畦地膜覆盖结合滴灌栽培,不仅地温高,而且田间湿度低,结露少,可明显减轻霜霉病。增施底肥,结瓜前少浇水、多中耕;结瓜期追施氮肥,防止大水漫灌等措施均可减轻发病。
1.3.2 加强药剂防治 定植前发现病菌,需喷药后移栽。定植后加强预测预报,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施药。采用喷药防治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施药一定要均匀地喷到叶片背面,否则降低防治效果。黄瓜苗期发病可先喷药一次,带药定植。定植后当发现病叶后,要及时摘除并立即喷药。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一般7~10 d喷药一次,视病情连喷三四次。
黄瓜枯萎病又称蔓割病,是保护地黄瓜的严重病害,尤其是连作的大棚、温室为害更重。一般种植年限短的棚室发病率为5%~10%,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病害加重,严重的发病率在50%以上,甚至无法栽种。
2.1 症状 黄瓜苗期即可发病,幼苗茎基部变为黄褐色,子叶萎蔫。发病初期,病株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萎蔫,叶色黄绿,植株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病株茎基部、节、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常流出胶状物,病部易纵裂,有时要茎基部的一侧,自茎基部向上形成一带状凹陷枯死区。潮湿时,病斑表面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切开茎基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褐,是枯萎病的重要特征。随着病情发展,病株很快枯死。从发病到全株枯死持续7 d左右。病株易被拔起,病害严重时可使全棚黄瓜枯死。
2.2 发病规律 土壤中长期存活的病原菌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所以重茬发病重,重茬次数越多,土壤中积累的病菌越多,发病越重。土壤高湿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根部积水促使枯萎病发生蔓延。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7 ℃,土温24~30 ℃时病害发展快。
2.3 防治方法
2.3.1 种子消毒 市售种子如包过种衣剂,可直接播种。未包过种衣剂的种子,可用55 ℃温水浸泡15 min后催芽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 h,洗净后催芽播种,或干种子经70 ℃恒温烘烤72 h,冷却后催芽播种。
2.3.2 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高畦和地膜栽培,施足腐熟基肥,地温低时应少浇水,勤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性。结瓜期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2.3.3 棚室土壤消毒 药剂处理667 m2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细干土30 kg混匀,在黄瓜定植时沟施或穴施。
3.1 症状 白粉病是瓜类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果实一般不受害,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都有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条件适宜时粉斑迅速扩大,相互连接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甚至布满整个叶面,后期白粉状物变成灰白色。病叶枯黄卷缩,一般不脱落,严重时植株枯死。
3.2 发病规律 天气较旱,气温16~25 ℃,白粉病容易流行。在河南省中部,保护地黄瓜3-4月为盛发期,露地黄瓜5-6月为盛发期。温室和大棚黄瓜因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病害的迅速蔓延。
3.3 防治方法
3.3.1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10 d喷一次,连续两三次。要注意用药浓度及避免在苗期和高温下使用。
3.3.2 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在温室里栽培易感白粉病的花卉,底肥中配合适量的磷、钾肥。黄瓜种植不宜过密。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和室内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生长中后期应适当追肥,既要防止植株徒长,又要防止脱肥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