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作用与文化育人职责*

2018-02-13 02:17李善勇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李善勇 赵 敏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宁医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济宁 272076)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两个文件不仅强调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指出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也强调了高校在两者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把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文化育人的职责。为此,就需要深刻认识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根据、现实依据和实现路径。

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

文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个人来说,文化是个人的高层需求。在物质生活需求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赋予个人独特的意义,支配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模式等,是个人的精神家园。对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的认同根源。民族的独特文化是民族的标识,是民族延续的血脉,是民族认同、团结的根源。对社会来说,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对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合理的、先进的社会文化结构能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对国家来说,文化是国家的软体实力。国家的文化影响着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影响着国家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影响着一国对他国的引导力和辐射力,作为国家的软体实力已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要素。对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类的发展能力。文化的继承、交流和创新机制使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学习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速积累,不断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发展。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求人们自觉进行文化建设,不断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建设需要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价值观是人们对外部事物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关系的总体认识,它通过人们的理想追求、得失比较、利弊权衡、好坏辩评、善恶判别、美丑区分、荣辱爱憎等表现出来。价值观反映了一种文化体系的追求目标和评判标准,决定了文化体系的性质,最能表现文化体系的特征,像灵魂一样统摄着文化体系的诸要素,所以是一种文化体系的精髓。正是由于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文化自觉的重点是价值观自觉,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价值观建设。同时,一种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多维多层的体系,有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具体价值观等,其中,核心价值观最能表现价值观体系的性质和特点,对其他价值观起主导作用,影响甚至决定其他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建设的重点应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

文化建设需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任何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必然以它从历史上继承的既定传统文化为前提、基础和条件,这是不可选择的,是不可超越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2]。 但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过去的时代条件、社会环境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因而也必然会存在过时的、错误的甚至糟粕的东西。这就使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不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限制、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对传统文化各要素自觉进行评价、鉴别,采取一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兴利除弊、取精去糟的扬弃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优秀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内在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文化建设为其他各方面建设提供方向引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一方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这对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自信,对于继承传统美德和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提高治国理政和社会治理能力,对于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二者在相互促进过程中发挥合力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3]。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核心价值观有相通、相近之处,“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4]。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此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来引领、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另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现实依据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任务,这是由高校的社会作用和社会职责决定的。一方面,高校是国家和社会进行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国家和社会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高校要发挥这种作用,需要自觉把传播传承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作为重要任务,需要自觉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社会职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这其中的青年当然包括高校青年学生,他们学有所成后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青年学生,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他们增强学习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认真学习和积极实践,为将来参加工作、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奠定基础。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他们做好工作生活准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体系、制度规范、行为模式等,从而为他们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塑造他们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使他们认知认同中华民族精神,从而能自觉维护民族的利益、尊严和荣誉等,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能够使他们认识认同并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人。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涵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人生智慧、文学艺术等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并把二者融合起来,使二者在相互促进过程中发挥合力作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引领、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高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避免片面化倾向,或者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少资源而贫乏无力;或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轻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失去导向而迷茫松散。

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理念、方式、方法,对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精神,在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四项重点工作。

第一,明确目标内容。高校明确融合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并据此设计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难易适中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融合教育的前提。首先,要突出针对性。既要针对高校的教育特点、专业特点、类型特点,也要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实际、思想需求,如医学类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学生需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融合教育内容。其次,要突出思想性。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托,两者融合教育要以思想内容为重点和抓手,才能深刻而避免娱乐化、庸俗化。再次,要突出价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两者融合教育应选取既有社会价值也有个体价值的内容作为教育重点,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第二,创新多种方式。创新多种教育方式是进行融合教育的基础。首先,课程教学方式。《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6]。据此,高校既要开设专门的必修课、选修课,也要在相关课程中渗透,还要有效运用微课、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文化教育。其次,实践教学方式。诵读、展示、表演、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探索中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文化素养。再次,文化活动方式。学术讲座、演讲辩论、诗词比赛等文化活动方式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教育活动。最后,校园文化方式。运用多种载体媒体,如展板、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特别是学生使用最多的自媒体平台,构建起学生生活的“全时空”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文化教育。

第三,强化实施管理。加强实施管理是成功进行融合教育的关键。首先,应科学规划,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育的载体和环境、领导组织和保障条件等。其次,应精细组织,既应配备充足的专业文化教育教师进行教学,也应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在其他课程中渗透,还应组成专家队伍加强研究提供教育支持。再次,应全面测评,既应利用考试方式促使学生认知理论知识,也应利用考察方式促使学生实践体验;既应注重结果性测评,也应注重过程性测评。最后,应严格监控,领导者应严格监控整个教育过程,教育者应严格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并根据监控的结果,分析原因和采取措施,确保实现教育目标和目的。

第四,落实条件保障。首先,应加强党委领导。强调各级党委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责任,从而高校党委应对融合教育负领导责任,高校党委应高度认识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其次,应完善相关制度。如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制度、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制度、教学的评价与监控制度,学校的领导与管理制度等,只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融合教育工作的规范化、长期化。再次,应提供物质保证。高校应在场所、设施、资金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保证融合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完成。

总之,高校要实现社会职责和发挥社会作用,把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创新发展,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并且通过多种路径措施不断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85.

[3] 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4(10):7.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5-6.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