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探析*

2018-02-13 02:17倪守建陶圣叶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倪守建 陶圣叶 赵 敏

(1济宁医学院研究生处;2济宁医学院团委;3济宁医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济宁 272067)

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而开放的时代,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把握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对于促进大学生认同、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需求

受文化多元化、自由主义思潮及功利性价值观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奢侈、虚荣、功利的倾向不容忽视,这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阻力和困难。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濡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价值理念易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大学生在更深刻的层次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地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作为经验知识进行简单的授受,而是一种价值引导,即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以实现传统价值的传承,并能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体悟并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2.1 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跨时间”的现象,它不是由其瞬时间的存在构成的,而是“历时性”地存在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整合,有创新,但从未与过去发生断裂。某些制度或者习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形态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在的理想信念、价值信仰、人格特质、道德理念、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等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存在,更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之所在和魂魄之所系,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5000余年而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维系和精神哺养。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精神风貌即体现了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状态,其价值观念也会对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而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首先,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正确的人生理想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而错误的人生理想只能沦为空想甚至是幻想,并最终妨害人的成长。因而,大学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树立正确而又坚定的人生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所谓的“志”就是志向,是理想,是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坚守,是民族精神蓬勃向上的牢固根基,是国家富强昌盛的力量之源。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理性精义》)可见,理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即使有再大的力气,也难以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因而,大学生应当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学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人。

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引导与塑造,其中,“百善孝为先”(《围炉夜话》)、“孝,德之本也”(《孝经》)即把“孝”看成做人做事的根本;“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等则强调诚信品质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贞观政要》)等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重视省察自身、严于律己的自律自省的精神;“善则称人,过则称己”(《礼记·坊记》)、“君子不为苟察”(《庄子·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等则要求人们要有担当意识和宽容精神。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重视培养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刚健有为的思想,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周易》)、“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等。传统文化所蕴涵的诸多丰富的修身理论和道德教育思想,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

2.2 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北大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道:“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要使当代大学生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认可与肯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直接一致性感受,同时具有转化为价值行为的趋势和取向,也就是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具体实践中。

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和说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传统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传统价值理念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家庭伦理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千古传诵,家喻户晓;在人生态度上,鼓励人们要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在对待生活上,则强调“天道酬勤”,要“勤俭持家”。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流淌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并幻化成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具体的生活事件。而作为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发展与生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体验,“现代社会的价值认同缘起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思考以及对内部精神活动的价值体验和反思”[3]。传统价值观延续过去,承接当代,为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经验和心理基础,“离开包含着由过去经过现在进入未来的时间之流的统一体,我就是不可思议”[4]。如果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如果脱离了对传统价值的认知与体悟,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能停留在大学生认识的表象。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3.1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传承是指对原有事物中合理成分的承接和延续,而创新则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遵循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规律。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必须对传统价值观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并以此延续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5]。为了避免失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为了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必须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神,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6]406。因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唯其如此,才能取得“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领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6]406的收获。

在传承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创新性发展,需要在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适时地开拓创新。也就是说,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自觉地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又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内化与外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必要过程和必经阶段,也是借助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规律。所谓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就是指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找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进而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

在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方面,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传统文化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6]170当代大学生要有中国人的独特的精神世界,要有坚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意识,在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能够自觉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自觉地完成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建构,从而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具体的指向,都是青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言可做的,而不是抽象的名词,更不是高不可攀的宏大计划。就公民个人自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来说,都是可以落到实处的。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和内心情怀,“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国难当头,当以身相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代大学生应当有这样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读书、踏实工作;敬业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将来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好务,为社会做贡献。诚信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做真人、做真事、做真学问,言行一致、言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友善就是在工作、生活中要与人为善,还要有“忍人之心”,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悲天悯人之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是认知认同问题,借助传统文化尚易达成,而要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自觉和行为习惯,对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或许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专业学习之外,一定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修养。

3.3 目的性和导向性相一致

所谓目的性和导向性相一致,是指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最终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贯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换言之,就是通过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精神脉络和传统价值观的历史传承,最终帮助大学生在国家、社会、人生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价值共识,从而树立起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具体来说,一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点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由于受西方文化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对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专业学习之外的任务,占用了专业学习的时间,因而不愿意学习;有的学生只是选取传统文化中有用的部分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去学习,而涉及价值观教育的则忽视学习或者不学习。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前提下,融入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教育目的以及其将来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要选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158德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符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三是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4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 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8.

[4] 弗兰克.实在与人[M].李昭时,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8.

[5] 习近平.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N].文汇报,2014-09-25.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6,170,158.

[7] 郑灿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7.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